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其中,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但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其目的是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后,金融机构与客户自主协商定价的空间将进一步扩大,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也有利于提高小微企业的信贷可获得性。这一点也被一些主流专家所看好。但笔者并不是经济学家,只是一个小散,认为这种观点太过乐观。
据经济学家鲁政委测算的
结果显示,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分别1、3、5年贷款基准利率的0.50、0.49、0.47倍,考虑到银行贷款还有营运成本,故往0.7倍之下的空间会非常有限,因此对实体经济的减负是非常有限的。更为重要的是,众多企业嗷嗷待哺,但一金难求,银行始终处于强势地位,在价格谈判上完全处于主动地位,是一个强势的卖方市场,买方根本没有讨价还价的能力。六月底的银行间利率风波以后,银行惜贷更为明显,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深圳一银行基本已经不放贷款了,“保命要紧”。该银行人士同时表示,虽然银行还是有资金,但目前是不会放款了。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寄望于取消贷款下限就改变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无疑是一种是奢望。
一些主流学家认为,放开贷款利率能有助于经济转型,这一点笔者并不敢苟同,
但在中国,银行一般是国有控股企业,行政之手往往影响乃至左右着银行的信贷投放,取消贷款下限以后,一些具有政府背景或是门路通天的人士和公司,可以通过行政干预或是非常强硬的关系得到优惠的贷款,而这部分资金的投向可能与政府的项目相关,如市政设施高速公路土地储备等,或者他们得到低成本的资金以后,直接通过信托的渠道再高价放给中小企业,自己坐收渔翁之利。由于经济下行,银行经营更为稳健,而一些真正需要贷款的创新性企业,由于缺乏必要的抵押物,贷款依然难于上青天。
据媒体资料显示对小企业来讲,一般贷款利率至少都要上浮20%~30%,高的还要上浮40%~50%,0.7折贷款实际上是名存实亡。因此取消利率下限,对中小企业而言,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就目前而言,市场信贷需求旺盛,信贷总是供不应求,银行处于强势地位,银行业根本不必降格以求,以降低利率的方式来推销贷款,而且没有取消存款利率上限,银行的经营成本不会显著增加,因此银行业的利润短期根本不会明显受损,但从中长期来说,贷款利率下限取消,意味着银行之间的竞争会趋于激烈,息差收入将进一步收窄,由于华夏民生招商等银行更关注中小企业的信贷,他们对中小企业更有议价能力,受影响的程度会更小。短期而言,一旦周一银行出现暴跌,将是一个短线抄底的机会。
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一些规模较大,现金流充沛负债较低的公司,是银行业的优质客户,也是银行业争取的重点对象,他们可能会要挟银行降低贷款利率,来降低自己的财务成本,成为最终的受益者。如一些现金流充沛的地产公司煤炭公司和获得大量募集资金的次新股。
李迅雷认为,因1季度银行90%贷款仍执行基准以上利率。存款利率并未放开,看来要分步走,但最后一步才是惊险一跃,估计还早。在目前市场资金仍偏紧情况下,对银行负面影响有限。市场利率也难降。象征重于实际。说得好!股市何尝不是如此!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