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评论讲究的是客观公正,不参杂人为的感情因素,这是一种较好的境界,但由于我国独特的人文因素,财经评论往往是应景之作,这也无可厚非,但像李允峰一样,先强调自己说真话,实在罕见,有点自我推销的嫌疑,自我标榜的嫌疑,是不是真话,那不是作者自己说了算,当然也不是由笔者说了算,而是要靠投资者说了算,要靠历史说了算。
作为一篇已经发表两日的稿件,在发表之日就已经看过标题,但笔者并不太在意,因为并不苟同存量发行,所以也就没有去看原文,但周末无事可做,又浏览了一下近日的评论文章,真是一看吃一惊,居然有人自诩要说真话,实在难得,就赶紧看下去,看了以后还真是有点百感交集的味道,深感作者的真话是“难能可贵”。
原来作者的存量发行最大看点就是让原始股东尽早实现从账面财富向真实财富的转化,以化解原始股东限售股解禁的堰塞湖危机。真是想得周到,真是说了真话,但这个真话要看站在那一个立场,站在原始股东立场,那是一句实实在在的真话,人家得向李允峰先生感恩戴德,它有效的帮助了发行人尽早落袋为安的愿望,日后也无需为推动股价上涨而劳心费力了,如果站在投资者立场,虽然还是一句真话,但决不是一句好话,投资者将以自己的财富完成发行人暴富的过程,在中国股市,本来就是融资压力比山大,而现在引入所谓的存量发行,无疑是缩短了解禁股的减持期限,大大增加短期资金压力,融资压力将明显加大,哪怕你不参与申购,在巨大融资压力挤压下,股市也将陷入暴跌,每一个投资者都将成为受害者。
为什么那么说,因为从理论上来说,发行人募集资金的数目是根据募投项目来测算的,是不可能减少的,发行人的融资数目还是不能变,一旦减少增量发行,募投项目的资金就会不够,存量发行并不可能减少募集资金的数目。是典型的肥了大股东,亏了上市公司和投资者行为的行为。
在我国,发行人上市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日后能在高位减持套现,实现自己财富的增值,而不是为了做大做强主业,这从媒体披露大量募投项目任意更改,大量募项目不能按时完成进度,大量募投项目没能产生效益,尤其是整个创业板的业绩在募集到大量资金以后业绩非但没有出现正增长,反而出现8%的负增长,说明募投项目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只不过是一个上市的幌子,为上市而临时拼凑的,原始股东持股一旦解禁就马上套现,甚至是一天都等不及,种种迹象都说明发行人上市的动机不是那么纯正。现在当务之急是延迟原始股东的减持,减轻市场压力,而不是让发行人尽早套现离场。
作者认为存量发行能增加上市公司的透明度,降低发行价格,这恐怕有点痴人说梦。三高发行的背后逻辑就是市场参与各方的利益使然,现在上市即可减持,发行人也就是大股东更有动力推高发行价,以便自己能在更高的位置套现,上市公司又可以圈到更多的钱,而承销商也能在高价发行中获得更多的承销费用,一箭双雕就是很好了,现在是一箭三雕岂不更美,怎么可能降低发行价,倒逼发行人和承销商提高发行价比先前多了一种动力倒是非常恰当的,在现有体制下,只能是增加造假粉饰的动力,增加IPO堰塞湖的积累。至于存量发行能减少以后解禁股的冲击,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对整个市场而言,冲击还是不会减少,只不过是把冲击人为的提前罢了。
在中国资本市场,原始股东持股比例本身就非常之高,即使减持10%也不能改变一股独大的现象,也丝毫动摇不了控股股东的绝对控股地位,因此存量发行根本不可能改变一股独大的根源,只会让短期筹码供应大幅增加,让市场短期内承受更多的压力。
存量发行并不能改变解禁股的冲击,只不过是人为的把解禁股提前解禁罢了,至于定价根本不可能有所降低,只会提高发行价,何来李允峰的平衡之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