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汇金增持不可取

(2013-06-14 21:37:20)
标签:

股票

    由于证监会义无反顾的重启IPO,加上经济下滑和货币政策从紧,外围暴跌,原本低迷不振的A股遭到了重创,节后第一个交易日出创业板外均出现近3%的跌幅,沪指更是击穿前期低点,A股又到了一个关键时刻,汇金公司又一次出手,增持光大银行和新华保险,但幅度不是很大,汇金增持光大银行2200万股,并拟在未来半年内继续增持。按当日光大银行股价2.89元-2.93元计算,汇金本次增持耗资约6371万元-6459万元。增持新华保险206.05万股A股,持股比例由31.23%升至31.29%。昨日起的6个月内,汇金拟继续在二级市场增持公司股份。
        对于汇金增持,无可怀疑的是多多少少对股市有提振作用,2008年9月19日,汇金公司第一次宣布将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中、建三行股票,银行股一马当先,大盘上涨9.45%。但是笔者认为汇金公司的增持并不能解决A股低迷不振的根源,只会暂时掩饰或者延迟问题的爆发,汇金增持并不是A股的首选,只能看成是一剂鸡血而已。为什么那么说呢?就让笔者来分析一下A股低迷的原因所在。
      从较长时间来说,A股的长期低迷在于股市快速扩容导致增量资金无法与流通市值的增加相匹配,股价只能选择被动性的下跌来承接源源不断涌出的流通筹码。特别是近三年不仅扩容速度快,三高发行造假上市问题逐渐暴露,导致投资者信心接近崩溃,市场存量资金不断流失,原始股东减持不断也让投资者伤透了心,投资者只能选择逃离,导致非理性的杀跌,股市熊冠全球。而这一次被市场寄予厚望的股改新政,也未能解决原始股东大规模减持问题,三高发行问题,造假上市问题,公司退市问题,一股独大问题,投资者保护问题,让投资者彻底失望,而对扩容速度则是有不加控制之虑,投资者用脚投票的结果就是周四的暴跌。此时汇金增持虽然能提振投资者信心,但并不能解决股市低迷的本质,如果股市因而上扬,只能忽悠更多的投资者入场,但一旦重启IPO,666家上市公司如果不加控制的发行,那么股市将很快下跌,导致投资者全线套牢,那样汇金增持就成了一种对公众投资者的忽悠,成了帮助资本权贵成功圈钱的元凶。
    因而笔者认为此时汇金增持光大银行和新华保险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在股市低迷之时,正是各方正视股市问题之时,让市场参与各方认清股市问题低迷的本质所在,加强制度完善,法律完善,制定一个科学发展的思路,建设一个健康资本市场才是问题的根本。如果汇金增持导致股市上扬,则会暂时掩盖股市问题,最终是病入膏肓。
    其二,投资者对汇金增持已经产生审美疲劳,不太感冒了,而且现在投资者已经不再是昔日的懵懂者,深知汇金增持不能解决股市的圈钱问题,导致汇金增持效应越来越弱,汇金的增持成了打水漂。如果未能激发市场信心,那么汇金的增持就成了吃力不讨好的事情。2009年10月12日,三大行同日发布公告称汇金公司近期分别增持了三大行。翌日,大盘上涨1.44%,但2011年10月10日,汇金再度增持四大行,但上证指数高开低走,仅涨0.16%,今天是低开高走上涨了0.64%,其中光大银行上涨1.03%,新华保险上涨0.65%。今天的上涨有急跌后反弹的需要,不全是汇金增持的结果。
  其三,汇金的资金来源是国家的,要为全国人民谋福利,而不是为了股市中某些人服务,更不是为了资本权贵成功圈钱服务。增持如果赚了钱还说的过去,一旦亏了钱就更对不起中国老百姓。而工商银行截至2012年3月31日的股东名单显示,汇金持有1237.44亿股,较2011年年报中汇金截至2011年12月31日持有的1236.94亿股增加5000万股。以工商银行一季度4.36元/股的加权均价计算,汇金一季度增持所动用资金额达到2.18亿元。今天工行的收盘价是4.16元,意味着亏损了1000万元。汇金去年10月宣布"在二级市场自主购入工、农、中、建四行股票",根据四大行披露信息,汇金在去年10月10日当天分别增持了工、农、中、建A股1458.4万股、3906.8万股、350.9万股、738.4万股,耗资逾1.97亿元。买入的各家银行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亏损。这说明汇金的增持价并不是股价被严重低估,而是一种非理性的托市行为。笔者认为作为家国有控股公司,首先就是要保证国家财产的安全和增值,而不是稀里糊涂的托市。股市的涨跌以其自身的因素,不会因为汇金的托市而改变原有的运行轨迹。
     这一次股市下跌原因复杂,有宏观经因素和外围因素,但更多的是证监会的IPO政策,不是汇金增持所能解决的,因此汇金的增持年是不明智的,也是不可取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