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政治土壤究竟适不适合股市发展——与沈凌先生商榷

(2012-09-29 18:31:06)
标签:

中国

政治土壤

适合

股市

两种回答

杂谈

     中国政治土壤究竟适不适合股市发展——与沈凌先生商榷 李稻葵说中国政治不适于股市,可惜 笔者未能找到原文,就无从得知李稻葵提出的依据。 沈凌提出中国也可以发展股市,对啊,股市是可以发展,而且可以大规模发展,超常规发展,但关键是怎样发展,以谁为服务对象,从哪一个角度来考察,其结果是不同的,以中国为例,用20多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历程,市值达到世界第二,祁宾先生是感到非常的自豪,请问沈先生,股市发展是成功的吗?中国土壤是否很适合股市的发展?

     笔者有两个回答一是非常的成功,一连三年融资世界第一,2010年总募资金额达到10016.32亿元,已经突破万亿大关,一举超越2007年7985.82亿元的历史纪录。2011年A股合计募资金额7116亿元。2012年上半年A股IPO共募集资金705.4亿。IPO和再融资公司数一连三年世界第一,2010年今年共有349家企业IPO上市,其中主板28家、中小板204家、创业板117家,超过2007年至2009年三年发行数量之和。而349家如果折算到全年250个交易日,则意味着每天约1.4只新股发行,每周有7只新股面市。2011年共有276只新股发行,再融资公司205家,2012年上半年IPO106家。又是一个“三连冠”。以占世界10%的GDP总量占世界55%的融资额也是世界第一。

       二是非常的失败,早先十年股指一归零引发媒体投资者一片哗然,现在是比十年前少了好几百点,钻石底变豆腐底,玫瑰花成昨日黄花,继2011年户均亏损60000元,基金亏损5001亿元,如果散户是追涨杀跌亏了活该,那么专家理财的基金每个交易日亏损20亿元又该如何解释,机构投资者可是郭主席所有的寄托,2012年上半年户均亏损3.2万元,现在恐怕户均亏损要4万元了。 从融资来看,中国土壤非常适合发展股市,能用占世界10%的GDP总量融出占世界55%的资金,如果用几天不足为奇,但是一连三年,就是世界奇迹了。但从投资者角度看非常不适合发展股市,80%以上投资者长期处于亏损状态,(这个数据不是很准确,笔者未能查到原文,只是凭借记忆)笔者在另一篇文章中已经谈到这个问题,在这里再简单叙述一下,首先是基于“国”在“民”之先的发展思路,为了保证GDP 的一定增速,需要募集大量资金,但央行迫于通胀的压力,实施了前所未有的紧缩政策,首当其冲的就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就落到了资本市场,证监会和交易所反复强调资本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的功能,而很少提及投资者的保护,对发行工作可谓是尽心尽力,恪尽职守,而对投资者的保护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很少落到实处,既然资本市场是为实体经济量身定做的,那么就可以对三高超募睁一眼闭一眼,对造假粉饰可以默认,当作市场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小不足予以容忍,对投资者要求惩处变脸充耳不闻,或是高调搪塞一下,就不予理睬了,所以不管市场如何低迷,证监会始终不肯暂停新股发行。因为在他们心目中,普通百姓的利益无足挂齿,他们就该为国家发展作出牺牲,只有GDP和融资数乃是政绩的需要。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政治土壤非常不适合股市的发展。

      用赌徒来比喻投资者,实在不敢恭维,我国股市的容量已经是世界第二了,流通市值也在16万亿左右,容量实在不能算小,沈先生可能身在象牙塔内,不经常去股票交易大厅,对股民的构成不是很了解,现在留在股市里的投资者并不是风险投资的爱好者,偏爱风险的人很多已经离开股市,去炒期货去了,一者期货有杠杆效应,二者没有造假,全凭自己眼光,还有一部分炒股指期货,也有一部分去炒艺术品和其他收藏品。留在股市里的都是不敢承担期货杠杆效应的投资者。投资者并不是不爱分红,有钱分那个投资者不爱啊!而是上市公司不分红,才不得不去投机炒作,而且中国股市实在不适合价值投资,笔者一位朋友,一直崇尚价值投资,持有银行股,他想等到7.8倍市盈率,结果是亏损越来越多,分红的钱远远弥补不了股价下跌,再者,业绩地雷实在太多,一不小心就会踩上,让你欲哭无泪,这就得拜谢证监会片面强调资本市场为实体经济服务了,任何事情都不能十全十美,既然融资第一,那么发行人有点毛病就可以容忍,有点造假也不算什么,何必大惊小怪,就像沈先生说的,那是发展中的问题,在发展中可以慢慢解决的,最后是碰上大股东减持,那更是让你防不胜防,头天走得好好的,冷不丁晚上出来一个减持公告,第二日给你一个开盘跌停,让你哭笑不得。所以中国股市是一个赌场,结论虽与沈先生相同,但推论的过程却是截然相反。 因文章较长,对沈先生下半部分另行作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