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父母成长家教书亲子教养育儿儿童心理人际关系亲子教育 |
分类: 陪孩子阅读绘本 |
暑假,蝴蝶到公司打工,她看到我们正在处理一批要捐给偏乡地区孩子的图书,数量不少,少说也有几百本。
蝴蝶问我:「妈妈,妳要捐那么多书呀?那么多书可以卖很多钱呢!这样妳损失可大了呢!」
我笑笑,回她:「还好。」
蝴蝶有些担忧的又问我:「妈妈,妳为什么一定要捐那么多书呢?少一点不可以吗?」
我说:「没有人规定我要捐多少,也没有人要我非捐不可,是我自己愿意的。」我补上一句,「妳担心什么呢?」
蝴蝶人小鬼大的说:「我怕妳把书捐光光了,我们损失太多,自己就没钱啰!」
「那么,都不捐啰?反正其他小朋友又不是我的孩子,我何必管他们有没有钱买书看呀?」我故意逗她。
蝴蝶急急澄清。「我不是说都不捐,是要妳捐少一点啦!有一些留着以后再慢慢捐嘛!」
「以后是什么时候呢?」蝴蝶似乎也答不上来。
「蝴蝶,我如果把这些书拿去卖钱,赚了钱,我会很开心;我如果把这些书送给那些家里买不起书的孩子,让那些孩子有书可以读,我也会很开心。但是,只是赚钱,只有我一个人高兴,我把书捐出去,会有很多很多小朋友因为有书看而高兴。我虽然没有赚到钱,我只要想着有那么多孩子因为我出版的书可能改变他对生活、对未来的想法,也因为这些书,可能让他们对这个世界多了一些希望和梦想,我的开心就不是用钱可以算得出来的了。」
蝴蝶才八岁。对于我的答复,似懂非懂。
孩子对于快乐的体认,大多是以「拥有」来界定──我拥有很多玩具,所以我很快乐。如果大人要我把玩具给别人,失去了玩具,我肯定不快乐。这是人的天性,无所谓对错,但这完全利己的性格却不利于整个社会或自我的发展。于是,透过教育、透过成长,我们期望孩子学会分享,做出超越天性限制的利他行为。
只要看看我们周遭还是有不少大人仍以拥有来界定快乐──我有钱、有名车豪宅,所以我很快乐。如果我没有了这些,肯定不快乐。我们便不难理解要引导孩子体会「分享也是一种快乐」是件多么艰巨的任务哪!
不论自己是否懂得分享,几乎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分享。孩子手上若是有两项玩具,必定喝令「分一个!」孩子若是面露难色,不肯分,有些急躁的父母立时变脸,少不了数落孩子一顿,什么自私啦、不乖啦之类的负面的字眼全用上了。脾气好一点的父母,惯常用的招数则是──「分一个给他!我等一下再买一个给你!」
责骂是威吓,早早承诺再买一个是利诱。孩子当下或许屈服,做出「给予」的动作,内心感受如何?真能懂得分享的意义?却未必。
分享,表面看来可能是失去,内心却是得到,得到的是丰盈的喜乐。这么抽象的情感要能真真实实的体验,需要岁月伴随着许许多多生活事件的累积,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我一直认为最有效的分享教育是父母的身教。关于情感的教育,家庭永远是孩子最初也是最好的学习场域。父母愿意随时为孩子示范分享是得多于失,与孩子讨论分享之后的诸多内在情绪变化,从起初的难以割舍、为难挣扎,到下定决心给予后所经历的失落不舍,最终竟然因为他人的得到而感到喜悦、自己内心也因而饱满快乐。孩子一再一再的在生活中藉由各式事件重复这样的分享的喜乐,自然愿意相信原来失去某些有形的物质也可以得到快乐,快乐的来源也不仅仅是拥有很多而已。
以有趣的绘本和幼龄的孩子讨论分享的意义,对孩子来说,自然是件最愉快的学习经验了。
我们公司新近出版的【肥皂到哪里去了?】便是最佳的分享绘本。偶然捡到肥皂的乌鸦,一旦弄清楚了肥皂的洁身效果也亲身经历过肥皂的美好之后,立刻毫不藏私的张贴公告,愿意跟森林里的其他动物们分享这好东西。于是,老鼠、松鼠和兔子、猴子都来借了肥皂去洗澡。最后,身躯庞大的大象洗完之后,肥皂竟然不见了!
这个故事的趣味点在于听故事的孩子是清楚肥皂愈洗会变愈小、最后会完全不见的这特性。孩子们会被乌鸦起初不懂肥皂为何不见的傻气逗笑,这笑里也有疼惜,毕竟乌鸦是那么大方的和大家分享呀!
等到乌鸦搞懂了肥皂本来就注定会不见的特性后,他所表现出来的大器与度量,一定也会深深获得孩子的激赏。原来,分享就是这么回事哪!既是失去也是得到;既失落也美好。真正明白了这道理,做起来好像也不是那么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