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没有目的的善意

(2012-07-25 15:13:26)
标签:

儿童心理

家教书

亲子教养

育儿

人际关系

心灵励志

童书绘本

分类: 陪孩子阅读绘本

http://s12/middle/9ecdd2c1g7a29d438155b&690

先来说说我手上正在作业的一本小书──《是谁送来礼物?》。故事是这样说的……

天冷,雪下得好大。小兔子家里的食物不够了,牠出门去找食物。很幸运的,小兔子找到了两颗芜菁。牠吃掉一颗,留下一颗。因为担心好朋友驴子没有东西吃,留下的那一颗是为驴子准备的。小兔子来到驴子家,驴子正巧不在。小兔子把芜菁留下,便离开了。然后,驴子回家看到芜菁,不知道是谁送来的礼物,驴子自己已经有地瓜可吃了,于是牠想起好朋友山羊,或许山羊没东西可吃,驴子便把芜菁送去给山羊。山羊也不在家,驴子留下芜菁,然后山羊回家见到芜菁,也怀着担心好朋友的心情,又把芜菁送去给小鹿……就这样一颗芜菁随着好朋友的善意一路转送。最后,大家一定料想得到这颗芜菁被送回到小兔子手中。

小兔子看到芜菁,吓了一跳。「咦,芜菁怎么又回来了?」小兔子歪着头、想了想,很快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一定是我的朋友特地送来的。」

这个故事最最吸引我的是大家挂念着朋友、分享善意,却不张扬邀功、索求回报,甚至连个姓名都不留的真诚心意。「布施而无施予者之心态,服务而无作为者之心态。」没有目的的善意,最是动人。

这本小书里所要传递的意念,令我想起我在念大学期间参加服务性社团的一些记忆。当时,我和同寝室的几位室友一起加入服务育幼院童的幼幼社,大家满怀热诚的要为这些人生不甚完美的孩子尽份心意,也同时充满偏见的一厢情愿想象着这群孩子孤苦待援的可怜模样,嘴上说的尽是付出,心底其实也不免暗自盘算着自己将因此经历而成长,甚或博得善心美名。真实的世界毕竟无法照着我们拟好的剧本走,育幼院的孩子物资贫乏,性格却不是如出一辙的怯懦无依,强悍不羁的、把自尊看得比物质重要的孩子,大有人在。育幼院里自小看清人性、娴熟人世的孩子比起我们这些养尊处优、不懂人情世故的大学生机伶多了。他们深知生存之道,也明白哪个是真心来付出、哪个是连自己是谁都搞不清楚的混沌之徒。清纯不解世事的大学生,哪是他们的对手?于是,每回服务结束后,在寝室里,我总是听见不少咒骂抱怨,内容不外乎是指责这些育幼院孩子不知感恩,坏了人家想要付出的心意。多抱怨几次的同学,最终总是悻悻然的退出社团,他们认定这样的付出不值,也无助于自我成长。

付出是为了自我的成长。「自我成长」一样是个目的,这个目的并不会比要对方回报高尚。有目的的施予,施予者看到的是自己,斤斤计较自己是否有所得(对方的回报或自己的成长),一旦无法回收预期的成果,快快放弃是可以想见的结果。这付出自然也不是纯粹的付出了。无所为的服务,才能看到受者真正的需要、体谅对方的心情,设身处地的理解对方的反应,即使这反应不是期望中的效果,也不至因得失心而生出怨怼。

直到今日,我依然在很多父母身上一再感受到我的大学社团经验。有一次我和蝴蝶班上几位家长聚会,一位爸爸提到他预计在暑假期间把女儿送往一个育幼院对外办的夏令营,孩子可以和院童一起生活数日,他希望孩子藉由育幼院的生活体验而明白自己的幸福,知恩惜福。

爸爸的想法自然是善意,但我当时对这位爸爸提出我的想法,我说:「为什么我们的幸福要经由某些不幸的对比,才能彰显出来呢?育幼院的孩子对他们的生活型态是没有选择权的,那便是我们所谓的命运。对于命运的现实无奈,这些孩子早早见识了。我们何必再送一组幸福家庭的孩子去让他们对照数日,徒增感伤无奈呢?教育孩子惜福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要对育幼院的孩子付出,也可以有更多让他们心情自在的方法。教孩子付出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了同时教孩子体谅。」

后来,那一年的圣诞节,我们让蝴蝶班上的二十一位小朋友担任小圣诞老公公,把自己的礼物预算转让给二十一位清贫家庭的孩子,让这些从来不曾收过圣诞礼物的孩子收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圣诞礼物。

收到礼物的孩子很开心,我们告诉他们:「这是圣诞老公公给的礼物。」没有提过蝴蝶班上任何一位孩子的姓名。


那一年圣诞节,蝴蝶和她的同学没有礼物,也不知道自己的礼物送给了谁。但是,他们过了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才八岁的孩子或许还无法明白这一年的圣诞节的意义,也许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他们之中有人还记得这个成长过程中的小小事件时,会幡然领悟──真正的付出,没什么特别的大道理,只是,我想这么做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