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训练强度

(2017-10-05 13:28:47)
标签:

力量训练

力量举

rpe

健身

训练强度

分类: RTS响应式训练系统

训练强度

原文作者Mike Tuchscherer

原文地址http://forum.reactivetrainingsystems.com/content.php?86-All-About-Intensity

 

比起训练量来,人们更热衷于探讨训练强度,尽管如此,大多人对它的理解仅停留于皮毛:它指杠铃上的重量,它以你1RM (单次极限) 的百分比计算,仅此而已。

 

为什么用百分比?

理论上,“绝对强度”是指你举起的绝对重量,通常以公斤计算。当人们谈论百分比时,其实说的是“相对强度”——相对你1RM的强度。乍一看百分比似乎有点繁琐,但实际上非常有用,它可以让我们更直接、便利地讨论训练重量的相对难度。

 

强度是最重要的因素?

这话我已说了无数遍了:对于大多力量运动来说,强度决定了训练效果。如果你的目标是健力,那么你就必须使用一定区间的强度;而如果你想增肌,那么用轻重量训练也并非长久之计。杠铃上的重量——或者更准确地说——你的用力程度,将直接决定你的训练效果,而训练量,决定该效果的程度。

因此,任何有明确训练目标的人都应考量训练强度,你对它懂得越多,就越能知道某个强度能来带怎样的训练效果,也就越能在自己的训练中游刃有余。精准的训练就是高效的训练。

 

描述训练强度

训练强度常以某项1RM的百分比表示,这么计算会有几个“问题”:你的身体不知道/不在意实际重量。训练的张力和持续时间是带来适应性反应的要素,也就是说,你的身体需要对肌肉收缩的力度、时长及次数做出回应,而百分比则无法对此做出准确描述,因为每个训练者的能力不同。举个例子,让两个训练者用85%的强度做3次组,一个可能顺利完成,而另一个则可能失败。其中影响因素有很多:肌肉类型的比例、受训经验以及其他生理指标,这些数据往往很难准确得知,尤其是在辅助项目上。

这就是为何我喜欢用组次数加RPE (主观运动强度)的方式描述训练强度,如此一来,训练就可以更为个体化。RPE的评估方法如下:

@10:全力以赴,毫无保留。还有再做0次的力气。

@9:非常费力。还有再做1次的力气。

@8:还有再做2-3次的力气。

@7:若使出全力,杠铃速度将十分 “干脆利落”

@6:若中等发力,杠铃速度将十分 “干脆利落”

上表不仅能助你更准确地描述某项的强度,还自带了自我调控效果。举个例子,对大多数人来说,正常情况下85% x3约是@9 RPE,即完成3次后你估计还能再完成一次。而如果你某天状态不佳,但计划还是85% x3,硬着头皮做不仅效果不佳,还会有受伤风险。这时RPE的用武之地就到了,你可以进行自我调控,将重量调低,因为状态差时,使用较轻重量就可以达到x3 @9的效果;同理,状态好时则需要较大重量才能达到x3 @9

通过次数和RPE描述强度,能更准确地预估肌肉对张力及时长的反应,从而获得更准确、稳定的训练效果。至此,希望你已理解强度准确度的重要性,下面我们将探讨几个可能的训练效果及其实现方式。

 

神经效率

为了提升中枢神经系统募集运动神经元的效率,我们需要用较高强度训练。通常我们会做1-3次组,RPE约为9-10x1@8x4@10也行,但它们的效果略逊。

 

学习如何冲击极限

这是个庞大的话题,但很多人都不理解它的重要性。冲击极限需要你掌握如何应对艰难重量,而提升的最好方法当然是多练。因此,我们需要稍微提升次数及RPE。次数需控制在3-6,主要是5-6RPE择需高达9-10,主要是10.

 

学习如何具有爆发力

如果你已掌握冲击较难重量,那么是时候加入爆发性训练了。它不仅可以提升整体力量水平,还能发掘它的潜力。

爆发力和冲击极限的练法恰恰相反,你需要减少次数及RPEx1-3@7-8的组合非常高效,这样你就可以做更多的组数,并达到同样的训练量。更多的组数也意味更多的 “第一次” ,每组的第一次动作通常最具爆发力,这样的搭配非常符合我们得训练目标。

 

肌纤维肥大(增肌)

虽然几乎任何组次数都能达到“肌肉肥大”的效果,但并不是每一个都对力量运动员有益的。我认为,增肌还是分块进行为佳,这样看似限制了我们的选择,但同时也让我们的项目选择更加准确。

肌原纤维在肌肉起其收缩作用,把它们练得越大,你就有更多的收缩蛋白可以运用。更多的收缩蛋白+高效的神经系统=更强的力量,不仅如此,它还能让你的肌肉看起来更为结实 (健美效果)

肌原纤维肥大的最好练法是4-8次,主要为5-6次,这是一个“健美选手嫌少,力量举选手嫌多的”次数区间。就RPE来说,你需要控制在@8-10,次数偏少用@8,偏多@10,懒得想那就折中@9

 

实际操作

RPE还能做到其它无数训练效果,这里我们不可能一一详述。在文章结束前,我想教一下大家如何学以致用。

很明显,我们可以专门围绕RPE做一个训练规划,但大多数训练者已经有一个在用的计划。这样的情况下,我建议先将RPE融入已有的训练中,以更准确地知道每组的难易程度,并慢慢估算出现计划的RPE,再据此做出自我调控。举个例子,假设你的计划让你做85% x3,经过估算,你现在知道它通常在@9,那么之后你就无需拘泥于具体强度,将其“改”为x3 @ 9即可,这样一来,强度便能自行找到最佳数值,随着状态的好坏而相应变化。

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摸索,你便能找到自身目标所对应的训练套路,量身打造一个用次数和RPE为结构的计划,为之后的训练带来更好的效果。

总结一下:

                   1. 从今天起,用上述表格记录的RPE数值

                   2. 熟练之后,将训练重心从强度转为RPE

                   3. 找到套路后,直接用RPE规划之后的训练

 

注意事项

上文讨论的训练效果并非孤立存在的,每一个多少都会带有其它效果,分开论述只是便于理解。

看完强度,别忘了训练量,RTS系统中的训练量请看这里

精准的训练必会来带高效的训练,RPE简单易学,教你如何“听从自己的身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训练量
后一篇:疲劳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