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量

标签:
健身力量训练力量举训练量rts |
分类: RTS响应式训练系统 |
原文作者:Mike Tuchscherer
原文地址:http://forum.reactivetrainingsystems.com/content.php?75-All-About-Volume
大家似乎对训练量有一些误解,因此我决定细致地说明一下训练量是什么、有何作用以及如何管理。
训练量是什么?
顾名思义,训练量即是你完成训练的总量。计算的它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最简单的就是完成次数,Number of Lifts 以下简称“NL”。NL就是你在特定时间段内完成了几次动作,该时间段可为训练日、周或者阶段等。此方法十分便捷,而且可将多种不同项目进行对比,缺点就是无法考量重量。
另一种计算训练量的方法叫做负荷(Tonnage)。负荷的理念是去计算一定时间段内完成的总重量,因此需要你动手算一下。举个例子,你用45kg哑铃做划船5x5,那么你的你完成的训练负荷就是1125kg (5x5x45)。如果重量保持一致,那么这样的算法还是挺简单的,但若每组变化那就需要一些时间了,这正是它的主要缺点之一,因为RTS响应式训练系统的重量是自我调节的。还有一个缺点是你只能拿同一项目来做对比,比如,你就很难说清:14000kg的深蹲量和10000kg的卧推量哪个更难。这个问题仅参考负荷无法作出准确判断,因为每个项目对应的受压级别不一样,就算近似项也是如此。话说回来,此算法还是有诸多优势的,就对比同一项目的相对训练量来说,负荷可能是最好的方法了。
最后还有一个方法叫做归一化负荷,Normalized Tonnage,以下简称NT。NT可以进一步保证训练量的准确性,它的计算方法和负荷相似,只不过乘上的是强度百分比,而非具体重量。这个方法也非常好用,而且可以将不同项目进行对比,能直接反应训练的难度。最大的缺点有两个,1算起来非常烦人2准确度依赖于你1RM值的准确度。
显而易见,训练量没有完美的计算方法,也没有绝对好坏的区分。你只能因地制宜,在特定情境下发挥不同算法的优势。目前为止我们还是纸上谈兵,在实际运用前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学习。
训练量的作用是什么?
这个理念我已说了无数遍:强度决定训练效果,训练量决定该效果的程度。虽然该理念有些许例外,但就力量训练来说,它一点不错。让我们再细说一下.......假设你是个力量运动员,并且有个水晶球能准确地告诉你每个训练后能变强多少。现在你去健身房用75% 1RM卧推5x5,然后回家看水晶球,它说此次训练后你的1RM将提升1kg。如果你当时做的是7x5 (强度不变但总量增加),那么水晶球就会告诉你:你的1RM将提升1.4-1.6kg,但实际显现出来需要较长的时间,因为你需要更多的恢复时间。
上面只是一个化简为繁的例子,关键点在于:更大的训练量会带来更大的训练效果,但同时也需要更久的恢复时间。无论什么训练目标,哪怕增肌塑性减脂都是如此。记住,这是训练的大趋势,因此也有它的局限性。
这个大趋势正是训练量和训练频率紧密关联的原因。想做高量,那么更久的恢复时间就是必须的,因此训练频率也必须降低。同样的道理,高频计划中,每个训练日的训练量应该降低。
现在你应该能明白,从计划中取得最佳效果关键,就是优化训练量及频率。再想想水晶球的例子,高量带来的潜在效果确实十分诱人,但如果你的对应恢复时间也需要加倍,那这笔“买卖”还划得来吗?这样的情况下,其实较低量反而更好,因为它可以用更高的频率带来更好的长期效果(译者例:假设较低量每次只能助你提升1kg,但只需1天恢复,那么一周下来能做三轮低量,总共可提升3kg;高量每次能提升2.5kg,但须3-4天恢复,一周只能一轮高量,总共可提升2.5kg。另注意,原作者只是想说明高量不一定最好,也并没有说低量高频一定最好,关键在于根据自身调控)。那么我们具体该如何操作?
管理训练量
我认为,疲劳度百分比是管理训练量的最佳方式,它可以让你根据每天变化的身体状态自我调节出最恰当的训练量。不仅如此,你的训练频率也能依此决定。一般而言,大多数人每周至多能恢复30%的疲劳度,这个数值是单个运动模式造成的疲劳度总和,对于力量举选手来说,这意味着卧推你有30%的疲劳度可以分配,而深蹲硬拉则总共有30%。
这30%就跟钱一样,只要不盈余/透支太多,基本上想怎么花都行。我通常每周做6个推举、3个深蹲、3个硬拉项目,均分一下也就是每个项目做5%疲劳度。当然了,你也可以进行不同的分配,合并或拆散,只要每周总疲劳度不偏差太多,都无伤大雅。下面我将展示两个比较好的划分案例,为了简约起见,上肢项目仅有卧推。
案例1
周一:三项,每项5%疲劳度 (共15%)
周五:三项,每项5%疲劳度 (共15%)
每周共30%疲劳度。
案例2
周一:两项,每项5%
周二:一项,每项5%
周四:两项,每项5%
周五:一项,每项5%
每周共30%疲劳度。
虽然疲劳度的安排方式有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个都是高效的,仍有其它因素影响着计划的质量。然而,只要你遵循上面的建议,那么起码你的训练量八九不离十。
很多人都会被高量计划所诱惑,背后的原因很好理解:妄自尊大或者盲目苦练,认为只要练得越多,收获也越大。但希望大家记住,训练不仅要“肯下功夫”还得“会下功夫”。如果你真的很在意结果,想出类拔萃,那么光靠勤奋是不够的,你还动动脑子,用最好的计划确保训练的长期、合理及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