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如何力量举式卧推

标签:
力量举力量训练力量营健身运动 |
分类: PTW:力量举技术 |
原文作者:
原文地址:
译者:滕达
翻译已经原作者许可,版权属原作者所有,站外转载需经译者许可。
力量举卧推技术
本力量举技术系列中的大量概念都汲取于Mark Rippetoe的《Starting Strength》,我会尽我所能地在本站普及相关话题,但如果你想要更多,那就买本《Starting Strength》好好看看。这本书可不仅仅有新手训练计划,它还包含了300多页的技术分析。
依我看来,卧推是力量举三项里技术性最难的一项。因此,力量举选手的卧推方式可谓五花八门。而又因此,很多人认为可普遍适用的卧推技术根本不存在。
我并不同意此说法。如果你读过本系列中的第四篇关于卧推机械学原理的文章,我想你也会不同意的。那篇文章中我们有理有据得出结论:拱背宽握距式卧推是适宜力量举的最优技术。换言之,这种“力量举式卧推”就是我们的基础技术框架。
原作者Izzy的卧推准备动作。
准备动作
所有力量举项目都可以被分为两个阶段:准备和执行,而准备动作其实要比执行繁复。本文我会逐一说明,由较难的准备阶段开始。
卧推中,举者和器材有五个重要的接触点:
1)手和杠铃杆
2)头和卧推凳
3)肩部和卧推凳
4)臀部和卧推凳
5)脚和地板
五个中的每一个都代表着重要的技术问题,需要我们仔细分析和思考。它们没有次要之分,你必须认真对待,容不得马虎。
让我们依次开始。
握法
第四篇文章中我们已经说明:握距越宽越好。你双手的食指应不同程度地接触“力量举环”,两者共相距约81cm。
杠铃杆的放置
杠铃杆在手上的位置十分关键。很多新手会将杆放到靠近掌心处,但这会给手腕和杠铃杆间制造不必要的力臂。
我们在本系列的基础性文章中说过:多增加一份力臂,我们就需要在举重时多克服一份力臂。这会直接导致发力效率降低而不能举起重量。
为了最小化腕关节处的力臂,杠铃杆必须尽可能靠近掌跟处。实际上,正确的卧推握法就是先将杆放在手掌底部,然后再用手指包住捏紧。很多训练者都把这步做反了。
很多将杠铃握在手部较后位置(左)。杠铃杆应尽可能地靠近掌跟处(右)。
虚握
很多人会用一种“自杀式”握法,因为这样就能使杠铃杆握得更靠近掌跟一些。这样确实对力臂有一点帮助,但仍有一个弊端:由于手指无法包裹且攥紧杠铃杆,你很难达到最大肌肉募集量。
不信的话自己试试。是粗而难握的杆更好发力,还是细而顺手的杆更好发力。答案显而易见。
简而言之,你总归是要将杠铃杆放在掌跟处的,自杀式握法既没有额外优势,还不安全,不如乖乖全握。记住:你需要使出吃奶的劲儿握紧杠铃,就好像要“将指纹嵌到杆里”一样。
注意观察:虚握(下)的杠铃杆其实离手腕关节更远,不如全握(上)。
反握
虽然不多,但你还是能碰到少数喜欢反握的训练者。任何有能力不用反握的人,都不该用反握。换句话说,反握只对那些肩部条件不允许正握的人群。
原因是,为了保持手肘于杠铃杆正下方位置,反握必须在肩和杆间制造一个更长的力臂。
反握式卧推(左)给肩与杆间制造出更长的力臂(以白色箭头表示)。
护腕
我个人觉得,除了身材高大的训练者外,所有人都应在使用护腕的情况下进行宽握距卧推。因为对于体格较小的选手,宽握距会给手腕关节造成更多的桡侧偏移(Radial deviation)。
注意由于宽握距导致的,手掌和腕间的非自然角度。这称为桡侧偏移,是不安全的。宽握式卧推要求我们必须使用护腕。
若没有护腕为我们分担这些力,手腕关节很容易受损。如果你没有护腕的话,那就得放窄握距。
头部位置
要注意,很多联盟规定:头部必须在整个动作过程中保持在凳面上。
不幸的是,如何在卧推时处理你的头部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有几个将头部贴紧卧推凳的优势还是相对明显的。
对于那些杠铃杆落点较“低”的选手(离肩关节远),将头离开凳面是有利的。很多穿戴装备的卧推选手,将头抬起让腹部上升而更易碰到。如果你也喜欢落点较低的卧推,那同样的逻辑可应用于你,将头抬起可进一步减少运动范围。
然而,对于那些卧推路径较直,落点与肩关节更近的训练者,我强烈建议你不要把头抬起来。抬头会使胸腔蜷缩,降低胸部的高度。贴实的头部也会帮助肩部的固定,以防在凳面滑动;还能助你将颈部肌肉使劲“顶入”卧推凳,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说“将凳子推离你”而不是将杠铃杆推离你。这些提示有助你保持整体的紧绷度,提升肌肉募集并最终将更多的力传至杠铃杆。
抬头,低落点卧推(左)vs. 高胸部,直路径卧推(右)。
肩胛后缩
将背拱出高而紧的拱形,是力量举式卧推中最重要的一环技术。剩下的未讨论的几个点:肩,臀,脚都依赖于我们拱背方式的选择。
肩部
这是唯一的例外。不管你用什么样式的卧推,你的肩部都需要保持在最大的肩胛后缩状态。
后缩肩胛为我们做了两件重要的事。第一,它收紧了上背部肌肉,增加了我们卧推时的稳定性。第二,肩胛骨的后缩,使肩膀朝后更进入关节窝一些,这会减少你整体的运动范围。整个卧推过程中,肩胛骨必须保持在后缩状态。
完全的肩胛后缩(左);无肩胛后缩(右)。
脚的位置
和头部位置一样,有些联盟规定了脚不能离开地面。
关于卧推时的脚步摆放,通常有这两个问题:
1)整个脚掌贴实地面还是将脚尖踮起?
2)将脚回卷至身体下还是外放在身体前侧?
和头部类似,答案主要取决于你卧推的方式。
将脚回卷能制造出总体上最大的背部拱形,因为它让你较下侧的脊柱(胸椎和腰椎)更为伸展。这是由于回卷脚部,使得你近乎整个下半身,甚至包括臀部,都进入到了伸展的状态。如果你的整个身体链都在伸展,那拱形就会越大。然而,这种形式的拱形,它的最高点处于腹肌的顶端或胸骨底部。对于那些喜欢低落点的选手,这显然非常理想。
将脚外放在身体前方就达不到此程度的拱形。但是它给脚与地面提供了更为严实的接触。这既能提升腿部驱动,又能将自身的重量驱动至斜方肌处。尽管整体拱度下降了,但在斜方肌处的重量越多,你的胸部位置就越高,离肩关节的距离也越近。对于那些卧推路径较直的选手,这个再适合不过。
注意两个拱形的不同角度。脚回卷(左)vs.在前方(右)。
如何拱背
虽然就如何完成拱背而言,其中有无数细节的变化。今天我要向你展示两种最好的方式:滑入法和踩凳法。
滑入法
1)将脚尽可能地放在卧推凳顶端(脚尖踮地)
2)在杠铃的另一侧坐起(身体在杠铃杆错误的一侧)
3)脚尖蹬地,并利用杠铃杆抵住架子,滑入一个拱背姿势
4)脚不移动向上顶身体,强化拱形
5)尽量将脚放平踩实地面(可以的话最好,取决于不同的联盟规则)
踩凳法
1)将头直接放到执行卧推时的理想位置
2)将脚抬起并将脚跟放在凳子上
3)将脚尽可能地移近肩部,同时将自己上推成拱形
4)一次将一只脚前踢并收回至凳子下方
5)尽量将脚放平踩实地面(可以的话最好,取决于不同的联盟规则)
腿部驱动
腿部驱动是一个介于准备和执行之间的概念。实际上,腿部驱动贯穿这两个阶段。如果你不熟悉此概念:卧推中的腿部驱动,是通过双脚蹬地,主动调动下半身。你得使劲将双脚“驱动”进地面。
腿部驱动的使用有两个方法。第一种,它能消除身体系统中松懈的部分。如果你使劲用脚蹬地,你会将整个动力链延伸至地面。从腿部传来的力就会使你的整个身体紧绷,从而强化拱背使胸部更高。我想你早已耳濡目染,更紧的准备姿势意味着举起更多的重量。
腿部驱动应始于准备动作,并在整个举重过程中维持。正如你在举大重量时屏住呼吸一样,你的腿部驱动也该始终屏住,使浑身紧绷。
第二个使用腿部驱动的方式,是故意在下半身保留一些松弛度。在这种方式下,举重者只会在接受指令后才发力驱动腿部。这会制造一个“颠起(jolt)”效应来驱动杠铃杆。我不推荐此技术,因为它要求你的身体先松后紧。我是全程保持紧绷的拥护者。之后我们在决定是否该在执行阶段将杠铃杆沉进胸部时,对此进一步讨论。
无腿部驱动(左);运动腿部驱动(右)。注意两个不同的脚跟位置。右侧中,脚跟由于调动腿部驱动而下降。对比一下哪个准备动作更紧实。
背阔肌调动
近来,对于背阔肌是否有助于卧推有大量争论。但就像腿部驱动一样,背阔肌的调动和参与也十分重量。
背阔肌
收紧背阔肌十分关键的原因有二。第一,它有助于你整体的紧绷度。第二,当你收背阔肌时,肌腹会缩短——肌肉的两端被拉的更近。背拉的越近,胸挺的越高。
如果你不会主动收紧背阔肌,最好的提示就是“掰断杠铃杆”。
不掰杠铃杆(左);掰断杠铃杆(右)。
当你“掰断杠铃杆”时,你的肩部会内旋,此动作会助你锁住背阔肌。请确保在移出杠铃杆前就收紧背阔肌,以最大化胸部高度和身体紧度。
注意背阔肌被收紧时(右),会将肩部拉近臀部,从而提升胸部。收紧背阔肌吧。
执行卧推
实际上,所有重要的卧推执行技术要点,都跟你在哪和如何将杠铃落至胸部有关。介于我们在上文已解决落点问题,本章节会着重于如何落下。
呼吸
但首先,我们得谈谈呼吸。和所有其他力量举选手一样,我们在卧推时应屏住呼吸一口气完成。若你将气呼出,肺部会降低,胸部高度也就低了。此外,屏住呼吸会增加腹内压,从而提升稳定度和力传输。再次重申“全身绷紧”的重要性:身体中的松弛处越少,就有越多的力直接传至重量,而不是填补松弛。
“夹肘”
最常见的卧推提示之一就是“夹起”手肘。由于常被误传,这其实是个非常讨人厌的提示。
当训练者试图尽可能地将手肘靠近身体,“过度夹紧”就会发生,而导致手腕和手肘不在一条直线。这是个糟糕的姿势。它会导致手肘和杠铃杆间不必要的力臂。
过度夹紧手肘会使之偏出与杠铃杆的直线,导致推举困难。
如果你只专注于你所选技术对应的杠铃杆胸部落点,那么必要的“夹肘”会自行到位。这是由于你的身体不会自发地制造不必要的力臂。当你意识到肘腕不在一条直线的卧推会更难,你就会自动避免过度夹紧。
“夹紧”的提示来自于穿戴装备的选手,它们的胸部落点非常非常低。对他们而言,这个提示很管用,因为卧推服会自动抵抗低落点。专注于“夹紧肘子”有助于他们将杠铃落至理想落点。而对于无装备举者,他们的手肘内收完全不需要被提示。
下沉vs.稳住
将杠铃杆沉进胸部在技术上不违规。只要你不在接受推举指令后进一步下沉,就是完全合格的。Dan Green就是这么卧推的。
然而,我不推崇此风格的卧推。大体上来说,训练者只要下沉,它们的整个身体链就会放松,当听到推举指令后,再快速震紧身体。这会产生一个胸部颠起重量的效果。可是,这时常会导致举重者失位或不适,因为他们不得不先放松,然后再制造收紧的震动。这会降低动作模式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使用这种下沉再颠起技术的选手,通常是为了弥补自己刚推开胸部那段范围的弱点。这种颠簸会干扰之后的运动,可对他们来说,解决了困难点(指举重动作中,某一段运动范围由于技术或力量原因较为薄弱,而导致在此处卡壳或吃力,译者注),就是值得的。
就个人而言,我宁愿训练者在训练中全力以赴地解决发力曲线问题,而非技术本身。因为这样的话,他们既能保持高效而“紧”的卧推,又能克服困难点。随着训练者的成长,他的困难点也会随之改变。下沉并颠起的技术只针对在卧推底部较弱的选手。但若他们愿意努力训练,通过高效合理的练习和计划来解决难点,那这种下沉颠起的技术就完全是冗余了。
我会坚守一个可被持续掌握多年的技术,而不是补偿性的技术。但这只是我。对你来说,可能两种方式都去值得试试。话虽如此,我还是认为“稳住”式的停顿才是更高效的。
Dan Green在卧推时下沉重量。
综上所述
至此,对于卧推,这个力量举项目中技术层面较难的一项,我们已涵括了几个最关键重要的技术要点。现在我想逐步而完整地过一遍卧推步骤,好让它刻在你脑子你。
步骤1:设置握距
步骤2:拱背
步骤3:绷紧身体:攥紧并掰杠铃杆,屏住呼吸
步骤4:移出并降下杠铃,作短暂停顿
步骤5:推举!
继续前进
如果你喜欢这种形式的举重生物力学分析,那你肯定会爱上Mark Rippetoe的Starting Strength。书中将这些话题的讨论分析延伸至300多页。
在力量举技术系列的第六篇文章中,我们会分析硬拉背后的生物力学原理。我对该话题的看法绝对是略保守的,然而和往常一样,它们百分百有机械力学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