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卧推姿势分析

标签:
力量举健身力量训练力量营运动 |
分类: PTW:力量举技术 |
原文作者:
原文地址:
译者:滕达
翻译已经原作者许可,版权属原作者所有,站外转载需经译者许可。
卧推姿势分析:宽握距vs.窄握距,拱背vs.直背
本文用来制定力量举卧推技术的准则汲取于Mark Rippetoe的Starting Strength。如果你喜欢这种形式的分析,你肯定也会喜欢这本书。
在本系列的基石性文章中,我们已经引入力臂的概念:举重者和杠铃形成的力系统中,所有相关力臂的总和;也是举重者完成动作所必须克服的杠杆量。
同样是405磅的重量,拥有“不利”身体杠杆的举重者,完成起来和“有利”者并不相同。在举重运动中,城头常换大王旗,
平衡点与肩关节
在深蹲中,足心是整个体系的平衡点。只要重心偏离平衡点,就会造成不必要的力臂。这也是为何人上身向后倾时不易站稳,在偏离平衡点的情况下举起重量也要困难很多。
无力任何臂
在卧推中,肩关节就是平衡点;肩关节代表了整个力体系的支点。再想象一下扳手,螺栓就是支点,扳手柄就是力臂。手柄越短,用起来就越费力。因为肩部就像“螺栓”一样,我们需要尽可能地减少任何力臂,以提高杠杆作用。
以直线卧推
等等,我这是在提倡以直线卧推吗?在理想世界中,直线卧推确实是最具机械效率的。然而,由于肩部错综复杂的解剖结构,它并不能实现。
如果你双手打开/外展成一条直线,并与杠铃杆平行向上推举,你的肩关节就会产生“撞击”。当手肘打开约90度时,你肩内的骨质会碰撞到肩袖(Rotator Cuff)。长期以这种完全外展式的卧推,甚至会给肩袖磨出空洞。这就是为何卧推动作名声不佳,都说它会损伤肩部。确实,如果你做错的话,它会导致肩部撞击症,久而久之造成肩部破损。
图片来源:orthosport.com
如果你想有长的运动寿命,并在期间尽可能地发掘我们的极限,那我们就必须得确保肩部的健康。这要求我们以非直线的路径卧推。
避免卧推时肩部撞击
所以这引出一个问题。为了达到最好的力量举卧推成绩,杠铃杆应该降至胸部具体何处?答案其实和深蹲站距十分相似。
你可能已经料到,每个人的肩关节都有几种常见的不同结构。有些人不怎么屈臂转肩都会导致肩部撞击。而不幸的是,不根据具体案例来分析,我们很难确定具体杠铃接触胸部的位置。你必须首要保护住你的肩部,然后自行实验一番可行的杠铃落点。杠铃杆离关节越近,能产生的机械效率越高。
这是你的肩关节
话虽如此,还是有些适用大众的方法,来使理想的杠铃落点靠近关节一些。
卧推握距
记着,肩部撞击会在“以一定的肩部外展下进行一定的肩部旋转”时发生(肩部外展是指你手肘打开的角度;当达到90度时, 胳膊会完全平行于杠铃杆)。通过采用宽握距,我们能缩短为了达到完全的移动幅度杠铃所移动的距离。
注意看右上角的黄色箭头。相比窄握距,宽距卧推(右)减少了6-9厘米的运动范围。
较宽的握距使杠铃杆接近肩部。而由于运动范围被缩短了,同样的肩部旋转度下,杠铃杆位置更“深”。通俗点说,就是你不用像窄距卧推时,将杠铃落至靠胸部较下的位置了。
但是,我必须警示一下。对于某些肩关节结构,握距本身就会导致肩部问题。这种情况下,以上所有准则照旧,但你必须做适当的握距调整。也就是说,使用在无痛情况下你能达到的最宽握距。这样,你还是可以缩短运动范围并使杠铃落点靠近肩关节。
总之,宽握距既显著缩短了运动范围,又减少了肩和杠铃杆间的杠杆臂。这两个因素,都能助你在同等力量下,卧推起更大的重量。
拱背卧推
有一个好的拱形背部是优化卧推技术中最关键的部分之一。
注意肘部相对卧推凳的高度。当你拱背时(左),你又将运动范围缩短了几厘米。
先说最直观的。拱背显著缩短此动作的运动范围。和半蹲重量总是大于全蹲的道理一样,拱背能比平躺推起更大的重量。
此外,拱背还能让杠铃落点更接近于肩部,原理同宽握距一样:更少的运动范围意味着,只需进行较少的肩部旋转,就可将杠铃降至胸部。
如果在肩部正上方卧推杠铃,肩关节旋转到一定角度就会造成肩部撞击。两个姿势的起始肩旋角为0度。你觉得哪个会造成肩部撞击?两个箭头大小相同。
将宽握距和足够程度的拱背结合起来,举重者就可以将肩部和杠铃杆间的力臂最小化。如果还嫌不够爽,这一套连招还可将运动范围减少约18厘米左右(具体取决你体格的大小)。
卧推的杠铃落点
我们综合起来看。肩关节代表了卧推中举重者和杠铃体系的平衡点,也是支点。在防止肩部撞击的同时,我们想尽可能地将落点靠近肩关节。为此,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在无痛情况下能达到的最宽握距。并且,我们用得背制造出最大的拱形。
你个人的落点将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的结合:人体测量学数据(你肢体的长度;手、上身长度等),你背部拱形的大小,你肩膀可承受的最宽握距,以及拱背后你胸部的最高点。
让我们先说说最后一点。有时由于你的身体构造,将落点稍远离肩部可能对减少运动范围有好处。比如,有些人的肚子大到…将杠铃落至腹壁最高处,可以减少好几厘米的运动范围。即便这增加了杠铃杆和肩部间的力臂,但最终的净结果是他们推起了更大的重量。因为他们在减少运动范围的同时,提升了底部的杠杆作用(杠铃杆落在胸部时的关节角度)。
理想的落点应该在最高落点(右)和最直的杠铃路径(左)间折中。
归根结底,卧推落点的选择需要大量亲身实验。但永远记住,对所有力量举选手而言,都要同时减少相关力臂和运动范围。有时,你需要折中解决,做出取舍。这个很细微很细微的力量举技术,你可真的找“对自己管用的”了。
卧推的杠铃路径
现在我们已经确立,若想保全肩关节,以一条直线卧推是不可能的了。那我们就得琢磨,该以如何的方式移动杠铃?
越快将杠铃杆推回肩关节上方越好,因为这是能得到杠杆作用最好的点。当杠铃杆在肩关节上方时,它们之间的力臂为零。所以,与其一条可能的向后斜的直线,一个“J”形的杠铃路径更为恰当。
恰当的杠铃卧推路径。
“J”形曲线能让我们以最快速度将杠铃杆推回肩关节上方,并不会造成肩部撞击。在健身房里实践起来时,这意味着你最初的推举应是向上,并且向后。当杠铃杆找到自己最爽的地方,肩部正上方时,你就得竖直向上推并锁死(lockout)重量。虽然第一部分是曲线,但总的来看杠铃的路径成“J”状。
继续前进
在本文卧推姿势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确立了针对力量举最佳的卧推方式,它包括:采用尽可能宽的握距和尽可能大的背部拱形。这样我们就可同时最小化移动范围和体系中的相关力臂。它还包括了杠铃杆落点:在不造成肩部撞击情况下尽可能靠近肩关节,和身体拱形的最高点的折中。
如果你喜欢本文,那你也会中意Starting Strength。此书通过生物力学和应用物理,对举重进行了300多页的细致分析,完全可以使力量举爱好者收益。这本书铸就了我技术知识的基石。
在力量举技术系列的下一部分中,我们会涵括具体如何完成卧推动作。在第五篇文章中,我会描述并说明一下几点:最佳的手肘内收/外展度,如何拱背,如何绷紧全身,如何在卧推中使用背阔肌,以及众多我喜欢的提示、窍门和线索,来助你提高卧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