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集2
(2023-06-04 12:55:23)(四)结论篇(不免在事实中有些推测)
《探寻》044页,汉代扬雄《蜀王本纪》中说:“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获),后者名曰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蚕丛在蚕桑事业上,创造了成绩,被后人尊为青衣神。柏濩(柏灌)被夏征服后,变为夏的同盟部族,迁到中原去了。鱼凫作为第三代蜀王,就成了蜀国的统一者。他向殷商学习,发展了经济,特别对青铜铸造感兴趣。
第一世鱼凫王,是向殷商学习阶段,打下了基础。第二世鱼凫王,用心发展青铜铸造。他死后,就把他生前,以青铜器为主的文物,埋入一号坑,作为陪葬。此后,第三世鱼凫王死了,就把他的以青铜器为主的文物,埋入二号坑,作为陪葬。这样,在三星堆,埋了八坑,以青铜器为主的陪葬文物。由此可知,在三星堆生活了九世鱼凫王。九世鱼凫王,共计多长时间?
我找个尺子:景州枣林张族谱,发展到15世左右,共500多年。鱼凫王九世,约延续了三、四百年;到十世鱼凫王时,洪水冲坏了三星堆古城。什么为证?证据是:东、南、西三面城墙,现在还残存几段。马牧河现在还在三星堆古城内。
三星堆古城被冲坏,迫使十世鱼凫王,迁都到金沙遗址之处,以什么为证?《中国考古学大辞典》(《考大》王巍总主编)415页,权威作者施劲松说:“金沙遗址,商周时期遗址……出土数千件金器、铜器、玉器、石器、象牙,以及数以万计的陶器,其中大量金器、铜器和玉器等,与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相近……推测金沙遗址,是商代晚期和西周时期的蜀国都邑。”这就明白地告诉我们:
当三星堆古城,被洪水冲毁后,第十世鱼凫王,把都城从三星堆古城,迁到了金沙遗址之处,继续发展各方面事业,其中突出的是,把以青铜文物,为主的制造业发展下去。从数量看,青铜等文物,比三星堆时期兹多不少。可以断定,在金沙遗址,从事活动的鱼凫王,少说也得有八世,加上三星堆时期的九个鱼凫王,共有十七世左右,延续时间,约有六、七百年,他们在青铜文物的制造上有贡献。
有人总想把古蜀国的青铜文物,栽在杜宇身上,这就难了:杜宇和末世鱼凫王,是同时期的人。三星堆一号坑、二号坑文物,填埋的时候,杜宇的八辈祖宗还没出生。这时杜宇,还不知在谁的腿肚子转筋哪,他哪里会制造青铜文物,去埋进一号坑、二号坑呢!所以,尽管有鹰鹃鸟,也没法帮杜宇,去抢三星堆一号坑、二号坑……以及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文物。
自称望帝的杜宇,不是生下来就称帝,起码得长到25~30岁,才能夺取鱼凫的政权,稳住局势后,也才能称帝,这又推迟了称帝的时间。望帝以鳖灵为相后,在鳖灵治水期间,发生了望帝与其妻通。这时望帝不能多于70岁;如果到了70岁,望帝就没有与其妻通的能力了。由于望帝与鳖灵妻瞎混,造成望帝让位于鳖灵;不到70岁就让位了,所以杜宇称帝,只有20多年,就是什么都不干,他也不能指挥人,造出一坑青铜文物。
众多的金器、铜器、玉器等文物,是十几世鱼凫王奋斗的结果。杜宇连一世都没混下来,就下台了。所以把辉煌的,青铜文物这块金,贴不到杜宇的脸上!
想当初,鱼凫王传了17世,延续了六、七百年,后来因为洪水,鱼凫王带领族人撤离,遭到杜宇族人的截击,鱼凫族人被打散了,有一部分人北上,建立了【左旁:弓;右旁:鱼】国,出土了青铜器,其中有一男一女小青铜人,特点像三星堆青铜立人像,夸大的双手,握成两个空心环形。可见,制造青铜文物,是鱼凫族人的传统优点。
杜宇、开明,他们与青铜文物无缘;倒是鱼凫族人,与青铜文物,感情万古长存,情缘不断。
说明:
以前,根据祭祀坑内的文物,层层填土夯实,认为是祭祀一次,埋一次祭品。这样,一个鱼凫王,一生要祭祀若干次,每次都埋一回祭品,太浪费!就拿青铜文物来说,生产不是那么容易,应该是重复使用。每个鱼凫王死后,后人把他使用过的文物(包括青铜文物),分层埋入地下,作为陪葬。这样想,比较合理;而且根据陪葬坑数量,也能计算出鱼凫王传了多少世,推算出共延续了多少年。
蚕丛鱼凫颂
蚕丛鱼凫最荣光,两代业绩人颂扬。鸟语花艳杨柳绿,怀念英灵表心肠。
三星堆,立蜀王,青衣神,住天堂。八坑文物写历史,九世鱼凫创辉煌。
古蜀无文有五代,蚕丛鱼凫两花香。马牧河,破堤防,迁都金沙建朝房。
金器玉器青铜器,如文写史一千张。鱼凫传世约十七,有德有物最久长。
国破续建有(弓鱼)国,青铜续造文物良。金器玉器青铜器,创造精神放光芒。
(五)应该正确评价古蜀文明
《探寻》351页说:“辉煌的三星堆,古蜀文明高度发达,完全可以同中原殷商文明媲美。”偏见太大,怎么媲美?中原殷商文明,有成熟的甲骨文,古蜀国只有几个文字符号,能说:文明程度一样高吗?本书及其后记,一再抬高古蜀国的文明,与中原殷商文明拉平,拉得平吗?甲骨文发展成完美的汉字。本书210页,列出的陶器上发现的(几个)刻画文字符号,没有发展成有系统的文字,能与殷商甲骨文媲(屁、譬)美吗?
古蜀文明,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这是肯定的;但不能任意抬高或贬低。
(六)三星堆古蜀国,是奴隶社会吗?
三星堆古蜀国,处在夏、商、周时代,人们(包括我)认为古蜀国,应该进入奴隶社会;但不了解:奴隶主怎样强迫奴隶劳动,也没发现奴隶带的刑具,更没见有奴隶陪葬,没有根据说它是奴隶社会,有没有关于奴隶的出土呢?
《探寻》216页说,三星堆出土有两个双手反缚,跪地的石质人像;217页说,1983年,在成都方池街遗址,又出土了一件石跪人像;2001年,金沙遗址出土了十余件石跪人像,结论说:“这些石跪人像,既不是奴隶与人牲,双手反缚也与刑法无关,它们都是巫师的象征。”到此,说古蜀国是奴隶社会,便没有具体实例作根据,更没有根据说:“川西平原已具有了”“高度发达的奴隶制文明形态。”
(七)三星堆古蜀人行礼方式
《探寻》089页说:“跪坐是中国很古老的礼仪习俗”,“并演化成了一种,供奉祖先、祭祀神天,以及招待宾客的礼貌。”还有,给神、长官、老一辈作揖(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向人敬礼),下跪,磕头;对一般的人、朋友,只作揖或鞠躬行礼。
三星堆,只有小青铜人跪坐,被学者认为是礼仪习俗。那么三星堆蜀人的手,就不会行礼吗?请看青铜人的手:有的两手像举旗杆的(并没有旗杆);有的两臂平抬,两手握孔错位(没握什么东西);有的手握拳成圆形(没有握物);有的手握成长方形(没有握物)。这些只是一种手势(参看《探寻》087页)。这些手势,是一种向神和祖先及各种人,行礼的动作;在祭祀时,表示对神和祖先的崇敬,并求保祐。
手势的形态不同,有不同的含意:如《探寻》085页的青铜立人像、087页头戴大象头冠的青铜人像,两手各握成环状,可能表示太阳和月亮,以此形态,作为最高的敬礼的动作,用于祭神和祖先时,表示崇敬;用于长辈和来宾,表示敬礼;用于一般人,表示祝福。把手握成拳头,可以表示团结奋斗;也可能表示愤怒和示威。把手握成长方形,有如鸬鹚鸟和大象的阔嘴,表示有共同的信仰和理想。这都是推测想象,也许有些合理。2023.2.3.
说明:本集各篇是写完以后,按内容进行了编排,所以各篇写作时间,常常前后颠倒。
(八)有关彭祖之谈
1、彭祖争夺战
“蜀”字在甲骨文等之中,出现若干个,最关紧要的是:具有高度文明的鲁之“蜀”和三星堆古蜀国的“蜀”。这两个蜀,由于历史出处千头万绪,没有明确记载,含含糊糊,就成了,断定彭祖出生地的难点;也正因为史料,没有说明:彭祖出生在哪个蜀地,只凭人们两片嘴说,谁善说,就居上风。
眼看着彭祖的出生地,就由山东,移植到三星堆古蜀国。这时我看出了破绽:彭祖是有高深学问的人;高深学问的人,必定是高度文明哺育的结果,只有几个文字符号的,三星堆古蜀国,用简单的几个文字符号,能哺育出高才生吗?真是笑话!因此,我断定:大学问家彭祖,一定是创造了甲骨文的,高度文明的,殷商鲁之蜀地,哺育出的人才,断定彭祖出生在鲁之蜀地。请看下文:彭祖出生在鲁之蜀。
2、彭祖出生在鲁之蜀
《探寻》267页,晋代常璩(渠)《华阳国志》说:“彭祖本生蜀,为殷太史。”后边又说(因为双引号丢掉后半个,也不知谁说的),“古代的史官,是知识的总汇,不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他应当都懂。蜀人而作王朝的史官,可见蜀中文化的高超。”此话,把三星堆的蜀文化,抬举得太高了:高超到什么程度?比商文化还高吗?别忘了:商人创造了甲骨文,三星堆古蜀国,只在陶器上,有几个文字符号。商和三星堆蜀国,到底哪个文化高超?
从彭祖高深的学问看,他是生在鲁地之蜀,而不是生在三星堆古蜀国。鲁之蜀,处于文化中心区,彭祖生于文明之家,才有高深的学问;三星堆古蜀国,靠几个文字符号,能造就具有高深学问的人才吗?所以彭祖,一定生在鲁地之蜀。
议:彭祖生于哪个蜀,是难于辨清的问题;但面对“甲骨文”,没法把“几个文字符号”说成文化高超。抓住这个根本,就把案翻过来了,使历史恢复了真面目:彭祖生于鲁地之蜀,再也没有争论的余地。
(九)读议《探寻》和摘文共读
1、读《探寻》摘要和议
中华文明多源一体
262页说,随着考古发现,中华文明多源一体,已被公认。
文明进程中有差异
263页说,“各地、各民族,跨入文明门槛的步伐有先有后。”这就承认了,在文明进程中,有先进和落后(后进)之分。
先进者居于主导地位
274页,苏秉琦先生曾指出:“在历史上,黄河流域确曾起到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文明时期,它常常居于主导的地位。”同理,中原夏、商先进入文明时期,起到重要作用,居于主导地位,也是不可否认的。
中华文明多地起源,最后融为一体。
275页说,“据一些学者研究,一号坑与二号坑的时代,相差100年左右。一号坑相当殷墟早期,二号坑相当殷墟晚期。这是否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古蜀文化与殷商文化的交流,也比以前增多了。如果我们再结合彭县竹瓦街,出土的青铜器物来看,中原商周文化的影响……变得强烈了。”这正是中华文明,多元一统发展的趋势,蜀文化在这个趋势中,融进了全国统一的文明进程中。
中华文明一体的实现,必然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国防、建设、体育、卫生多方面,来一个大发展。这些发展,都是有组织有领导的。想当初,黄帝打败了蚩尤,各部落都推举黄帝,为部落联盟领袖。在黄帝的领导下,发展壮大族群兴旺。所以现在,年年都祭黄帝陵。
2、摘文共读
《探寻》279页,贾兰坡先生曾指出:“大致在两万年前,亚洲人已经开始,经过白令海峡,进入美洲大陆,形成了美洲最早的居民——印第安人。”认为“北美的细石器文化,据我看,是从我国华北地区,分布过去的,因为相同性质的文化,以华北的发现为最早”。
张光直先生也认为:“中国文明和中美文明,实际上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的产物。”还有学者,通过大量的研究后认为,“印第安”应是“殷地安”,是殷人东迁美洲后的自称。董作宾先生和郭沫若先生,也曾指出,周武王灭商之际,商纣王的25万大军,正在进攻开拓东夷,没有退路,后来全部失踪了,很可能是面临亡国,又不甘屈服,而只有东迁和东渡了。越来越多的事实,和深入研究结果证明,这种看法是成立的。
以上是学者研究的结果,既有根据又有趣味,提供给大家读一读,丰富一下生活。亚洲和北美洲,只隔一个小小的白令海峡,黄种人东渡去美洲安家,是较容易的事;历来有中国人,东渡去日本,去南洋各国。古人渡海去谋生的趣闻,相传也广,商的25万大军,消息也会灵通,沿着东部海岸,去渡白令海峡,到美洲去安家落户,就成了印第安人(殷地安人),有趣,可贺!我们和印第安人同祖,这个亲可认,以后会有更多的证据,证明:我们和印第安人是一家人!
(十)中国大地南北,崇尚的主神,是黄帝一家人。
《探寻》351页说,“中原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崇尚的主神是黄帝;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崇尚的主神是帝俊。”又说,“《史记•五帝本纪》等”“都是以黄帝,作为传说中心的。”而《山海经》关于帝俊的记载,“构成了一个帝俊神话传说的体系。”
以上的说法,把“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与“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分开了;把黄帝和帝俊分家了。然而,分得开吗?《探寻》140页说:“《初学记》卷九引《帝王世纪》云‘帝喾自言其名曰俊(和没左旁同)’认为帝俊也就是帝喾,袁珂先生对这一看法亦深表赞同”;袁珂先生考证,“帝俊即殷墟卜辞所称‘高祖俊(与没左旁同)’者”。如此,便可以说,“黄河流域和北方地区”与“长江流域和南方地区”,紧密相连,文化融为一体。帝俊(帝喾)和黄帝是一家人。华人尊黄帝为始祖,尽管每个人的姓氏不同,都是炎黄子孙,如今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共创美好的未来。
(十一)再说多源一体(以下页码都是《探寻》的)
1、262页摘要,“学术界,过去在中华文明的,起源问题上,由于受古代‘内诸夏而外夷狄’文化观念的影响,自上古以来即盛行,中原诸夏王朝为正统,很长时期都将中原,视作唯一的文明中心。随着考古新发现,提供的丰富资料,日益增多,中华文明起源,呈现为满天星斗、多元一体的格局,已为学术界所公认。”
(1)262页摘要,其中第一点就是:否定“内诸夏而外夷狄”文化观念。
我说:其实,“内诸夏”正说明,居于中原的华夏民族,先跨入文明门槛,文明领先一步;“而外夷狄”则说明,“诸夏”周围的民族,后跨入文明门槛,落后一步。这反应了实际情况,有什么不可以说的?
(2)262页摘要中,第二点就是:反对把“中原诸夏王朝列为正统”。
我说:黄帝打败了蚩尤,被各部落推举为,部落联盟领袖;以后,当部落联盟领袖的有尧、舜、禹等,写历史,当然列为正统,别人没有资格列为正统。这有什么不对吗?
夏、商、周是典型的奴隶社会,有充足的历史证据;而蚕丛、柏灌、鱼凫、杜宇、鳖灵,领导下的古蜀国,没有丝毫证据,进入了奴隶社会,更不能说,具有高度发达的奴隶社会面貌;而中原诸夏王朝,先跨入文明门槛,奴隶社会高度发达,在史书中,列为正统,当之无愧。
吕思勉的《中国史》、《现代汉语词典》等,在正统的上古史写道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正统的国家为:夏、商、周(即中原诸夏王朝)。《中国史》和《现代汉语词典》做得不对吗?
(3)262页摘要,其中第三点:反对将中原,视作唯一的文明中心。
我说:因为很长时间,中原文明,都居于领先地位;所以,就全国比较来说,直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在中原周边,没有比中原秦国,更强盛的国家,写中国史,哪能不把秦帝国列为正统?中原始终是最文明的中心,也就是唯一的文明中心,到秦国统一全国时,许多小国,如古蜀国,早不存在了,怎么去称文明中心?
(4)262页摘要中第四点,推崇:中华文明(有如满天星斗)多地起源,有众多的文明中心(都是中华文明的缔造者)大家平等并立,(反对有唯一的文明中心)而又多元一体。
我说:怎么一体法?“在一个文明大墙圈里,众多的文明中心,平等并立。”请看,这个文明大墙圈,犹如一个国家,没有一个中心,没有统一领导,就像一盘散沙,怎么抵挡敌人进攻?这个文明国家,能存在的下去吗?……
2、民族融合之路
(1)多源文明的出路
强调独立的文明,这种文词并不少见。事实上,满天星斗式的文明,在历史的进程中,并不能像满天星斗那样,永远存在;就像水,流向大海一样,民族融合是一条大道。民族怎么融合?下边举例有三,方法有二,介绍如下。
(2)民族融合的方法举例
《中华姓氏文化》(《姓文》,王艳军
在历史进程中,东夷和华夏(汉)亲如一家,早就融为一体,共同融为汉族。
公元386年,鲜卑拓跋氏,建立北魏政权,传至孝文帝拓跋宏时,因深受汉文化的影响,推行汉化政策:废胡服,禁胡语……在短短30年中,近百万鲜卑人,基本上实现了汉化。鲜卑族144个姓氏,除少数保留复姓外,基本上都改为汉姓,绝大多数都收进了,后来的百家姓中。
西夏国被蒙古人所灭,族人藏进了民族大家庭中。
以上三例,基本上是民族多源,融为一体的办法,即:a,通过共同生活,使民族逐渐融为一体;b,通过战争使民族融为一体。鱼凫统一古蜀国,秦始皇统一中国,都是通过战争,实现民族融为一体的。我认为,通过共同生活,使民族融为一体,方法最为理想;但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战争这个东西经常出现,迫使多源文明融为一体。2023.4.3
字数:850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