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九集1
(2023-06-04 12:43:23)
内容:(一)开篇话,(二)鱼凫如何成了第三代蜀王,(三)议几代蜀王,(四)结论篇,(五)应该正确评价古蜀文明,(六)三星堆古蜀国是奴隶社会吗?,(七)三星堆蜀人行礼方式,(八)有关彭祖之谈,(九)读议《探寻》和摘文共读,(十)中国大地南北崇尚的主神是黄帝一家人,(十一)再论多源一统,(十二)蓝移、红移在运用中易出现错误,(十三)碳质球粒陨石。
(一)开篇话
原原大姨父,是考古研究员。因此,引起了我对考古的兴趣。原原给我买了一本书,叫作:《探寻古蜀国 从三星堆看中华文明》以下都简称《探寻》,黄剑华 著。
翻开《探寻》,就像进入了大花园,万紫千红的花朵,就是专家学者的争鸣。争鸣的人面前,都挡着专家学者的牌子,因此我和他们互不相识;想听听他们的争鸣,可他们都不出声音,只用文字表意。他们不认识我,也没法不和我玩。我便和他们,用文字对话如下。
(二)鱼凫如何成了第三代蜀王?
《探寻》055页,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于1995年底,发现了新津宝墩古城遗址,接着又发现了温江鱼凫城、郫县古城、都江堰芒城、崇州双河古城等,早期古城遗址。这些古城年代,都早于三星堆古城。
这就使我们,弄明白一个问题:当三星堆古城,还没兴建的时候,鱼凫和他的族人,是在温江鱼凫城,及其周边地区生活的。
三星堆古城,可能是从蚕丛蜀国时,由防洪建起的堤,后来变为都城使用的。在柏灌随夏迁入中原以后,三星堆古都空虚。有实力的鱼凫,带领族人,进入三星堆古城,和附近地区。这时,鱼凫着手统一蜀国,当了蜀王,一下就延续了几百年,在向中原殷商学习以后,开创了以青铜器为主的,有特色的古蜀文明。
(三)议几代蜀王
1、第一代蜀王蚕丛
传说蚕丛,是黄帝的儿子。他母亲是蜀山氏之女。蜀山氏是羌族人,从古青藏高原,迁居到岷山岷江河谷,与汉族等杂居,从事蚕桑事业。蚕丛建立了古蜀国,当了蜀王,开创了,以蚕桑业为主的,生产活动。人民善于织丝绸、蜀布。
蚕丛氏当蜀王几百年,突出成绩则是,在丝绸生产上建功立业;但丝织品不易保存,所以难于见到,蚕丛的文物。根据蚕丛的业绩,人们尊他为青衣神。后世谈到丝绸,总要怀念蚕丛。
2、第二代蜀王柏濩(获),即柏灌。
蜀王柏灌,被夏征服后,变为夏的同盟部族,迁到中原去了。
3、第三代蜀王鱼凫
《探寻》048~049页,(高大伦)鱼凫是族名,他们以鸬鹚鸟为图腾。(彭邦本)鱼凫是带鹰钩嘴的鸬鹚鸟。鱼凫、鱼凫城、鱼凫国、鱼凫王、鱼凫王朝,都是名字。
正因为鸬鹚鸟,帮助鱼凫民族捕鱼,使这个民族,深深喜爱鸬鹚鸟,把它当作图腾,把族名、国名、国王名,都叫做鱼凫;在制作青铜人像、面具、面罩时,把眼做成纵目(有如鸟眼长相);把鼻做成鹰钩鼻子;人嘴不能做成带钩的,就做成阔嘴,把嘴角阔到耳根,就和鸟嘴相似了。
也正因为这个民族,太爱鸬鹚鸟,铸造了许多嘴有钩的,象征鸬鹚的青铜鸟(但对鸡、凤、琢木鸟等,都如实铸成没钩的尖嘴),甚至在金杖上,绘的鸟嘴都带钩,成为鸬鹚相。这些都是鱼凫文物的记号。有人想把三星堆出土的,以青铜器为代表的文物,转嫁给杜宇;但因有鱼凫的文物记号,嫁不过去。
(第三代)蜀王鱼凫的主要业绩,就是以青铜器为代表的,三星堆八坑文物,和金沙遗址出土的众多文物。
4、第四代蜀王杜宇(自称望帝)
荆人鳖灵去见望帝,望帝用以为相。为什么?荆是楚地,受中原文化影响,鳖灵懂得一点治国道理;对于这些,望帝却一窍不通,听了鳖灵一片言谈,如获珍宝,当即用以为相。其实,鳖灵也不是大圣人,他和他的后代,都没创造出文字;但和鳖灵相比,望帝就是一个无知的野人。
望帝是他自己的称呼,他不与中原人来往,不懂青铜文物制造,可能会种庄稼。杜宇凭着一股子野劲,带领他的族人,打散了因洪灾撤离的蜀国灾民,
有人会说,你与古人不相识,何苦说话这样不客气。我说,不是我说话不客气。他确实,既无知又缺德。《探寻》222页说:“在鳖灵治水期间,”“望帝与其妻通。”这才有禅让一事发生;实际上,望帝可能是被鳖灵(开明)赶进山去的。
除去柏灌东迁中原,蚕丛、鱼凫两朝,都延续几百年,只有缺德少才的杜宇(望帝),连一世都没混下来。
5、第五代蜀王鳖灵(开明)
荆人鳖灵不是蜀人,生在楚地,接受有限的中原文化。他和他的后人,虽然当了蜀王;但没创造出蜀文字,也不懂青铜铸造,三星堆以青铜器为代表的文物,与他们无关。
《探寻》064页说,“新都马家出土‘邵之食鼎’的甲字形土坑木椁墓,被认为是荆人鳖灵之后,开明世某王的陵墓。”我说,“邵之食鼎”显然是青铜鼎的铭文。其一,鼎在中原,是权力的象征。开明王朝是蜀王朝,不是中原的诸侯国,又不受周朝的管辖,没有享受用铜鼎的资格。其二,杜宇、开明都没发展青铜铸造业。凭这两条,就可以断定:出土“邵之食鼎”的墓,不是开明后代的王墓。
杜宇、开明虽当蜀王,都与青铜文物无缘,也没创造使用文字,更不会铸鼎用鼎。鼎的铭文是汉字。出土“邵之食鼎”的墓,一定是中原人的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