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集
(2023-06-04 12:41:34)内容:(一)学习和议论植物拉丁学名,(二)学植物要知道的。
(一)学习和议论植物拉丁学名
1、学习《园林树木学》(陈有民主编)8~10页原文摘要。
(1)植物为什么要有统一的名称?
由于植物种类繁多,叫法不一,经常发生混乱现象,作出统一的名称,是非常必要的。
(2)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1867年,在国际会议上,制订了国际植物命名法规,规定以双名法,作为植物学名的命名法。
(3)双名法
双名法规定,用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字,作为植物的学名。头一个字是属名,第一个字母应大写,多为名词;第二个字是种名,多为形容词。以此二名,作为一种植物的学名。
在植物双名后,附上命名人的姓氏缩写(第一字母应大写)和命名年份,一般均将年份略去。有些植物的拉丁学名,是由两个人命名的,二人的缩写字之间,加上连词“et”或“&”符号。如果某种植物,由一人命名,由另一人代为发表的,在植物学名之后,先写原命名人的缩写,再写ex表示“来自”之意,最后写代为发表的姓氏缩写。有些植物的学名后,附上二个缩写人名,把原来的命名人写在括号里,后者是经研究后,更换了属名之意的人。
在《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中规定,任何植物只许有一个拉丁学名;但实际上有的有几个学名,所以就将符合《命名法规》的,作为正式学名,而将其余的作为异名(SYnonYmus)。为了查考或避免造成“异名同物”的误会起见,就在正式学名之后,附上缩写字SYn,再写其余的异名。
在拉丁学名中,(缩写字)Var后是变种名;(缩写字)f后,是变型名;cv后是品种名,或将品种名写于‘’内。
本书9~10页说:自1959年1月1日以后,制订的品种名称,不必用拉丁语,可用现代语;但以前已有的拉丁名称,可不必改变……这是此书当时的表态,以后怎么办不知道。
2、议
植物的拉丁学名,当初的本意还挺好;但在制订拉丁学名的同时,就留下了啰唆:允许在拉丁学名之后,写上命名人的缩写字,和命名年份,这个口子一开,每一个学名和众多的异名后,就出现了一个个人名缩写,有时还有命名年份,于是在植物的拉丁学名里,就出现了许多非植物成分。人们学的是植物,哪里会要看“植物学名附加的人名碑”?对于研究植物有贡献的人,可以在有关领导部门,给他们记进历史,不需要在植物学名后边,背上他们的碑!你把植物学名,当成负碑的奴隶,人们可以抛开这个奴隶和石碑,照样可以学植物。《园林树木学》不就说“以后制订的品种名称,不必用拉丁语”吗?《中药大辞典》、《北京植物志》等书,都不同程度地去掉了“植物拉丁学名中的附加部分”,有利于学和用,都很好。植物的拉丁学名,对研究、发展植物,是需要的;但要纯净的植物拉丁学名,不要附加任何其他成分。
(二)学植物要知道的
(几本书的简称:《中药大辞典》简称《大》;《北京植物志》简称《植》;《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简称《草》。)
1、学植物要抓要点
(1)例如:《大》2128页,北野菊和《植》1051页甘菊(野菊花),尽管拉丁学名不同、图不同;但叶的基本要点相同:(《大》)叶下面灰白色,密被分叉状短柔毛及腺体;(《植》)叶下面淡绿色,疏被或密被白色分叉柔毛,并密被腺点。相同点即是:密被分叉柔毛,密被腺体(腺点)。因此,《植》的甘菊(野菊花)就是《大》的北野菊;在甘菊(野菊花)后边,列的一大串拉丁学名、异名,以及表示变种的缩写字等,全是琉璃河镇桥梁,废铁一大根,没有用了,挡不住两书说的是一种植物。
(2)《草》256~257页,牵牛子(牵牛)与《大》1626页牵牛,拉丁学名同,是同种;但文字描述有异。《草》说,花“有蓝、紫、红、白等各种颜色”。这就不是牵牛一种了;这好像说:牵牛子是旋花科旋花属植物的种子。
(3)《植》775页,圆叶牵牛与《大》1626页毛牵牛的拉丁学名同,是同种;但圆叶牵牛的毛,远没有(775~776页)裂叶牵牛毛长。这样,把圆叶牵牛叫毛牵牛,就不太适合了。
2、比较理想的拉丁学名书写法
《植》把萝藦科、旋花科等,插图下边的拉丁学名,都只写了属名、种名,抛弃了人名、异名等,干净利落,好学好认好理解,节省了大量书写、印刷、阅读的时间,真是最好的举措。
3、学植物,要重视科、种两点
在《大》中,每介绍一种草药,都写【基原】。在【基原】中,介绍植物的科和种,如1626页牵牛子(药名),【基原】为旋花科植物牵牛或毛牵牛等的种子。其中,科名:旋花科;种名:牵牛、毛牵牛。
说明:《大》的毛牵牛是《植》775页圆叶牵牛,详见前边1、(3).
《大》是重视植物科、种的最典范的书。
4、植物的拉丁学名,在使用时易出问题
银杏的属名,为中国广东话的拉丁文拼音。菊的属名,在《植》和《大》中,因拉丁文拼音而不同。这样就造成了植物的(拉丁学名中的)属名繁杂、啰唆,不易使用;不止于此,还有呢:
尽管《植》和《大》的编写有根有据;但《植》的甘菊(野菊花),拉丁学名是《大》的岩香菊,第一个拉丁学名异名,也是《大》的岩香菊,可中文描述却是《大》的北野菊。看,乱成了一锅粥了!
原因:是由于植物,拉丁学名的缺点,造成的错误;是由于编书的人,没有真正掌握植物的特点、对书本知识理解能力差、只凭主观认识去描述,就造成错误;对于岩香菊,《大》把图画得瘦瘦的;《植》的甘菊(野菊花),拉丁学名是《大》的岩香菊,却把它的图画成胖胖的北野菊。这就造成拉丁学名,与实际植物不对号;或说拉丁学名,与中文学名不对号。这是出于理解,和主观的认识不对,后果就一定是错误的。所以学植物抓住要点,就不会出现“拉丁学名与植物不对号的错误”或说,掌握了植物的特点,就不会,在使用拉丁学名时,出现问题。
5、有人会说:由于个人的原因,造成对植物的编写错误,“能指出是谁的错误吗?”我说,“没有必要。”我认为:抓住叶子下面,有分叉的柔毛和腺体(腺点)这个要点,就能认出北野菊;野菊的花最大,直径1.5~2.5厘米,好认;岩香菊:叶子较薄,1~2回羽状深裂,或掌状深裂,裂片常常瘦窄。这也好认。
我见到岩香菊,是在白丑村(我起的村名)一个壕坡上,叶子瘦瘦的,尤其是裂片很窄,就像《大》2128页,岩香菊插图那样。话又说回来,在缺水、干旱的环境里,植物的花、叶,都会相应地小;在水足、肥足时,植物的花、叶,都会相应地大。这给认植物造成困难。
一般的情况下,景天科的燕子海棠的花,直径约2厘米。去年夏天,我捡的燕子海棠,水肥足,开的花有黄、杏黄、玫瑰红等,直径都超过5厘米。因此,在水肥足的情况下,野菊、北野菊、岩香菊的花、叶,也会相应地大些。环境不同,会给认识植物带来不便,只要掌握植物的特点(或说要点),认识植物就不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