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胸痛 竟是夹层动脉瘤作怪

(2014-04-24 11:36:02)
作者简介:
    张望德,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卫生部临床科普专家,中华医学会专家、《血管外科杂志》、《临床误 诊误治》杂志及《解放军医药杂志》编委,《中华医学杂志》、《医学研究杂志》及《中华临床医师杂志》审稿专家。毕业于我国著名医学学府—武汉同济医科大学 (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现任中华医学会北京血管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糖尿病足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工程学会血管外科与 组织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外科临床工作,曾在德国、美国、意大利等地学习交流,国内十余省市数十家医院指导开展血管外科手术、会诊或讲学。主治周 围血管外科疾病,擅长Trivex微创刨削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动脉栓塞、脉管炎、颈动脉硬化狭窄、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 征、腹主动脉瘤 主动脉夹层、布加氏综合征、深静脉血栓的药物、手术和介入治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在《中华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杂志》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副主 编《临床心血管综合征学》、《血管外科诊疗与风险防范》。

 2001年,中国男排一代名将朱刚在训练中,突感胸痛被送入当地医院,因病情危急又转到某著名医院。经过12小时的手术抢救,仍然未能挽留住这位排球国手的生命。次日下午,30岁的朱刚离开了深爱他的球迷。巧合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当时排坛上和我国女排名将郎平齐名的美国女排著名的主攻手海曼也因同样的病因猝死赛场,导致朱刚和海曼两位排球名将英年早逝的罪魁就是夹层动脉瘤。

一、何谓夹层动脉瘤?

一般所说的夹层动脉瘤是指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发病的高峰年龄为4560岁, 但近年来有年轻化的趋势。主动脉是人体内最粗的一根动脉,从心脏延伸出后,在胸部称为胸主动脉,到达腹部后称为腹主动脉。主动脉血管有三层,就像我们的衣 服一样有里、有面,还有中间层。正常的应当是三层贴的很紧,但由于各种病理因素损坏了动脉血管的里层,造成裂口,使血液穿进中间层,并不断剥离中间层,而 真正的血管腔被压瘪了,这就形成了夹层动脉瘤。中层的撕裂,使一些重要的器官(心、脑、脊髓、肝、肾、肢体等)分支供血受阻。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可说是血管 科中的危重急症,因为一旦血管壁受损变薄破裂,可随时危及生命。

其实,我们所谓的并非是一个实体。如果将原来的主动脉管腔称作真腔的话,中间分离形成的腔隙便是假腔。由于假腔内充满血液,假腔看起来象是主动脉壁内出现的夹层,且动脉扩张到一定程度呈瘤样,所以才称为夹层动脉瘤

二、夹层动脉瘤的致病因素

一般造成夹层动脉瘤的原因主要有高血压,感染性疾病如梅毒性主动脉炎、心内膜炎、皮肤科红斑狼疮、损伤、先天心血管疾患等。其中,高血压患者在胸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所占比例为80%以上。因为高血压主要表现为体循环血压升高,即血液对动脉壁的冲击力增高,造成对主动脉的损伤。

造成海曼夹层动脉瘤的主要原因则是马凡氏综合征,由于长时间的强负荷训练和比赛带来的长时间血压增高,客观上促进了夹层动脉瘤的形成和破裂。

三、夹层动脉瘤的症状

大 部分患者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急性发病时,会出现突发的胸部或腹部剧烈疼痛和血压的升高;疼痛撕裂样,程度剧烈,常难以忍受。而且往往会大汗淋漓,部分患者 甚至因疼痛而休克,同时,部分病人可伴有由于重要动脉分支受阻引起的昏迷、偏瘫、呼吸困难。突发胸痛往往被误诊为心肌梗塞,需要做心电图、CT进行诊断与鉴别。一般夹层动脉瘤有急性期与慢性期之分,若突然发作,70%在两周内死亡。如果能从急性期转为慢性期,胸背痛可在几天后,逐渐消失或转为隐痛。

四、夹层动脉瘤的治疗

因 为现在夹层动脉瘤的药物治疗主要是降压治疗,仅仅可能减少夹层撕裂的进一步发展,没有更好的药物治疗。因此,一般采取手术治疗,若是起始部或全程夹层动脉 瘤需要置换人工血管;若是降主动脉以下夹层动脉瘤则可为患者采用经血管腔放置支架型人造血管治疗,在血管有裂口处衬上一圈新的内层,将破口封堵起来,待体 内的自然修复过程发挥作用,血管壁逐渐愈合。现在夹层动脉瘤的治疗技术比较成熟,我们应用腔内隔绝术治疗的绝大多数患者都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患者的生命得 以保全。

五、夹层动脉瘤的预防

如 何预防?主要是注意平时的生活方式;高血压患者要控制血压,若是主动脉硬化则要降血脂,有先天性疾病的人要注意自我保护,积极治疗,避免剧烈运动,以免造 成破裂并积极治疗原发病。夹层动脉瘤最主要的危害便是破裂大出血,约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在发病的急性期因破裂大出血死亡,因此,夹层动脉瘤往往被称为人体内 的不定时炸弹


扩展阅读:
《40岁以上中年人的膳食与锻炼原则》
《什么是“平衡膳食宝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