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夏天,来一碗丝瓜蛋花汤吧
(2022-08-19 11:01:12)炎热的夏日,每天炒一大碗丝瓜蛋花汤,成为每个夏季的标配。
丝瓜具有清热凉血、化痰解暑的功效,是一道平常的蔬菜。除了鸡蛋之外,还可加番茄、豆腐或油面筋等一起煮,都很消暑爽口。
小时候,家里总在房前屋后种满了丝瓜。父亲就在家门口搭了个架子,瓜苗顺着架子慢慢爬满了藤,留下了一片荫凉,那里成为一个天然的凉棚。那时,家里是低矮的老房子,一家人挤在二个半间的小房子里,夏季总是又闷又热。时至今日,我依然记得晚上因太热而难以入睡,母亲总摇着蒲扇讲着牛郎织女的故事,一直扇到我睡着。
那时,父母每天在地头里忙活,收工时,全家人就着一条长宽板凳在丝瓜棚下吃饭、休息。绿油油的丝瓜藤蔓把毒辣辣的阳光挡在外面,没有了室内的燠热,也消解了外面的暑气,有着特有的凉意。暑假里,我差不多白天所有漫长又慵懒的时光都消磨在那里。看书倦了,就看天上的白云朵朵飘,要不就望着丝瓜黄黄的花、长长的果。有时,干脆在板凳上睡一觉。
八月是台风季,总有阵阵风吹来,淌过瓜棚就格外凉爽起来。吹着风读沈从文的《边城》,仿佛看到那个依山傍水的小山城,听到爷爷和翠翠吹笛、唱歌,还有大老和二老为了心爱的姑娘的对歌声。天保、傩送兄弟俩喜欢上温柔清纯的翠翠,并用唱山歌的方式让翠翠选择。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断然驾船远行结果淹死。傩送因此内疚而出走,不知飘泊到何方。郁闷的爷爷也在雷声中离去,只留下翠翠以渡船为生,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读着这个凄惨、美丽的故事,所有的暑热似乎也融入了湘西的河水里,变得澄澈纯净起来。
初中时住了校,学校里的伙食总清水光汤,不仅油水少而且也不入味,让正长身体的我们饥不择食,渴望吃到可口的家常菜。中考时到县城的城关中学,那时没有空调也没有电扇。临考前,学校把所有的考场用水浇湿,等我们进去时就渗透股凉意。学校的食堂每顿都烧一道丝瓜蛋花汤,碧绿的丝瓜映衬着金黄的鸡蛋,不仅养眼,更是可口。一碗汤喝下去,顿时感到通体凉爽、沉静,让我们安稳地渡过紧张的考试。
后来家里造了新房,门前浇了水泥场。房屋比以前明亮也凉快多了,父亲不再搭丝瓜棚。但依然每年种着许多丝瓜,一到夏天就给我们捎来。丝瓜老了,就用瓜络洗碗,特别清爽。小小丝瓜,陪伴着我几十年平凡又琐碎的日子。只是前几年老家搬迁后,再也吃不上自家田头的蔬果了。
期末交国画作业,看到诸乐山先生的《丝瓜》觉得有着一种本能的亲近感,就临摹了起来。可看似简单的画作,一临才发觉从小就熟悉的蔬果有着平时没关注到的细节。而记忆中的东西经过岁月的淬炼,也渐渐变得模糊了。丝瓜的形状大多有些弯曲,上下粗细也略有不同,瓜梢一般比蒂端粗一些。再用藤黄和花青来调色,可怎么也调不好。老师说:“花青太多就成了黄瓜的翠绿色,绿中带黄才是丝瓜的本色。”
今年夏季持续高温干旱天气,菜农们都叹息道:“天热,丝瓜也结不上。”丝瓜少,价格自然贵。可再贵,三伏天总归要烧盘丝瓜汤解暑的。就像小时候,只有在荫凉的丝瓜棚下,热热的苦夏才变得幽深而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