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切美好都是对岸之物

(2022-08-05 15:46:41)

洁尘老师一直是我喜欢的成都作家,今年她刚出版的《深过最深之水——日本艺术行走随笔》依然如此润泽、滋养着我。让我跟随她的脚步踏入日本那些独特的文化之中,感受其艺术的精良和考究。

近十年来,洁尘老师多次深入行走日本,足迹踏遍日本的四大岛。对于异域者来说,即使再多深入进行文学艺术之旅,终究只不过是走马观花,进入的只不过是表象。而洁尘老师作为书房型作家,几十年的广泛阅读,让她对文学、建筑等艺术有着渊博的知识和开阔的眼界,特别是日本文化更是熟谙于心。她把有关的知识串联在行走当中,不断切入、体悟、延伸,再细细地酝酿、浸透、融化,打磨成这本与日本艺术相融相通的作品。

《深过最深之水——日本艺术行走随笔》分“庭园笔记”和“巡馆散记”上下两编,涉及其中除了日本的文学、艺术之外,最多的还有建筑和植物,这与我的嗜好和偏爱不谋而合,读来更是赏心悦目。

日本的庭园有着相当精致的造园艺术,正如洁尘老师在书中所说;“日本庭园所独具的富有深度且微妙的世界观和审美方式。”而这种独特无论在龙安寺、桂离宫还是大觉寺等,又各有不同的造诣和情趣。而庭园特有的枯山水有着“追求静止、不变、简洁、枯淡的意境”,就像一场禅宗的修行,有着“日本造园原则中的“‘不可进入’原则和‘虫视’视角。”浸润着寂、幽玄的日本美学,正如洁尘老师所说:“人与自然、物体和精神,在日式哲学和美学的层面,没有界限,或者说界限模糊不清,彼此渗透、彼此关联、彼此映照。”

2018年我去金阁寺匆匆一游,关注到的只有金碧辉煌的舍利殿,还有高耸于天空的古树。而忽视了洁尘老师笔下那些庭园艺术的美。如果能有幸再去日本,一定好好看看那些枯山水作品和庭园中的飞石、敷石路面,让自己真正渗透到日本庭园的精髓当中。

在《深过最深之水——日本艺术行走随笔》中,无论是青莲寺的大樟树、龙安寺的柿子树,还是大觉寺的嵯峨菊、天龙寺的“小紫式部”等,有着形态各异又令人眩目的花树。而洁尘老师关注的不只是植物的本身,而是深挖其中的一些渊源,并作为文章的切口,使景与物混为一体,让原本有着岁月沧桑感的庭园更增添了一份文化厚度。

不同的建筑有不同的设计理念和特色,洁尘老师把每座美术馆作为一个作品来透析。就像一道道日本料理,除了建筑这道主菜外,还配上相关艺术家及其作品来调味,把这些凝固的艺术点缀得更加立体、多元、丰盈。

我曾在洁尘老师的文章中了解到浮世绘这种日本绘画艺术。又在《渴望生活》中读到浮世绘对梵高的影响。去年,我有幸在嘉兴博物馆看了拓印的“日本浮世绘特展”,看到《富岳三十六景》和《东海道五十三次》等作品,亲身体会到浮世绘丰富的层次和独有的神韵,特别是色彩有着艳而不俗的清雅之气,是一点一点浸到骨子里的凝练。而在《浮世绘散策·北斋美术馆》一文中,洁尘老师透过北斋美术馆这一物体,对浮世绘艺术进行了系统的解读,让我更有所顿悟。她说:“广重和北斋那里,有着不可思议的暗绿、浓紫和艳红,那种艳丽的色彩其实被这些大师降了色度,微妙地拢上了一层”滤镜“。于是,真正的现实就被隔离了,时间的作用瞬间进入画面,经典特质也就凸显出来了。”

洁尘老师把日本艺术结合在庭园和美术馆中,让我在阅读当中一点点触摸到日本文化的脉络。而书中引用的大量作品和书籍,让我按图索骥进行延伸阅读,更体味到其间的韵味。读了《柰良美智的院子》后再看纪录片《跟随柰良美智去旅行》,他的那些斜眼大头女孩,正像我们孩童时因普通因孤独,面对世界时那种又茫然又执拗的小心思。

“一切美好尽是对岸之物。”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这一美学一直影响着洁尘老师,在书中她说:“一个人亲身能触摸(观闻观切)到的,终究是万海一粟,就这一粟,也尽是对岸之物。”洁尘老师的文字总是那么温润而美好,她笔下的日本艺术如在对岸般深深吸引着我,也渴望着能身临其境去探究一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