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研究结题报告
(2018-07-13 11:54:12)
标签:
教育微课 |
分类: 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报告 |
安康市十三五规划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立项号 |
GHKT2016112 |
课题名称 |
“微课”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研究 |
|
负责人 |
闫传银 |
所在单位 |
紫阳县洞河镇中心学校 |
|
结题报告关键词 |
微课、数学学科教学、实践应用 |
|||
结题 报告 摘要 |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
|||
结题报告 |
2016年,我校申报安康市十三五规划课题《“微课”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研究》,经评审同意立项(课题编号:GHKT2016112),两年来,我们认真组织课题组撰写开题报告,落实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目前,课题组已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相关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背景及界定 1.课题背景 国外重视“微课程”、“微视频”的研究,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有教案式,有视频式;课程结构较为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 国内的高校学者、区域教育研究者、一线教师等对微课程进行了研究或实施,在提法上有“微型课程”、“微课程”、“微课”等。 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中最为广大一线教师所广泛接受的认识是:微课程是一线教师自行开发、时间在五分钟左右的微小课程,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为教师所需,为教师所用,解决了工作中的棘手问题。这种理解体现了一线教师对这一概念理解的实践性一面,也是微课程得到关注和广泛应用的重要原因。 2.选题界定 我们课题组汲取焦建利、胡铁生、张一春、黎加厚、百度百科对微课界定的合理内核,认为: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新型学习方式,以短小精悍的微型流媒体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包。 基于对微课的理解,我们限定了课题研究范围: (1)将微型视频播放应用于课堂教学前、中、后以及综合应用于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研究。 (2)短小精悍的流媒体教学视频的设计、制作的学习及实践应用。 二、理论依据及意义 1.理论依据 胡铁生:微课又名“微课程”,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的简称,它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新型网络课程资源。 焦建利:微课是以阐释某一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精悍的在线视频为表现形式,以学习或教学应用为目的的在线教学视频。(出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年第4期第13-14页《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 百度百科:“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实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 张一春:“微课”是指为使学习者自主学习获得最佳效果,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流媒体形式展示的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形式:自主学习。目的:最佳效果。设计: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形式:流媒体,视频,动画等。内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时间:简短。本质:完整的教学活动。他总结了微课的十大特征:主持人讲授性、流媒体播放性、教学时间较短、教学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小、精致教学设计、经典示范案例、自主学习为主、制作简便实用、配套相关材料。 黎加厚:“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文章强调指出,微课程除了包括教师讲授教学内容的微视频,还要包括学习单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安排。微课程主要使用微视频作为记录教师教授知识技能的媒体,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学情境的需求,采用其他方式,如音频、PPT、文本等格式的媒体,不一定局限在微视频格式。 吴秉健:为满足个性化学习差异的需要,以分享知识和技能为目的,师生都可以通过录制增强学习实境、实现语义互联的简短视频或动画,而且又能成为被学习者定制和嵌入的维基资源分享内容。吴秉健认为该定义的理念和关键词主要来源于美国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对2012-2017教育技术应用的十大趋势展望和挑战预测。(1)能被纳入维基资源目录的微课才算得上是课程资源的最大效用。正如传统出版的书,能在图书馆或书店的书架上容易被发现或找到的才最能惠及广大的读者。(解决了微课安身立命的归宿问题)。(2)微课资源和翻转学习相互依存,从诞生之日起成为了一对孪生兄弟。印验了一句话,只要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有翻转学习的需求就有微课资源的设计和开发存在。(出处:《微课定义万花筒》) 教育部教育信息管理中心(2012-09):微课全称“微型视频课程”,它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围绕学科知识点、例题习题、疑难问题、实验操作等进行的教学过程及相关资料之有机结合体。 2.选题意义 现在网络通讯的发展和微机的普及已经使自主学习成为可能,教师把学习中的重点和疑难问题制作成微课,上传到网上,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其优点有以下几点: (1)、微课短小精悍,一个议题,一个重点,都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设计,非常适合学生自学。 (2)、时间和地点可以选择,有很大的自主空间,只要有学习的愿望即可实现。 (3)、适应不同的学生,视频播放快慢可以调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根据的自己的基础和接受程度控制视频的快慢。 (4)、由于视频可以反复播放,使那些平时反应慢的又羞于发问的学生能够从容的反复观看,能较好的解决后进生的转化问题。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及过程 1、研究目标 (1)关于微课的理论学习。 (2)将微课用于数学学科教学中,分析利弊,合理应用。 (3)制作、整合微课,形成小学阶段的微课体系。 (4)利用校云平台镇内推广应用。 2、研究内容: (1)将微型视频播放应用于课堂教学前、中、后以及综合应用于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研究。 (2)短小精悍的流媒体教学视频的设计、制作的学习及实践应用。 3、研究方法: 问卷法、调查法、实验法、对比分析法。 4、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6年10月——2016年12月) 1、组建课题组,填写课题立项申请表,申请立项。 2、各成员教师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充分认识微课概念。 3、各成员教师试着在网络上搜罗一些与自己的教学内容相关的微课视频,在自己的数学课堂上进行实践。 4、开通课题组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u/2657558695。建立微课题联系QQ群,群号:135707072. 5、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召开开题报告会。 (二)、研究阶段(2017年1月——2018年9月) 1、学习微课设计、制作(2016年12月—2018年1月) 理论学习,学习微课程理念,学习微课程的设计方法;微课视频设计制作学习。 2、微课用于课堂教学前的实验研究(2017年2月——2017年4月) 观看:课堂教学的前一天;检验:根据进阶练习题的完成率、正确率来检验学生的观看效果;根据第二天的课堂教学情况来检验学生微课自学效果;根据课后作业的完成正确率来检验;根据对比班级课堂教学成效比对实验班学习效果。认真填写研究日志。研究资料收集,撰写阶段小结(注:网站下载的微课视频需注明网站地址) 3、微课用于课堂教学中的实验研究(2017年5月—2017年6月) 观看:根据设计,选择合适时间播放视频。检验:根据对比班级课堂教学成效比对实验班学习效果。认真填写研究日志。研究资料收集撰写阶段小结。 4、微课用于课堂教学后的实验研究(2017年7月—2017年9月) 观看:教师可集中播放,也可请家长监督孩子自行在家中观看,观看的学生可指定没有在课堂上学懂的学生,或者想要深入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检验:根据课后辅助练习检验学生。认真填写研究日志。研究资料收集。撰写阶段小结。 5、微课综合用于课堂教学的实验研究(2017年10月—2018年1月) 根据前三个阶段的研究,分析总结利弊,结合实验班的接受掌握程度,综合利用微课视频,可用于课前、课中、课后的某一处,也可同一课时几处都使用微课程,根据班级学生的学情,组员二人自定运用于何处更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该课时知识。研究方法同上。 在前四阶段的研究完成后,设计三份调查问卷,针对教师、学生、学生家长三者,考察这几种角色在微课进课堂的实验中的得失、效果评价等内容。 6、微课设计、制作完善,形成校本微课教学模式体系(2018年2月—2018年7月) 整理本校所用数学教材中的适合使用微课进行教学的所有教学资源,并进行合理设计,制成富有校本特色的微课视频。(资料包括:册微课程整体教学内容分析表、每课时微课视频、学习任务单、进阶练习)(2018年2月—4月) (2)根据教学模式研究调整修改,完善校本微课教学模式体系,并在全校推广。(2018年7月) 7、总结阶段(2018年7月—2018年9月) 对研究课题进行总结,以论文交流、微课视频展示等方式进行。 (三)、申请结题阶段(2018年9月) 整理各阶段研究资料,撰写结题申请,申请结题。 四、研究结果与成效 1、论文:《浅谈微课特点及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作者:王明莉、王同炳);《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浅谈》(作者:张培志、童立斌);《浅谈对小学数学“微课”的几点认识》(作者:帅小梅、景正玉);《浅谈微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作者:闫传银、王凌云,发表于《安康教育》2018年第1期第41页) 2.建立2011课标版一至六年级数学微课教学体系(微课视频、学习任务单、进阶练习) 3.实践应用结论:对于将微课用于课前的预习阶段这一做法,课题组成员认为更适合于学习成绩一般化的学生;如果用于学习较好的学生中,学生会养成不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操作的惰性学习氛围中,他们知道不用动脑,动手,微课中的老师会将学习结论揭露出来的,因而对于他们长远发展反倒不够好,这是因为小学生毕竟心智不够成熟,他们不会跟随微课老师的提示,暂停下来自己研究、探究,他们会直接继续播放,直接观看结果。因此建议以后的预习任务中,只给无法通过自己动脑动手思考能得到结果的那一部分学生利用观看微课视频进行学习。 对于将微课适时、适量的用于课中,课题组成员意见:微课视频教学更直观、更清晰,一目了然,教师教的轻松,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更愿意接受。但是,因为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因而在选择微课视频播放时一定要选取最能体现教学效果的部分,尽可能用短短的小视频表现教学内容,达到最好的效果。 对于将微课用于复习阶段,课题组成员认为效果是最好的:再精致的课堂,毕竟只有四十分钟,理解、掌握程度会根据学生自己的知识基础、生活积累、理解能力相关,即使能力再强,课堂上掌握的再牢固,也经不起时间的推移,从而遗忘所学知识。因此,我们需要课堂延伸,需要及时复习,课后看看微课视频,激起对淡忘知识点的回顾理解,并能将课中没有真正理解的部分经过反复观看,真正掌握。 在对2012级、2013级、2015级学生对比研究中(研究前后数学成绩统计对比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微课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合理用于数学学科教学中是非常可行的,值得推广。 五、存在问题及改进 1、存在问题 (1)课题组成员课题研究的整体能力与素质不是太高,理论素养相对较薄弱,对课题的理论构建能力显得不足,有待进一步加强学习与培训。 (2)繁重的事务,课务,使少数教师不能有更充足的精力投身到课题研究之中,给研究工作的深入带来困难。 (3)资料的收集, 整理、归类等工作滞后于研究活动的进展。 2.解决思路: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科研能力 |
|||
参考文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