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后三十回“迷失”之谜——和丁维忠先生商榷
(2018-05-21 20:45:39)
标签:
红楼梦丁维忠续书寄生草 |
分类: 红楼梦 |
丁维忠先生著有《红楼探佚》一书,对《红楼梦》后“三十回”做了大量的探索考证。丁先生的主要观点之一就是《红楼梦》一书是写完了的,八十回后还有三十回,当不幸遗失了。他的主要依据是脂批——脂砚斋和畸笏叟的批语。
他举例说:“有客”赞扬第21回写得妙,脂砚说:“按此回之文固妙,然未见后卅回,犹不见此之妙。”
很显然,脂砚此批意思是说他是见过后三十回的。
己卯本第19回脂砚双行夹批:“后观《情榜》评曰:‘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此二评在评痴之上,亦属囫囵不解,妙甚!”庚辰本第二十一回脂砚又批曰:“宝玉有情极之毒——故后文方能‘悬崖撒手’一回。”这里脂砚两次提到后部续著内容直至末回“情榜”。但用词同样是“后观”、“妙甚”之赞,一无“观”不到、“迷失”之叹。第24回,畸笏批曰:
“‘醉金刚’一回文字,伏(后部)‘芸哥仗义探庵’。壬午孟夏。”第六回畸笏说平儿“亦在副册之内者也,观(末回)警幻《情榜》,方知余言不谬。”这里畸老很有把握:“观”了《情榜》便能证明“余”说得“不谬”,可“观”可“知”、可证。
丁先生说:
从脂评中得知:雪芹所作《石头记》原稿,在前八十回之后尚有后“卅回”,而且全稿已基本完成,全书末回有“警幻情榜”,脂砚斋对这后三十回原稿已经抄录“誊清”(畸笏叟说:他见过“有一次誊清”)。
丁先生还有一个观点:畸笏叟比脂砚斋更权威,点评的更准确。
譬如脂砚斋误把红玉认作“奸邪婢”,畸笏纠正他说:“此系未见‘抄没’、‘狱神庙’诸事,故有是批。丁亥夏,畸笏。”
丁先生说:由于脂砚斋的初评是遂阅遂抄随评的,并“非从首至尾阅过”再下评语,所以他的某些前期评语往往出错,如把副十二钗的“芳讳”都搞错了等等,——畸笏叟也“见”过全部的后30回原稿,并且下笔比较谨慎,因此纠正了脂砚前期评批的不少错误。丁先生说:总之他俩关于后30回原稿的一些记录,是可靠的,是今天我们探知这部30回佚稿的珍贵资料。(001页)
第18回,脂砚“漫拟”副十二钗“芳讳”,事先读过后部的畸笏指正他:
“树(此)处引十二钗总未的确,皆系漫拟也。至末回‘警幻情榜’方知正副、再副及三、四副芳讳。壬午季春、畸笏。”
丁先生说:“可见至少到壬午季春、孟夏,末回《情榜》也还能见到,还没有‘迷失’”。(002页)
但是我觉得,畸笏叟和脂砚斋都是不靠谱的。
第六回畸笏说平儿“亦在副册之内者也,观(末回)警幻《情榜》,方知余言不谬。”
我觉得畸笏叟的这段话看似言之凿凿,但细想却没有道理。畸笏叟这段话说得很自信,这是断定别人看不到后三十回才这样说的。此时后三十回尚没有丢失,何以就觉得别人看不到呢?畸笏叟是看过包括后三十回在内的全部书稿内容的,在正常情况下,不会特别标注平儿“亦在副册之内”,因为后面《情榜》写得明明白白。无论是谁,只要看了后三十回都能明白,需要畸笏叟特别标出吗?只有知道后三十回会丢失,别人看不到才会这样标注。比如我们看《水浒传》,看到林冲出场的时候,会标注“林冲后有火烧草料场及逼上梁山之事吗?”看到鲁智深,我们会标注“后有野猪林救林冲之事吗?”
“壬午”(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这一年“除夕”,曹雪芹“泪尽而逝”,再两年,“甲申八月泪笔”稍后,脂砚斋也哭芹而亡(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这之后到“丁亥夏”(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畸笏叟突然在批语中屡屡提到“后卅回”的迷失,为之叹息不已。如:第20回侧批:
“茜雪至‘狱神庙’方呈正文。袭人正文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余只见有一次誊清时,与‘狱神庙慰宝玉’等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第26回眉批:
“‘狱神庙’回有茜雪、红玉一大回文字,惜迷失无稿,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第25回眉批:
“叹不得见玉兄‘悬崖撒手’文字为恨!丁亥夏,畸笏叟。” (003页)
从前面我们可以判断“丁亥春”书稿还没有丢失,到了“丁亥夏”突然就丢失了。被谁借走,如何丢失?总是能搞清的事。何况时间不长,看过的内容总能想起,何不一一记录下来呢?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畸笏叟已经看到最后警幻的《情榜》了,何以会没有看到玉兄“悬崖撒手”的文字呢?从畸笏叟的这些批语中,我们知道这是丢失的只是后三十回的一小部分,“五、六稿被借阅者迷失”,“狱神庙茜雪、红玉一大回文字迷失无稿。”其它的大部分稿件应该都在,何以后来全部不见了,而畸笏叟们也只字不提呢?
让丁维忠先生感到奇怪的是:续著是一次次、一批批被借失的。
第四十二回眉批:“狱神庙相逢之日,始知‘遇难成祥’、‘逢凶化吉’,实伏线于千里。哀哉伤哉!此后文字,不忍卒读!辛卯冬日。”
辛卯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这是畸笏的最后唯一的一批,其后不再见批。(05页)
畸笏叟的批语从壬午乾隆二十七年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第二十四回的批语在壬午孟夏,壬午是乾隆二十七年;再两年,“甲申八月泪笔”稍后,脂砚斋也哭芹而亡(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第20回侧批、第25回眉批、第26回眉批就到了丁亥夏。丁亥是乾隆三十二年;第四十二回眉批就到了辛卯,辛卯是乾隆三十六年。
从畸笏叟以上几例批语可以看出,从二十回到四十二回,批者用了整整十年。要知道壬午年是畸笏叟说的“曹雪芹”死的那一年,这是知根知底的批者吗?如果再加上畸笏叟曾“命芹溪删去”天香楼的批语,这跨度就不是一般的大。
批一部书需要多长时间呢?这答案还真不好给。如果对红楼足够熟悉,每天批一回,大概需要三个月的时间,这还指利用的是业余时间。当然要批的准确,批的有内容,当然是可以一批再批的,也可能永远也批不完。但不管怎么说,对于一个“知根知底”的人,十年的时间也太长了。
不是“抄阅再评”吗?不是“见一次誊清”吗?怎么连“抄阅的”、“誊清”的、以及底稿都丢失了呢?不是已经读到《情榜》了吗?既然已经知道到“五、六稿”丢失,既然已经知道“文字迷失无稿”,何不根据自己读过的印象,把丢失的部分细细的回忆一番,把更多的内容给读者呈现出来呢?既然知道已经丢失了数稿,那么没有丢的不是更显得珍贵了吗?最起码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比如多抄一些)保护剩下的不再丢失。何以剩下的连同底稿也一并丢失了呢?
最奇怪的还不是这些,而是怎么前八十回没有一同丢失呢?
丁维忠先生对此的解释是:《红楼梦》是曹頫的儿子写的,曹頫是作者的“严父”。当他读到曹雪芹写的后三十回时,觉得内容容易招祸,所以“頫爷要将其底稿、‘誊清本’一齐‘借’去,并且‘借’一批他便‘留中’一批,再‘借’再‘留中’,继续‘借’继续‘留中’、,全部‘借’全部‘留中’。” (10页)因此,结论是:“‘迷失’或销毁者是曹頫!无奈同意者是畸笏!”
从情理而论,即便是曹頫要审稿,当第一批的内容不合格时,下面的内容他就不会让继续“誊清”“抄阅”。因此现实中是不会“借”一批,“留中”一批的。何况如畸笏叟所言,是不当不正的“五、六稿”等先丢失,其它的部分并没有丢失。丁维忠先生给出的解释是很牵强的。
老一辈的红学家都有些想当然,他们的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对脂砚斋、畸笏叟们的崇拜,他相信脂砚斋、畸笏叟说的都是真的。以前,我总觉得我可以说服这些红学家,现在不这样想了,我觉得不一定能说服这些红学家。毕竟,有些东西是进入到他们的骨髓的。就像你说曹雪芹不是《红楼梦》的作者,主流的红学家是打死也不肯相信的。
总之,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不是那么容易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