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2025-04-22 20:52:09)
标签:

钟鼓楼

景山公园

故宫

北京中轴线

世界文化遗产

分类: 大城小景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2024727日,北京中轴线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之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一项世界遗产,但是这项遗产却有着超过600年的悠久历史。这条7.8公里长的城市中轴线自元朝建设大都开始规划并且成型,时至今日,城市的重心发生了变化,但是中轴线的位置从未改变并且一直保留至今。城市前后起伏、左右对称,中轴线和两侧的建筑不仅凸显了皇权至上的理念,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空间布局和秩序,还营造出了极致的东方美学。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我的中轴线行程是从最北端的钟鼓楼开始的,早在元朝时期,位于大都的这两座钟、鼓楼不仅是城市北部的制高点,也象征着皇权,掌控着整座城市“鼓鸣则起,钟鸣则息”的起居节奏。到了明朝,朱棣迁都北京,将鹤立鸡群般的钟楼和和鼓楼作为了北京中轴线的北端。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钟楼是中轴线最北端的一座建筑,体型偏瘦,建在一个高4米呈坡道形的砖石台基上,底层四个方向均开一个券洞,在中央交汇成一个天井,向上贯通到大钟的底部,形成一个声腔,有助于钟声的传播。要想登楼还要从东北侧的券门进去爬上一段陡峭的楼梯,钟楼上面悬挂的大钟是明朝永乐年间的原物,这口由铜锡合金铸造的大钟声音洪亮,是号令全城的报时中心。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钟楼最早修建时是木结构建筑,历史上多次修缮,为了防火,清朝乾隆年间改为了砖石结构,乾隆皇帝还为此撰文立碑,这块碑如今便立在钟楼门口。站在钟楼上远望,四周都是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这些古老的建筑正在接受改造焕发生机,连绵不断的建筑物一直向北铺展,新的城市中轴线正在向北延长,一直到奥林匹克塔,北京的代表性建筑鸟巢和水立方便分布在中轴线延长线的东西两侧。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钟楼往南便是鼓楼,钟鼓楼之间有一个小小的方形广场,如今是北京市民健身的场所,眼前的鼓楼大体上保留了明朝建筑的风貌,同样建在一个呈坡道形的砖石台基上,二层重檐歇山顶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的体量彰显着它的魁梧大气。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元明清三代,钟鼓楼是北京城调整公共报时的场所,1924年之后,钟鼓楼不再晨钟暮鼓,几经时光变迁,今天的鼓楼一层是主题为“时间建筑”的展厅,在光影之中可以来一次关于中轴线历史变迁的时光之旅。登上鼓楼,原本的25面更鼓只留下了一面主鼓,上面还有八国联军占领鼓楼时留下的创伤,每逢整点便会有一场击鼓表演。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一句“东四西单鼓楼前”变描述出了北京的繁华所在,从元代开始,这座大都城中体量最高的建筑为便因“前朝后市”的皇城建造规制,成为最古老的商业区之一,再加上离大都漕运码头积水潭不远,商业发展在这一片区极度繁荣,如今也不例外,沿着南北向的大街一路往南,道路两侧饭庄酒楼和茶馆遍布,热闹至极,游人如织,这种景象一直延伸到景山公园。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万宁桥是一处毫不起眼的北京中轴线遗产点,这座修建于元朝的桥梁曾经扼守着北京古海港,是确定元大都和北京中轴线的重要基准点之一。元朝迁都大都之后,城市建设规划在金代中都的基础上整体往东北迁移,为了保证可靠的水源,便以积水潭(如今的什刹海)为中心开始营造,而积水潭的东北岸便是城市的几何中心,也就是现在万宁桥的位置。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万宁桥是“万年永宁”的意思,白色的桥身有明显的修复痕迹。为了解决向京师运送粮食的问题,元朝定都大都之后修建了连通积水潭和通州的运河,忽必烈赐名通惠河,通惠河不仅让大都城和大运河连在了一起,还能为大内护城河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万年桥便扼守着积水潭通往大运河的出入口。在1999年北京市政府对万宁桥的改造整治中发现了6只镇水兽,其中的桥东北石泊岸上沿的那一尊是元代的原物,其余5尊均为明朝永乐年间的产物,从这些镇水兽的高度来看,它们更多是暗含着当时的水文信息。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地安门大街的南端便是景山公园,这个多年来一直保持2元门票的公园一直是北京城内性价比最高的收费场所。景山最早的建筑可以追溯到金代,到了明代则有了“镇山”一说:明朝迁都北京之后在元朝宫殿的遗址上修建明故宫,当时挖掘紫禁城筒子河、太液池和南海的泥土在紫禁城后方堆积成5座山峰,正好压住了元朝宫殿的核心区延春阁,故宫建成之后有了靠山,极度符合风水上的讲究。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景山的名字则是清朝入关之后由顺治帝改名的,有着高大之意。在景山的五峰之上各有一座亭子,都是乾隆十五年修建的,不过最显眼的肯定是居中的万春亭,那是北京中轴线上的制高点,也是整个北京城的中心点。不仅明清历代帝王都在这里登高望远,观天下风云变幻,现在第一次到北京的游客大多数也会选择在这里一览紫禁城的风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景山之上除了那五座亭子,南侧的山脚下也有一座二层建筑,名为绮望楼,前身则是明朝的山前殿。作为皇帝登高歇息和宴请的场所,山前殿一直使用到乾隆这位好大喜功的皇帝,因为嫌弃它不够气派,于是拆除明朝的山前殿重新修建了两层高的绮望楼,和山上的五亭形成一个整体,相互照应。眼前这座不高的小山先后两次为封建王朝奏响了送葬曲:崇祯皇帝在景山上自缢身亡,冯玉祥在景山上架设大炮对准皇宫赶走了溥仪。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景山的北侧也有一组辉煌的建筑群,远在地安门大街上就能看到象征着皇家的琉璃瓦顶,这个两进院落比照太庙的规制修建,是最高等级的建筑形式,也是中轴线上除了故宫之外的第二大建筑群,最早记录于明朝万历年间,当时是供皇家活动的娱乐场所,到了清代成为了祭奠先帝的场所。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清朝初期,主殿的位置还不在中轴线上,位于景山北侧偏东的位置,直到乾隆年间,原配皇后突然逝世,乾隆皇帝挪建了原本的观德殿,作为孝贤纯皇后的停灵场所,后来除了道光皇帝和溥仪之外,清朝历代皇帝驾崩之后都停灵于观德殿。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主殿的两侧是两座黄色琉璃筒瓦绿剪边的重楼四角攒尖顶楼阁,西侧的叫兴庆阁,东侧的叫集祥阁。这也是乾隆皇帝将主殿的位置进行调整时增修的一些附属建筑,形成了以中轴线对称的现今格局,祭祀功能更加强大,如今的主殿内便展放着清朝历代皇帝的肖像。1928年,景山公园对外开放,不再是皇家禁地。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景山公园和故宫的神武门之间仅仅隔着一条景山前街,不过要想参观故宫,还只能围着护城河绕行一圈从故宫南侧的午门进入。故宫的午门呈凹字形,两侧有双阙,格局上就与众不同,记得几年前故宫600年的展览,主展厅就在午门的城楼上,这也是为数不多的能登上午门城楼的机会。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穿过午门长长的门洞之后便进入宫城,四方的宫城与中轴线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中”字,这里便是天下之中、四海之中。首先展现在眼前的便是太和门广场,广场上有五座单孔拱券式汉白玉桥,主桥为御道,两侧的为宾桥,广场对面的台基上便是巨大的太和门,它的体量足以媲美一座大殿,空旷的广场更将太和门的伟岸衬托无疑。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太和门面阔九间,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门前有国内现存最大的一对铜狮,东侧的一只脚踩绣球,意味江山永固,西侧的一只脚抚幼师,意味子孙昌盛。穿过太和门,便是更加宽广的太和殿广场,后方巨大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呈“土”字形,上面自南向北依次分布着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名字则是清军入关之后由顺治皇帝改的,其名字分别来源于《周易》和《礼记》。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太和殿便是皇宫的正殿,也就是俗称的“金銮殿”,建筑物的每一个部分都是按照最高规格修建,也是中国现存体量最大的一座木结构建筑。今天看到的太和殿是康熙年间重建的,规模已经比明成祖修建是缩水了很多,从宽大的汉白玉台基就能看出来。大殿里面中轴线上的柱子被金箔包围,蟠龙环绕,龙椅上缠绕金龙,龙椅上的藻井也是蟠龙藻井,象征着皇家的威严。太和殿不仅是皇帝举行大型国事的场所,也是皇帝登基、大婚等仪式的举办场所。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太和殿的后面便是中和殿,这是一个正方形的单檐四角攒尖顶建筑,是皇帝从乾清宫前往太和殿之前短暂歇息准备的地方,如果说太和殿是会议室,那中和殿就相当于会场休息室。中和殿后面便是保和殿,在清初是赐宴藩王和官员的场所,到了乾隆后期,则成为了科举殿试的场所。由此可见,三大殿主要承担的都是礼仪性的事务,以前还能走到大殿的门前窥看里面的陈设,如今隔着一段距离就被护栏拦住了,最多只能看到殿内悬挂的牌匾,它们都是乾隆皇帝的手迹。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前殿后寝的格局展现的是家国一体,三大殿的后面便是乾清门,进入乾清门之后便是皇帝的生活区,自南向北依次分布着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也就是俗称的后三宫。乾清和坤宁分别来自于《易经》的第一卦乾挂和第二挂坤挂,结合天下清正和四海安宁的美好愿景而取名。而居中的交泰殿同样取名于《易经》,意为“天地交合,康泰美满”。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乾清宫和坤宁宫在明朝分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寝宫,不过到了清朝,帝后们也都不居住在这里了,乾清宫变成了皇帝召见大臣和借鉴藩属的场所,而坤宁宫则演变成了祭祀萨满教主神的场所,到了现在,坤宁宫已经不开放了,只能透过反光的玻璃满足一下对里面空间的好奇心。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沿着中轴线继续向前,穿过后三宫便是御花园,如果从高空俯瞰,坤宁宫到神武门之间的区域几乎被一片茂密的绿色所笼盖,里面古木参天、亭台楼榭和假山水池错落有致,是帝王后妃们的休憩之地。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192510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当天正式对外开放,曾经的皇家禁地变得不再神秘,如今花上40元的门票便能参观北京中轴线上最华丽最庄严的建筑群,那是东方美学的象征。参观完故宫,从东华门出去,这是以前太子进出故宫的地方,走到这里正好下起了鹅毛大雪,漫天飞雪和红墙黄瓦搭配在一起,应该是京城最浪漫的一景了。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祭祀是国家最重要的礼仪活动之一,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祭拜祖先的活动,后来历朝历代的宗庙祭祀制度日趋完善并沿用《礼记》里面的规定: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以及庶人祭于寝,天子的宗庙即为太庙,公卿大臣的宗庙为家庙,后来逐渐演变为祠堂。皇室可以祭历代祖先,而这个供奉历代天子的场所便是故宫东南侧的太庙,也是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现在太庙叫做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只能从午门西侧的入口进入参观,走进去之后首先会路过一棵明成祖朱棣手植的一棵翠柏,翠柏背后的建筑已经是太庙建筑群中的最后一座建筑——后殿,也就是祧庙,这是供奉立国前追封的帝后神位的场所。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太庙祭祖的礼乐制度是皇权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太庙这座皇家祖庙的规格也是基本比照最高建筑等级修建的。祧庙的南侧是寝殿,寝殿的南侧则是太庙的主殿“享殿”,这里是明清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场所。殿内的68根金丝楠木大柱、金砖铺设的地面以及彩画贴金的天花板,以金木、金砖和金顶的“三金”构成了国内这座规模最大的金丝楠木宫殿。除此之外,享殿面阔十一间、进深六间,面积和高度均超过了故宫的太和殿,而大殿檐角的蹲兽数量达到了九只,仅次于太和殿的十只。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和太庙沿中轴线对称的建筑便是另一处重要的祭祀场所——社稷坛,这是朱棣在修建宫殿时按照周礼“左祖右社”的格局在宫殿右侧修建的。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先民称土地神为社神,谷物神为稷神,随着皇权的诞生,社稷的祭祀性质也演变成了国家与政权的象征。社稷坛和核心便是社稷祭坛,坛台由汉白玉砌成,四面各有四层台阶,坛中铺五色土,东为青土、西为白土、南为红土,北为黑土、中为黄土,象征五方、五行和五帝。坛中央立着一根社主石,象征着江山永固。明清两朝的皇帝每年农历二月、八月上戊日都要在这里举行祭祀仪式,祈求五谷丰登。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祭坛的四面都有白玉棂星门,北侧为拜殿,这座建立在白石基台上的黄琉璃瓦顶建筑如今悬挂着“中山堂”的牌匾,原本是帝王祭祀前休息的地方,因为1928年孙中山逝世后,在这里停灵公祭,于是改名为中山堂,社稷坛也一并改名为中山公园。

【北京】漫步中轴线:北段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