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8-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2015-04-23 22:28:38)
标签:

转载

柳永的词在内容意境方面有一个开拓,把诗歌之中的悲秋的传统继承到词里边来了。

秋士易感:

最有名的悲秋的词: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

写出来一种开阔博大的境界:有气象

东坡云: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声甘州》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此语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处

206+19=225

14:45

唐人高处:

唐诗最具特色的作品→盛唐诗歌→以气象、兴象取胜。

汉魏的古诗比较上是叙事的。

《楚辞》里边的美人香草都是喻托,不是所叙写的主体。《诗经》的草木鸟兽之名,都是比兴,也不是叙写的主体;中国的诗开始写山水大自然,是在六朝时代的一个转变。

“庄老告退,山水方滋”

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

萍泛沉深,菰蒲冒清浅

都是一个图画一个图画的,客观地刻画描写。

把山水自然的感发和自己的感情结合在一起的是唐人的诗歌,特别是唐人近体诗歌。

李白《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大自然的风景,开阔博大,在大自然的风景之中,带着自己的感发,这是盛唐的气象,盛唐的兴象。

汉魏六朝的诗是以风骨取胜的。

唐人的诗是特别把大自然的景物,跟内心的感发结合得恰到好处的。尤其像李白、王昌龄的七言绝句最富有这种特色。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气象高远、感发深厚。

《秋兴八首》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就算是写悲哀都写得这样的开阔博大的景物和气象→兴象

唐代诗坛有一股空前的大丈夫之风,连忧伤都是浩荡的,连曲折都是透彻的,连私情都是干爽的,连隐语都是靓丽的。这种气象,在唐之后再也没有完整出现,因此又是绝后的。

《唐诗几男子》

208+19=227

2235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眸!

 

《论柳永词》   

休将俚俗薄屯田,能写悲秋兴象妍。

不减唐人高处在,潇潇暮雨洒江天。

 

28:30

读词时一定要注意音节顿挫

词里有时要用一个领字,用一个带领的字,带出来一个段落,一段一段地向前铺展,所以它才能够敷衍成这样长篇的慢词。

领字:对、渐

30:15

另外一点值得注意的:

他不但写秋天,他不但写日暮,柳永更妙的一点,他写雨,写雨后,他常常写雨后。

《凤归云》:向深秋、雨余爽气肃西郊

《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

所谓兴象,兴是一种感发,什么引起你的感发呢?钟嵘的《诗品》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是阴阳之气感动了万物,而万物的景色的变动就感动了我们人的内心。

晴雨阴晴,这正是大自然的一份变化;

春秋的节序,大自然的一份变化;

日暮黄昏的太阳的沉没,大自然的一份变化;

所以是秋天,是日暮,是雨后,这些个引起他的兴发和感动。

况周颐: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别有动吾心者

柳永所写出来的,正是我们中国这个兴象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的感发的传统。

35:30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宇宙之间有什么是不改变的?所有的有生命的都改变了,他说不改变的是,惟有现在楼头的流水是“无语东流”,它是默默地一句话都没有地,不断地向东流去

前面所写的都是无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一个总结,是苒苒物华休。都在转变之中,光阴,形色,一切都在转变。有一个不变的,是“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这个不变代表的是长逝无回。

宇宙之间只有一个真实:长逝无回是永存的真实。

王国维:人间是事总无凭,但除却无凭二字。

 

柳永的这前半首词写得比王国维好。

王国维这个人的好处和缺点都在于他的思想性太多,人间是事总无凭,但除却无凭二字,是说一个道理,说一个哲理,说一个对人生的体验。

柳永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得多么好!完全是景物,完全是形象。带着这么多的感发,就是王国维的意思,但是柳永说的兴象高远。

柳永这个人就很妙了,所以一般的人都没有注意到柳永这方面的成就的原因,就因为柳永往往在秋士易感的兴像高远的这样的风格以后,他马上接下来就写男女的爱情的相思离别,所以大家就都只注意到他后半首所写的感情事件的相思离别,而忘记了他前半首的景物兴象的高远风格了。

柳永他把秋士的悲慨跟相思怀念的感情结合在一起了,这是柳永的拓展。

 

以上文字摘自   

叶嘉莹先生《唐宋词系列讲座》

第二十二讲之柳永

 

http://s3/mw690/502bac9dhd6aa123e42b2&690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