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2016年08月17日 08版)
本报特派记者 刘颖余
今天是里约奥运会体操单项比赛的倒数第二个比赛日,开赛至今一金未得的中国体操队迫切希望通过一枚金牌来提振士气,但事与愿违——在最有希望冲击金牌的吊环项目上,中国队的两员小将刘洋和尤浩联手出战,虽然动作难度系数分别高达6.9和7.0,但完成情况都有瑕疵,结果分别只排名第四和第六,和奖牌擦肩而过。此外,中国女队的范忆琳还进入了平衡木决赛,最终仅获得第六名。
4年前的伦敦奥运会上,中国体操队尽管不在最佳状态,仍揽入4金。8年前的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队更是豪取9金,风光无限。目前,本届奥运会体操比赛还剩三个单项有待争夺,双杠成为中国队的唯一冲金点。但即便如愿拿到金牌,1枚金牌的成绩也是历史最差。中国体操到底怎么了?
缺乏领军人物
中国体操队尤其是男队一直不缺乏明星。从老一辈的李宁、楼云,到李小鹏、杨威,再到陈一冰、邹凯,一代一代“星”火相传。但本届奥运会,打开中国男队的名册,人们惊异地发现,这可能是最缺乏星味的一届奥运代表队。参赛队员中,只有队长张成龙有过奥运会经验,其他人都是首次站在奥运赛场。张成龙尽管单杠出色,但在其他项目上存在明显短板,还无法起到精神领袖的作用。
中国队的几名主力队员林超攀、邓书弟、尤浩和刘洋,全是里约奥运周期才开始重用的主力,这些队员频繁作为骨干参加世界大赛仅有不到4年时间。大赛经验欠缺,奥运会比赛经验更是一片空白。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中国队在比赛中会频频失误。
刘洋在今天下午的吊环决赛之后告诉记者,他昨天晚上躺了两个多小时才睡着,脑海里想的全是做好了动作怎么样,做不好动作又怎么样。当看到裁判给希腊选手打出16.000的高分,他感到更加紧张,结果越想站稳越站不稳。
人才储备不足
中国体操队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在北京奥运会后就有所显现。伦敦奥运会后,随着部分老队员的退役,变得更加明显。2014年,中国体操女队想派两支不同的队伍参加南宁世锦赛和仁川亚运会,居然凑不齐那么多人。中国男队在南宁体操世锦赛上就比得不好,男团赢了日本队0.1分,主要靠的是运气和主场之利。去年体操世锦赛,中国男团掉到第3,本届奥运会再次获得男团铜牌,便是中国队人才青黄不接的真实反映。
除了成年队优秀选手不足,人才梯队建设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据中国体操队领队叶振南透露,北京奥运会前10年的体操人才要远远好于奥运会之后。
据悉,目前在中国体操协会注册的运动员人数仅有2000多人。遇到全国性比赛,报名参赛的运动员最多也就100多人。中国队教练王群策曾透露,目前国内有体操队的省市只有十多个。
为什么体操人才规模日渐萎缩?除了很多家长不愿让孩子练习体操,体操培养和管理体制也不太健全。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中心主任罗超毅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体操人才的培养,过去还有省市体育局和三级体校机制作为支撑,但随着地方机构改革和体育社会化的推进,基层体操训练的根基已经松动,并波及国家队人才的培养。
此外,比赛不足也限制了运动员的提高和进步。目前,国内的体操比赛只有全锦赛、全运会、青运会等传统赛事。即使进入国家队,队员们每年的参赛机会也仅有三四次,有的队员甚至只有一两次。比赛经验严重欠缺,直接影响到国家队在世界大赛中的成绩。
理念有待创新
外界不少人认为,中国体操队在本届奥运会一再被裁判“压分”,但实际上,绝大多数队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认为裁判打分有他们的道理。“我们必须适应裁判的尺度,回去后再按照他们的喜好对动作进行完善,这是唯一的办法。”刘洋在吊环决赛结束后对记者说。
从本次比赛的情况看,中国队队员的确在难度上并不处于下风,但动作完成分普遍偏低。为什么中国队员的动作不入裁判的法眼?一味责怪裁判显然于事无补,必须及时调整,顺应当今体操发展的潮流。中国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一度领导着世界体操潮流,但那是因为我们有许多超级巨星。目前的这支体操队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他们需要在难度和完成上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争取裁判的印象分和好感。
中国体操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本报里约热内卢8月15日电)
前一篇:你清楚加班权益清单吗?
后一篇:兰州网约车管理细则引发“激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