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县救灾:重灾村着手重建
(2013-07-25 13:48:56)
标签:
杂谈 |
《工人日报》(2013年07月25日 01版)本报记者 康劲
“地震后,我们搭起了10顶救灾帐篷,全村的老人和10岁以下儿童全部住了进去。”7月24日一早,记者来到岷县申都乡青土村一组,申都乡驻村干部赵明掏出一个本子,向记者一户户详细介绍起全村的受灾居民安置情况。
就在前一天晚上11时,定西市委、市政府在岷县连夜召开专题会议,市委书记杨子兴在会上宣布,经过艰苦努力和连续奋战,目前失踪人员已全部搜救完毕,下一步抢险救灾最重要的任务是群众生活安置。要充分利用公用设施、新盖房屋等场所安置灾民,科学调度发放救灾物资,并动员受灾群众开展生产生活自救,确保受灾群众有热水喝、有饭吃、有地方住。
灾后仅仅过去了40个小时,当地的抢险搜救工作就已经全部结束,开始转入受灾群众的生活安置,受灾群众将迎来怎样的“新生活”?
赵明对记者坦言,虽然目前救灾物资还很急缺,但是老人、儿童和病人都已经得到了优先照顾,“现在,我们正在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住进帐篷,我心里就踏实了。”在梅川镇永星村四社居民临时安置点的救灾帐篷里,年轻妈妈邱雪伟抱着刚刚20多天的婴儿微笑着说。灾前20天,邱雪伟刚刚喜得贵子。天崩地裂间,正在“坐月子”的她抱起孩子就往外跑。灾难袭来,全村89户人家,24人遇难,上百间土坯房几乎全部受损倒塌,邱雪伟的家也成一片废墟。
永星村是重灾村,邱雪伟一家是重灾村里的“重点户”。很快,救灾队伍就来了。当天下午,方便面、矿泉水等物资也运上了大山,送进了村子。“现在,救灾的食品送上来,村里都要我们先领。”
岷县山大沟深,许多受灾村交通极为不便,地震后通村公路遭到严重破坏,救灾物资的运输也是一大难题。
在永星村采访时,一位参与救援的解放军二炮某部战士给记者讲述了一个他们背着60顶帐篷进村的故事。
永星村村民分布在方圆几公里的山区,各家各户之间沟壑相隔,山间小路山高坡陡,不足一米宽的山路如今泥泞不堪。搭设帐篷并不难,难就难在把3吨多重的帐篷和救灾物资运送到数十个点位上。爬坡上山,只能用人力,一顶顶帐篷全靠官兵肩扛背顶手抬,翻山越岭背过来。
新战士游伟平文静腼腆,在这里成了“拼命三郎”,经过陡坡时,弓腰、肩扛、背顶、手托,把帐篷“顶”上山。手掌磨破了,膝盖出血了,他连哼都没哼一声。
永星村6社距离村委会最远,一大早,15名官兵扛着11顶帐篷上路了,3小时后,才抵达目的地。50名官兵火线突击12小时,60座“帐篷屋”在当日16时前全部搭建完毕。
在岷县,震后随处是开裂的墙体和倾倒的房屋,但在村委会门前的空地上、在村小学的操场上、在村里屋后的开阔地,如今处处是蓝色救灾帐篷,帐篷里支着自家的床或从家里抢出的床板、门板,灾后重建之路从这一座座帐篷里开始。
今年51岁的谈卯成是岷县茶埠镇人,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再到芦山地震,他都会在灾后赶往灾区,为受灾群众免费理发,被亲切地称为“灾区理发哥”。岷县地震后,他又一次拿上自己的工具,走进40公里外的重灾区——永光村和永星村,为村民免费理发,2天来已为百余名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提供免费服务。他说:“我想通过理发的方式,‘剔除’受灾群众心头阴霾,预兆着新的生活将从‘头’开始。”
(本报甘肃岷县7月24日电)
就在前一天晚上11时,定西市委、市政府在岷县连夜召开专题会议,市委书记杨子兴在会上宣布,经过艰苦努力和连续奋战,目前失踪人员已全部搜救完毕,下一步抢险救灾最重要的任务是群众生活安置。要充分利用公用设施、新盖房屋等场所安置灾民,科学调度发放救灾物资,并动员受灾群众开展生产生活自救,确保受灾群众有热水喝、有饭吃、有地方住。
灾后仅仅过去了40个小时,当地的抢险搜救工作就已经全部结束,开始转入受灾群众的生活安置,受灾群众将迎来怎样的“新生活”?
赵明对记者坦言,虽然目前救灾物资还很急缺,但是老人、儿童和病人都已经得到了优先照顾,“现在,我们正在采取各种措施,保证受灾群众基本生活。”
“住进帐篷,我心里就踏实了。”在梅川镇永星村四社居民临时安置点的救灾帐篷里,年轻妈妈邱雪伟抱着刚刚20多天的婴儿微笑着说。灾前20天,邱雪伟刚刚喜得贵子。天崩地裂间,正在“坐月子”的她抱起孩子就往外跑。灾难袭来,全村89户人家,24人遇难,上百间土坯房几乎全部受损倒塌,邱雪伟的家也成一片废墟。
永星村是重灾村,邱雪伟一家是重灾村里的“重点户”。很快,救灾队伍就来了。当天下午,方便面、矿泉水等物资也运上了大山,送进了村子。“现在,救灾的食品送上来,村里都要我们先领。”
岷县山大沟深,许多受灾村交通极为不便,地震后通村公路遭到严重破坏,救灾物资的运输也是一大难题。
在永星村采访时,一位参与救援的解放军二炮某部战士给记者讲述了一个他们背着60顶帐篷进村的故事。
永星村村民分布在方圆几公里的山区,各家各户之间沟壑相隔,山间小路山高坡陡,不足一米宽的山路如今泥泞不堪。搭设帐篷并不难,难就难在把3吨多重的帐篷和救灾物资运送到数十个点位上。爬坡上山,只能用人力,一顶顶帐篷全靠官兵肩扛背顶手抬,翻山越岭背过来。
新战士游伟平文静腼腆,在这里成了“拼命三郎”,经过陡坡时,弓腰、肩扛、背顶、手托,把帐篷“顶”上山。手掌磨破了,膝盖出血了,他连哼都没哼一声。
永星村6社距离村委会最远,一大早,15名官兵扛着11顶帐篷上路了,3小时后,才抵达目的地。50名官兵火线突击12小时,60座“帐篷屋”在当日16时前全部搭建完毕。
在岷县,震后随处是开裂的墙体和倾倒的房屋,但在村委会门前的空地上、在村小学的操场上、在村里屋后的开阔地,如今处处是蓝色救灾帐篷,帐篷里支着自家的床或从家里抢出的床板、门板,灾后重建之路从这一座座帐篷里开始。
今年51岁的谈卯成是岷县茶埠镇人,从汶川地震到玉树地震,再到芦山地震,他都会在灾后赶往灾区,为受灾群众免费理发,被亲切地称为“灾区理发哥”。岷县地震后,他又一次拿上自己的工具,走进40公里外的重灾区——永光村和永星村,为村民免费理发,2天来已为百余名受灾群众和救援人员提供免费服务。他说:“我想通过理发的方式,‘剔除’受灾群众心头阴霾,预兆着新的生活将从‘头’开始。”
(本报甘肃岷县7月24日电)
后一篇:“在京有房产”挡住外来娃求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