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部分行业没有高温补贴竟无人投诉
(2013-07-07 15:45:21)
标签:
杂谈 |
本报海口7月6日电
(记者吴雪君)近一个星期以来,海口天气酷热难耐,最高气温突破35摄氏度,气象部门连续发布高温橙色警报。然而,记者在一些建筑工人、快递人员、环卫工中走访发
现,他们在没有领到高温补贴的情况下,并未向相关部门投诉。
海南省从2008年开始对企业职工实行高温补贴,相关文件规定,用人单位确因工作需要,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5摄氏度以下的(不
含35摄氏度),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补贴。而记者在实际调查中了解到,许多用人单位对这项政策视若无睹,室外作业人员对此是“敢怒不敢言”。海南省劳动保障稽查大队向记者透露,
今年以来,他们还没有接到一起有关高温补贴的投诉。
7月5日上午10时许,整个城市热浪翻涌。在国贸路段的一处建筑工地上,10多名工人戴着头盔,顶着烈日在楼顶施工,不时可以看到汗水从工人身上落下。“高温补贴,我们听说过,可是从
没见过。”泥瓦工陈师傅告诉记者,他们工地有上百名员工,虽然大家知道有高温补贴的规定,但没人指望能领到这笔钱,“工钱都是事先说好的,老板只要按时发工钱大家就满足了,其他
的想也没用。”
14时,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从事快递工作的小李正在派送快件,他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哪里有什么高温补贴?连水都是自己带的。”小李无奈地表示,自己的工资在3000元左右,没
有高温补贴这一项。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虽然海南自2008年起就实行高温补贴政策,明确了劳动者在高温下作业的权益,但由于违法成本低、监管力度不够,许多用人单位对此置若罔闻,而劳动者为了保住“饭
碗”只能选择无奈接受。
“能去哪说理啊,没有就没有吧。”负责海府路段保洁工作的环卫工陈大姐告诉记者,自己找到一份工作不容易,签的还是临时用工协议,她不敢为了一天10元的高温补贴较真维权,万一丢
了工作更糟糕。在停车场做保安的小陈也认为,如果为了每天10元的高温补贴和老板闹翻,太不划算了。
对此,海南富岛律师事务所王伟律师表示,与每天10元的高温补贴相比,许多劳动者更看重“饭碗”,这是目前劳资关系中劳动者的相对弱势造成的。王伟认为,要改变目前的状况,劳动部
门一定要建立更为严格的监管制度,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监督检查,对不遵守规定的企业要严惩;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升劳动者的维权意识。
http://media.workercn.cn/sites/media/grrb/2013_07/07/GR0109.htm
现,他们在没有领到高温补贴的情况下,并未向相关部门投诉。
海南省从2008年开始对企业职工实行高温补贴,相关文件规定,用人单位确因工作需要,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5摄氏度以下的(不
含35摄氏度),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补贴。而记者在实际调查中了解到,许多用人单位对这项政策视若无睹,室外作业人员对此是“敢怒不敢言”。海南省劳动保障稽查大队向记者透露,
今年以来,他们还没有接到一起有关高温补贴的投诉。
7月5日上午10时许,整个城市热浪翻涌。在国贸路段的一处建筑工地上,10多名工人戴着头盔,顶着烈日在楼顶施工,不时可以看到汗水从工人身上落下。“高温补贴,我们听说过,可是从
没见过。”泥瓦工陈师傅告诉记者,他们工地有上百名员工,虽然大家知道有高温补贴的规定,但没人指望能领到这笔钱,“工钱都是事先说好的,老板只要按时发工钱大家就满足了,其他
的想也没用。”
14时,一天中最热的时候,从事快递工作的小李正在派送快件,他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浸透。“哪里有什么高温补贴?连水都是自己带的。”小李无奈地表示,自己的工资在3000元左右,没
有高温补贴这一项。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虽然海南自2008年起就实行高温补贴政策,明确了劳动者在高温下作业的权益,但由于违法成本低、监管力度不够,许多用人单位对此置若罔闻,而劳动者为了保住“饭
碗”只能选择无奈接受。
“能去哪说理啊,没有就没有吧。”负责海府路段保洁工作的环卫工陈大姐告诉记者,自己找到一份工作不容易,签的还是临时用工协议,她不敢为了一天10元的高温补贴较真维权,万一丢
了工作更糟糕。在停车场做保安的小陈也认为,如果为了每天10元的高温补贴和老板闹翻,太不划算了。
对此,海南富岛律师事务所王伟律师表示,与每天10元的高温补贴相比,许多劳动者更看重“饭碗”,这是目前劳资关系中劳动者的相对弱势造成的。王伟认为,要改变目前的状况,劳动部
门一定要建立更为严格的监管制度,变被动为主动,积极监督检查,对不遵守规定的企业要严惩;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普及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升劳动者的维权意识。
http://media.workercn.cn/sites/media/grrb/2013_07/07/GR0109.htm
前一篇:中国孩子的愿望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