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贵阳救助站连续5年招医护人员无一人应聘

(2013-03-24 13:40:14)
标签:

杂谈

    《工人日报》(2013年03月24日 01版)

    本报贵阳3月23日电 (记者李丰 赵福中)“救助站很需要引进正规的医护人才,但是我们这里连续5年招考,都没能招来一名医护人员。”3月23日,记者在贵阳市救助站采访时,了解到该站自2008年起,连续5年招聘具备相关从业资格的正规医护人员,但没能引来一个“金凤凰”。无奈之下,救助站只好采取与各大医院合作模式,对救助者实施基本的医疗救助。

    贵阳市救助站副站长罗福勇介绍,救助站在解决救助人员的吃穿住方面并无大碍,但在教育、心理疏导以及医疗等方面则显得力不从心。该站每周要保证3天到5天上街开展救助工作,往往会带回不少精神病人或是重病且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其中,一部分流浪乞讨人员身体素质较差,大多数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病、皮肤病、精神病甚至危重病,这就要求救助站配备医护人员,随时为他们提供基本的医疗救助。

    “新毕业的医学院大学生需要在单位实习两年才可以考取资格证,获得处方权,而且他们觉得在我们这里起点低;老医生则觉得在我们这里的工资收入比不上大医院,而且工作量很大,不愿意来。”罗福勇直言,在救助站工作的医护人员,不论是薪酬还是劳动强度都和社会上的医生有不小差距。

    罗福勇告诉记者,为进一步增强救助能力,贵阳市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准备选址龙洞堡新区扩建救助站,其建筑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整个工程完工后可增设900张床位。“站内现在有40多个工作人员,要承担每年约8000人左右的救助量,工作忙得不可开交,没有医护人员工作更难开展了。”

    对此,在贵阳医学院就读护理专业的大四学生小李告诉记者,与救助站相比,他更愿意选择去医院就业。“去救助站工作总觉得心里疙疙瘩瘩的,学了几年医,难道要天天和流浪汉打交道?”他告诉记者,公立医院虽然门槛比较高,但仍然是他将来就业的第一选择。

    “医学专业、特别是名校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普遍较高,大家都不愿意去社区、乡村一类的基层医疗机构,更不用说救助站了。”小李说。

    贵阳学院社会管理学院院长周术槐教授认为,贵阳救助站招聘医护人员遇冷,除了很多医学类大学生怕吃苦受累、不愿意到基层就业外,另一个原因是担心基层缺乏施展才能的空间,这需要政府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而大学生就业也需要改变观念、端正心态,踏踏实实地在职场上寻找自己的最佳位置。

链接地址:http://media.workercn.cn/sites/media/grrb/2013_03/24/GR0110.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