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投入,谨防政绩工程
(2013-03-18 15:31:29)
标签:
杂谈 |
今年“两会”上,针对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政协委员们展开了热议,纷纷表示:国家要加大文化投入,但更要谨防政绩工程。
要加大文化投入力度
“现在国家财政文化资金投入明显偏少,与文化强国和美丽中国、幸福中国的宏伟战略目标的要求不相适应。”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一级演员邓敏如此表示。
据了解,近年来,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有了很大增长,但是基数仍然偏小。“十一五”期间,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在0.4%左右徘徊,财政部统计的大文化支出口径(文化体育和传媒经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不足2%。文化事业费年均增长速度低于同期财政支出增长速度,更明显落后于其他社会事业费增长速度。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歌剧舞剧院院长林文增对此有着切身体会。他说,“现在一个剧目创作费才200多万元,其中仅音乐创作就要100多万元,我们自己要经常创收来补充。如果文艺单位常年为生存奔波,是无法创作出精品的。”
如何加大文化投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院长张廷皓建议,“能不能确定一个文化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具体比例目标,比如像教育占GDP的4%,文化投入比例现在只有0.4%,这对文化建设是远远不够的。对文化投入的比例应该适应文化事业的发展,也适应国家经济发展的现状,这应该是目前的当务之急。”
不能让政绩工程“捆绑”了文化
当前,一些地方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一涌而上,竞相抢项目、抢经费。
“不能让政绩工程‘捆绑’了文化。文化的传承需要离开功利,要保证其纯粹性。”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许钦松发出呼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廖奔也认为,文化有其自身规律,将其列入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需十分慎重,要切防政绩工程,应科学规划文化事业发展中的财政经费用途。
“把文化发展列入‘政绩考核’体系,关键要告诉官员们真正的‘文化政绩’是什么。不要以为‘砸’钱就能‘砸’出‘精品’,‘烧’钱就能‘烧’出‘繁荣’。”全国政协委员、作家陈建功忧心忡忡。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建议,应深入研究、加快制定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做好顶层设计,全盘规划,以保障和指导文化有序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