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第8课《静夜思》教学设计
(2023-04-20 15:43:27)
标签:
教育 |
二年级下册第8课《静夜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认读课文中的9个生字,能够正确书写 “低”、“光”、“故”3个生字,背诵课文,了解诗句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理解词语,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初步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静夜思》,认识了大诗人李白,读准了字音,学习了生字词,现在我们请出词语朋友,看看大家还记得他们吗?
请你们声音洪亮的读一遍。
2.学生读。(大家读的很准确。)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8课《静夜思》,齐读课题。
过渡:大诗人李白在这个安静的夜晚,究竟看到了什么,又在想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这首诗去看一看。
二、民主导学
(一)读·好
2.谁能单独展示一下,把节奏读好。
(读的地方都对,但不要断开。我们把掌声送给他,读得停而不断。)
3.请同学们像他这样,齐读。
过渡:不仅能读好,还能读懂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
(二)读·懂
1.
2.师:诗中哪两句写“夜”呢?
(1)师:“明月光”“疑”在诗中是什么含义呢?
明月光:明亮的月光。
师:你们见过霜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
秋冬的早晨,在地面上结成的白色小冰晶就是霜,摸上去又冷又湿。
(2)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
学生说,评价(说得完整。理解很准确。说得具体生动。)。
(出示)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像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3)师: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孤单)。
谁来单独展示一下。指名读
(不仅读正确,而且节奏分明。读得很有感情。读得真好,让我们看到画面。)
(4)师:让我们也这样来读一读,注意节奏。
3.过渡:正是这样如霜似的月光引起了李白的思念家乡的情感 ,哪两句诗写“思”?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示)
(1)师:李白在诗中写了两个动作是什么?生:举头,低头。
“思”和“故乡”分别是什么意思?
思:思念。
(2)师:这两句诗的意思,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说:(说得完整。 说得具体生动。 让我们感同身受。)
(出示)诗人抬起头,望着天上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了头,思念起自己的故乡来。
(3)师: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沉重,伤心,难过。
(4)师:诗人举起和低下的不仅仅是头,而是游子心中那重重的浓浓的乡愁啊!
师:当时李白25岁离开家乡,东游淮扬,不到一年,用去银两三十余万,钱也用光了,又得了一场大病。中秋的夜晚,别人都回到故乡,与父母、妻儿、朋友团聚,只有他独自一人躺在客店里。
(5)师:诗人一个人身在外地,此刻,他会思念故乡的什么呢?
请你化身李白,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思念远在故乡的家人,思念小时候和自己一起长大的好朋友,思念家乡的小河、草地……于是吟诵到——
(6)师:作者孤身在外,内心寂寞,看到了天上的一轮明月,想到明月此时此刻也照着自己的家乡和家人,久久难以入睡,就写下了这首诗。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评价:吟诵的非常用心, 走进诗人心里去了 。)
4.在我们中国,圆圆的月亮象征着团圆,人们喜欢用明月寄托思乡之情,很多诗人也像李白一样,借明月来表达思乡之情,我们来看这首诗,出示杜甫笔下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三、书写生字
1.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
2.范写“低”、“光”、“故”。
3.
4.展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四、作业布置
1.有节奏背诵这首诗。
2.
五、板书设计
静夜思
望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