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努力践行新课程标准
(2022-08-25 11:54:18)
标签:
教育 |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
学习心得体会
在晋中市道德与法治教研室的引领下,老师们进行了为期三天的新课标的研修活动,通过这次新课标培训,引领我们了解课标修订的背景和追求目标,明确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定位,推动今后的教学工作的有效实施,我将培训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了解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主要变化
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是思政课,要为未来育人,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突出政治性,特别是党的教育领导。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基于课程核心素养的结构化内容组织与设计。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四是增强了指导性,坚持素养导向的教学建议,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与考试命题。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我认识到新课程理念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要结合现实生活,注重实践性,引导学生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从心中建立起道德与法治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体验道德与法治的政治性、思想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我们要不断学习课标,深入钻研教材,把握课标的本意、教材的新意,互相融通,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才能达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育人目标。
二、新课程标准强调基于核心素养进行教学。
核心素养有五点: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和责任意识,这五点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明确要发展运用所学知识,获得的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未来的监测题中可能会出现大段大段的文字写成的案例,亦或是图文,数据等等,源于政治时事,贴近生活,可能就是学生的真实事件,让学生探究讨论,参与体验,让学生用新知识解决问题,未来的监测题会更多的引导学生关注身边时事和身边的事件,未来的监测题会考查学生的知识和方法的迁移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未来的试题综合性实践性会更强。
三、提升教学工作的思想及方式
(一)日新月异的知识时代,需要不断地更新内存
教学是师生相长的过程。现在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自主知识的习得者,从多种渠道途径获得丰富的知识,以及能力。我们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过程,而是学生和教师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把老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面对知识更新的速度,老师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有句话说得好:“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更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
(二)工作中必须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面对的学生需要创新意识,我们亦是如此,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个性差异,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烟火”,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个性特点。我们应因材施教,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整体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学生们像朵朵稚嫩的小花苗儿,但每棵都有与众不同的可人之处。因此便更需要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去浇灌、呵护,才得以使他们健康成长。同时善于对自己的教学作出总结,从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把课标和教科书结合起来,创新教、创新读、创新用,在用中创新。
(二)对生命意识的新的思考
1.创设两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索与探究欲望。
创设两难情境,向学生表达一种真实的道德生活图景及引起学生对生活中两难情景的注意,而目的是引导学生走出困境。
2.运用名人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理解真爱生命的意义
案例法是生命教育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同时,也能发展教师深入社会实际收集案例和调查研究的能力。
3.运用项目化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是一种动态的课堂教学,对德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课程标准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方向和具体的方法指导,值得细细去读。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将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地。
总之,通过学习使自己对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的编写意图以及今后的教学目标有了整体的认知和把握,为下一步进行科学有效教学活动、切实做好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