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半仙对孙半仙说:记得你说过“悟道是修仙”,人悟道时是怎么修仙的?
孙半仙:修仙有修仙的道,这道的总纲是道,总纲把握好,它下边各层次的道易顺,一如拿网打鱼,抓住网的纲绳,网才好理顺,才好下网。
陈半仙:悟道是把握修仙的总要领
孙半仙:是的
陈半仙:悟道把握了修仙的总要领真的是修仙了吗?
孙半仙:是的,人道的意识强,念力作用会大,道的意识是主控社会的最主要的意识。
陈半仙:人心有道天会祐之
孙半仙:无为不是没什么作为,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无不为的为是最能的为,是有作为的,无为的为是最高效的作为。
陈半仙:无为无不为这句话可定心
孙半仙:老子的无为是顺其自然的为,是少碍无碍的为,是顺畅的为,是与世之众事有机结合的为,是与众多无为之事联动的无为。
陈半仙:无为才无不为
孙半仙:老子的无为是适其时机无过无不及的为,老子的无为是科学作为,老子的无为无不为是效果最佳的作为,这效果最佳的作为才能算作是无为无不为。
陈半仙:人无为后才无不为
孙半仙:老子的无为是不高不低不大不小不贵不贱不急不缓的为。
陈半仙:是顺妥的为
孙半仙:一阴一阳谓之道,老子的《道德经》的文化已被世界文化所涵盖所超越,《道德经》的道和德的理论已不是指导人生的首要理论。老子的思想受时代局限,今人研究《道德经》要与时俱进,结合今时的科技成果研究《道德经》,让《道德经》时代化科学化实用化。
陈半仙:应该这么做
孙半仙:老子大道理讲的好才使《道德经》这本书在世界上的众多书中数一数二的流传着。
陈半仙:人大脑中不能乱装东西
孙半仙:《道德经》作为一本书成就在众书之首,可它今天的实用价值已被科学冲淡了。
陈半仙:重复经典甚好
孙半仙:一阴一阳谓之道,老子的《道德经》的文化已被世界文化所涵盖所超越,《道德经》的道和德的理论已不是指导人生的首要理论。
陈半仙:实用的古言很重要
孙半仙:老子的《道德经》在老子那时代实用程度是最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实用程度在渐渐的变低着。
陈半仙:不一定吧,古有定例,让社会不乱,应该看重。
孙半仙:老子的思想受时代局限,今人研究《道德经》要与时俱进,结合今时的科技成果研究《道德经》,让《道德经》时代化科学化实用化。
陈半仙:应该的
孙半仙:老子:“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同其尘”就是溶于俗世,求得生存上的顺境。
陈半仙:优良传统应该看重
孙半仙:人不同大就会被大所冲衰冲病,乡规民俗是久集的心理力量,人不应和它闹别扭。
陈半仙:习惯成自然
孙半仙:人心理上的病多半是人不现实人不合群差人缘引起的,社会现实是有许多缺点和不足的,做人当做时下适宜的人,日月随大流任命过就不碍多大事。
陈半仙:人是不妄动的好
孙半仙:心多的不顺人易生气易动怒,心不顺是与生存环境有碍造成的,看重环境,适应环境,自己的心就会变顺。
陈半仙:人得顺社会的强弱规则
孙半仙:现实最实用最重要,现实中有俗理,文化不算什么东西。不识字的文盲很少有精神病的,有的哲学家成了疯子,这些人是不走现实路线才生心病的。
陈半仙:社会现实是重老一套
孙半仙:人瞎讲究,神啊鬼的外星人什么的都偏离常规,与实际运行的不符,社会看重务实的人,不务实的人怪头怪脑的,人们会当神经病看。
陈半仙:人离规矩容易有毛病
孙半仙:智高和寡,智高存于内心就行了,智高外露是与人不合拍的,人们会生厌离心的。
陈半仙:人类一天同似一天,高智的份额一天少似一天。
孙半仙:人类进化了多少万年,现实可行的东西被反反复复的重复着已有定规,智慧在于会重复,不一般的巧智往往是行不通的,硬行他人看不顺眼,觉得碍事的。
陈半仙:人不行,浮聪明多。
孙半仙:近百年人类物质享受变化大,那也是相约重复的,差伴行的巧智是多事一举,特别是在物质享受外的做人上更不值一提。
陈半仙:平常的普通的很好
孙半仙:老子说:“和其光,同其尘”。意在说明雅俗中都有道,做人应看重雅俗的优点,该雅时雅,该俗时俗。
陈半仙:雅俗中都有道,雅中有俗,俗中有雅,人不必偏执雅和俗。
孙半仙:道维系各星球的人走向文明走向和谐走向心灵的统一,二千多年前中国出了老子,在有人的星球上老子这样的人会有,《道德经》的存在信息是大的,外星人易感觉到,地球人也有此同化愿望,那么,老子是不是受地外文明影响写出《道德经》的呢,我想,有这个可能。
陈半仙:道的意识为宇宙全人类所共有
孙半仙:道德经中的理被人类实践了二千多年,最可行的被人用来用去传来传去已约定成俗,今人因熟往往视而不见,其实细究它们道理是深的。“顺其自然”“天理”“兴过背,背过兴”“你有过”“一伏如梳”“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行行有规,门门有道”
“我知道”“黑道 白道” “君子取财有道” “你还没入道”等等,道德经的文字是文乎的,人们运用中变成浅显的。
陈半仙:人心中好存简单的
孙半仙:《道德经》第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静的胜动的,冷的胜热的,人静才是正为才是根本。
新的机械声响小震动小,旧的机械声响大震动大,自行车新的不响旧的叮垱,比照人“满瓶水不动,半瓶水直摇晃。”好的人家平声静气,坏的人家吵嘴骂打。
静象链条在齿轮上一环套一环合缝无碍,劣质链条在齿轮上吱吱作响。静无碍,不静有碍。人的身体也如此,心病肺病响声大。不静生乱,乱了就不平静。
人多动大动常出乱子,做人还是安分点好。
人心高大,人在人前显高大强也不好,正常的心理交流最好无高大强,这样人与人才好平声静气的交流,有了高大强,人们心理就回应特出的了,心理回应就偏离正常的规道,人的心理就游离本应有的回应。社会地位高的人也不应拨高自己,将自己处于不高不低不强的自然状态他人才好自然的回应。
老子看重无为看重静其本意是无有多余没有累赘顺风顺水顺顺畅畅的这么一种无为无不为的状态。物过生碍生乱有阻不畅,宁要不足不可过分,不足好增添,过分生乱麻烦大,老子说的静是事物正常发展的无乱状态。
人心静时不但无心理痛苦同时还有休养,它有益身心健康。人心静也有利于社会的有序和谐,人在社会中增静了的份对社会也是个不小的贡献,随着人们对物质追求心理下降追求精神享受的心理的提高,静将会被看重。
大自然和谐有序靠的是静,我们看到天地广大无边还能静,这静是事物正常的动,这动看不出动,这动是自然而然的动,这动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动。而人有欲望有争竞容易产生妄动,人的动容易与天地之动不合而为一,天人合一溶为一体是修道之人当尽心的。
心静人不是无动,心静,心是随周围事物动的,人近处的物是动的,人近处的物会把人牵动的,人心静时易得天地人一体化的自然状态的,人心静时物我一体,人的生命信息(灵魂)被郭大被一体化。
形要动,心要静。人要劳动要运动才有安生立命的物质保障,心要静是心不妄动,心得顺社会大气候动,这动无个体突出,看不出自我心动,这心动是自然而然的动,是溶于大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动,这心动是合自然规律社会规则办事做事程序的动,这动是联动,这动是天人一体的动,这心动是一种无我之境之静,这心动是顺动,这顺动是静。
体动心静,人的注意力放在与自己动的相关上边上,不三心二意,也是一种安心静养。无为无不为是静的动,无为无不为是动的静。人与自然社会联动要一伏如梳。
陈半仙:人乱动妄为不好
孙半仙:只有学通《道德经》才可面对《道德经》中的文字轻省的去玩,玩有玩的谱,玩是图个轻松自在身心得到愉快。《道德经》是讲大道理的,人顺理而玩人们才会有人气顺畅,如玩偏了理,背《道德经》中的语句造成的气脉,人的灵魂见别扭见受冲就见受苦,有苦受的玩不是个好的玩法。
陈半仙:众人看好的老一套可靠
孙半仙:我在网上见到轻老子的无为清静思想的,他们说老子思想肖极,断章取义的将老子的某些话比这比那象开玩笑似的。
陈半仙:肖极有肖极的优点
孙半仙:对《道德经》人只有学通《道德经》才可面对其中的文字轻省的去品赏玩味,玩有玩的谱,玩是图个轻松自在身心得到愉快。
陈半仙:就重复
孙半仙:《道德经》是讲大道理的,人顺理而品才会有心气顺畅,如玩偏了理,背《道德经》中的语句造成的气脉,人的灵魂见别扭见受冲就见受苦。
陈半仙:作个顺妥人,不轻易找苦吃。
孙半仙:老子的思想是阴性的思想,老子的阴性思想是有思路有理在其中的,阴阳一体,老子的阴面思想有他人阳面思想补充着,老子的思想不应受轻视。
陈半仙:阳面活的人会轻视老子那一套。
孙半仙:人的言行不合宇宙和谐大化是有为,人的言行合宇宙和谐大化是无为,这无为是不见自己的为,它是宇宙精神在作为,它是天人合一的为,它是有利社会和谐的为,一人在无为能增强全社会的和谐全宇宙的和谐,这无为是无不为的,这无为是通达宇宙的为。
陈半仙:还有人说是自然的为的
孙半仙:这自然应是人类利益占主导地位的自然
孙半仙:修道的最高境界是无为无不为,人无为是个人的为参与天地律动的为,这时,人为象天为,人出语象天启之语,人的行为象老天安排。无为无不为也就是天人合一,无为无不为是人修道最理想的目标。老子的无为无不为可分些层次,人可依自身的生存环境修无为道法,修成一点是一点。
陈半仙:无为修仙法
孙半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的“天地不仁”可引申出天地有私。
陈半仙:物不私占不长
孙半仙:天地不仁,天地中大的在吸引小的在控制小的,大的小的无平等对待,地球象主人月球象小狗。
陈半仙:强欺弱是普遍的现象
孙半仙:“天地不仁”,狮虎狼在吃动物,大鱼吃小鱼,大树欺小树,小树欺着草。
陈半仙:大欺小,强欺弱。
孙半仙:宇宙中的万物都没有绝对相同的,不相同就是待遇不一样,不相同就是不平等,宇宙中的不平等在人这里就感到憋屈,人就不服气,人就求平等求超过对方,人就尽可能多的利自己,人就有自私,人的自私是宇宙存在况相决定的。
陈半仙:条件在决定人
孙半仙:月球也有引力也在为自己,也在收复小的,月球有它自身的运转惯力,月球以自身的惯力护卫自己的同时又在寻求比自己更小的星球围着自己转。
陈半仙:都身不由己
孙半仙:人的自私可说明宇宙间存在着自私,宇宙中存在着自私现象,这表明宇宙能生自私,宇宙有自私,宇宙的自私产生人的自私,宇宙的自私在牵动人的自私。
陈半仙:人因需要而自私
孙半仙: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大自然是和谐一体的,人要效法自然,人要顺应自然。大自然生成无数动物,动物各有生存优势,人要善于学动物的某些长处,让人的丛林法则上自然而然的一伏如梳的浑然一体的“无为而无不为”
的高级境界。
陈半仙:自然些
孙半仙:无为而无不为,无为的意义受无不为限制,无为是人与道合一的为,无为是道在为,无为是宇宙万物和谐一体的为,人一处为就贯通增益千千万万个为,这样的为不是我为而是道为。
陈半仙:道为统一
孙半仙:《道德经》讲的是事物中的理,其中讲了事物中的规律,规律是道,“道法自然”自然是道,老子的道有“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万物最初的是道,有“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的本真,本真是道。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个人不见为的顺众人共常是道,有“天之道”有“人之道”的物的道和人的道,老子讲的道有许多的相,它有待人去悟去归总去概括去简明去提要。
陈半仙:唉,是。
孙半仙: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道是尽量大而全的,不过,老子是看重道的实用性的。老子好道才言道,老子好道并讲究对自己有用。《道德经》中的道经在前德经在后,道经讲的是天之道,德经讲的是人之道,老子看重道对自己有用,德经是人之道它与人关系大也最实用。老子言道因实用需要将道越讲范围越小,这可从他所言“复归于朴”“复归婴儿”“损之又损,以之于无为”“大言稀声”“吾不敢为天下先”看出来,这些言语中暗示对人最有用的道仅是平淡无奇的常,常是淳朴的,常似稚嫩的,常中无吵闹无杂声,常是不见个人为只见众人同为的。
陈半仙:常可靠
孙半仙:老子道德经讲的全是道,道德经分道经和德经只是体用的关系,道的理和道用之理都是道,道德经中的道经讲的是天之道,道德经中的德经讲的是人之道,道德经第一章讲的是万物最初的道。
陈半仙:物多理多
孙半仙:老子道德经的中心内容是清静无为,“清静正下正”,人心乱易引起社会的病易引起人身心上的病。
陈半仙:守常可靠
孙半仙:“无为而无不为”说的是人言行合规律规则他的人就看不到有什么作为,其实他的为已合天地人的为,这为是与众人同为,人与众人同为就不见个人的为,这不见个人的为是一顺联百顺的为,是合天地的为,人合天地的为是无为无不为。
陈半仙:理,反来复去的呈现
【道德经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道,可说,又不应常说,因为道不同可见的实物有模有样,它有说不清道不名的地方,道有的地方说不清道不名说就不方便,多说是自找麻烦,因为说不明白多说无益,因为说不明白多说是在添云里雾里的困惑,不可理解偏要一解再解只能是东绕西绕的乱扑腾,只能是狗咬風子瞎嚼嚼,不知意中的多说对他人无益。
〔名可名非常名〕道的内容有说不清道不名的地方,道的名可名又不宜常名,因为道中有玄在,道中有弄不明白的玄在,道里有迷在,道不同于勤劳节约孝敬父母那样意义明显,道虽大虽重要因意义不大明白就实用程度不高,不可常用。
〔无名天地之始〕道有不可名状处,这不可名状的道是万物最初,最初的道是混沌的是虚无的,是说不清道不明的。
〔有名万物之母〕可以说明白的道是生万物的道,它是一是太极是生阴阳的。
〔故常无欲观其妙〕最初的道是玄着的,它象人无欲无求时的样子,人无欲无求时就可洞见些最初的道没样子没起色不见意只是浑浊不明,只是有明堂又不知其名堂,只是一个奇妙样。
〔常有欲以观其窍〕最初的道人探不明,人不知它的动向所为,对此人也可以带着自己的欲望去理解这个道,这道是浑沌的,它能生天地,人想什么说不明就能印证什么,这是理解最初的道的一诀窍,今时有全息理论,最初的道也是全息的,人信什么在信息层面上就有什么,人想什么就有什么。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最初的道和生万物的道是一个道,它们同出一处,在先后上可分其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同称的道是不同的道又是一个道,这是道的玄妙之处,它一而二,二而一,它是一又可分为二,它是二又是一,今天看来老子已感受到道中有对立的又统一,众妙之门是说这既对立又统一的现象在万事万物中普遍存在。
老子道德经第一章是天启之语,人的天性来自天地之性,它象百鸟和鸣,它象河中的成阵的魚为游得自在而自然地归类并分了大小产生秩序,人情思舒畅时就有宇宙大律传导,也有天地之意授与。
前一篇:《方圆修仙》第三十三章:继续悟道
后一篇:《方圆修仙》第三十五章:仍然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