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哪出家比较好?
(2015-09-27 15:31:55)
标签:
佛学 |
分类: 佛法 |
已经打算今年九月份之后放下一切,出家。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经历了一些事情和一些明悟之后,感觉世俗就是颠倒梦境,虚幻梦想,真正想找个地方静心悟道,因为还没达到在世俗中悟道的境界,故想找个地方。真心求推荐出家的途径,及没什么商业化的寺庙,道观。谢谢
~;~
答:
看你的问题,你是经历了一些生活中的挫折,呵呵……痛吧?烦恼即菩提,没有烦恼也没有菩提,换句能让你明白的话——痛苦是人类修行的最佳的禅修所缘,因为它粗重,所以能清楚地看到它的起落,看到它的缘起性空,所以没有痛苦就不可能悟道,因为你的心在没有经过训练的时候,无法把喜乐作为禅修的所缘,喜乐的心变化速度太快,而且太细微,所以不容易查觉,也不容易因此而证得缘起性空,即证得“无我相”。
你想要找个静心的地方,其实不是为了悟道,而是为了逃避痛苦,以逃避痛苦的心来修行是不可能成就的,修行想要成就,就要勇敢地面对痛苦,观察它的起落,观察它的背后并没有一个真实的物质形态的“我”存在,看到痛苦的无常性及空性。
如果你连痛苦都没有了,你告诉我,以你如此粗重的心,拿什么来观察?拿什么来悟道?
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一个清静的地方,有人的地方就有烦恼,你这颗执着于向外求一份清静的心,无论在哪都不可能清静,而且在现在这个时代,寺院的烦恼比家里还要多,关于寺院如何清静的想法,纯属个人臆想。
道在便溺之间,不在山上,也不在庙里。
还有,佛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原文,不要篡改佛语,毁佛谤法。释迦牟尼佛讲的很清楚,如梦幻泡影的是“一切有为法”,并不是世俗世界,释迦牟尼佛从来没说过这个世界是梦幻泡影,所以没事别自我欺骗,这个世界是真实的由因缘合和而生,虽然有它的成住坏空,但它是真实存在的,只是你心里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你在这个世界人际关系中所产生的情绪、观点、见解等等,所有这一切与心有关的活动才是梦幻泡影,这句话说的是心的无常性,你不要误解佛语,以你的说法,那是很明显的断见,是标准的邪见之一。
什么是修行?《六祖坛经》说: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明白吗?修行不是在山上打个坐,抗个砖头,修个大庙,修行是要在人际关系中去修心,如果一个人没有孝养父母,没有上下相怜,也就是说没有做到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谈不到修行,离修行两个字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而且一个人如果能够内心谦下,能够无非、无恶、无嫉妒、无嗔恨,无劫害,能够外行于礼,能够孝养父母,友爱亲朋,能够不再要求外界环境如何完美,而是个修正自己,即便他是在极恶劣的环境中,他也一定能够成就——淤泥定生红莲,如果菩提没有向心里去找,而是去找山上的清静,庙里的清静,那就不用玩了,南辕北辙,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永远不会有正确的结果。
一个人如果没有孝养双亲,没有承担自己作为人应当承担的责任,没有回馈你所应当回馈的人,没有把父母给你的爱传播出去……拜托,不要说你是学佛的人,连父母子女都没有爱的人,根本不懂得什么是爱,也更不可能爱众生,也永远不会懂得什么是慈悲,没有慈悲心,别装自己是佛弟子。老老实实,脚踏实地,从做人开始,从侍奉双亲开始,学会爱,如果双亲亡故就要把他们给你的爱传递下去,没有爱子女就意味着你根本不可能爱众生,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的人,你能相信他能为舍弃自己私欲去宏法利生吗?别逗了,也别自我欺骗了。你没那么大的心量,有这样的心量的人也不会问这样的问题。
释迦牟尼佛抛妻弃子,舍弃父母,并不是为了逃避痛苦,而怀着巨大的爱,为所有他爱的这些人找到生命的答案,找到永远离苦的答案,所以释迦牟尼佛悟道之后回到了他的祖国,成就了他家庭中的很多人,他的儿子跟他一样证得了阿罗汉,妻子和父母也证得了一定的果位……学佛很多人,非常喜欢学习释迦牟尼佛出家悟道,但是却没整明白,释迦牟尼佛是为了爱而离家,为了帮助所有他爱的人找到离苦道路而出家修行,并不是为了逃避生活的压力,世俗的痛苦而出家。
发心完全不同,结果也注定不同。
另外,我不得不告诉你,你很有可能是彼得潘综合症患者,如果你依旧在逃避生活的压力,逃避成长的压力,如果你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成年人,你所有的修行道路都是弯路,而且生生世世都走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