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心你的生活被专家操控了(二)

(2015-05-07 12:39:33)
标签:

情感

万老师

教育

心理咨询

育儿

分类: 真实个案

我常常跟我的个案说,女人到了21岁,就有义务教育好自己,这时教育的责任不是父母的,是你自己的。男人到了24岁,就有义务教育好自己,不断地修正和磨练自己。

所以相对于温存有爱的父母,我更赞成让孩子自己爬起来的那一类,虽然有些残酷,但是作为父母,我们必须清楚地知道,生活比你还残酷,这个世界比你还残酷,生存比你还残酷,孩子必须要学会自己站起来,否则他将永远只记得爬在地上哭泣,永远在等着妈妈来抱她。

有一个个案,因为做了美容失败而无比痛苦,跟我联系的时候甚至说:万老师,这件事给我的打击特别大,我觉得我都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

我告诉也她一系列的补救方法,她就好象完全视而不见一样,不断地纠结其中的原因,甚至连前世都被她扯出来安抚自己,我很清楚地告诉她,如果你没有贪心,你不会上这样的当,你的贪心就是因,上当就是果啊。她还不依不饶地跟我说,她的情绪没有得到安抚,没有释放,她还是觉得受不了,她觉得自己太愚蠢了,她把我当成了她的妈妈,让我替代她的妈妈给予她温柔的怀抱,就象一个摔倒在路边不肯站起来的小孩子哭闹着让妈妈抱一样。

我笑着说:你现在这样一味地纠缠,没有任何想要补救的行为方式,是比做上当更愚蠢的愚蠢,这才是最大的愚蠢。

当你摔倒的时候,你最明智的方式就是站起来,而不是趴在地上哭泣,比摔倒更愚蠢的就是趴在地上不断地哭泣,等待别人替你爬起来……这并不是一个罕见的个案,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断地发生这样的事情,有无数的人都趴在地上等待别人的救赎,现代人的心理疾病如此之多,跟我们习惯于趴在地上有很大的关系。

在我小的时候,有一次跟妈妈走在路上,摔倒了,我趴在地上哭,希望她能过来抱我起来,但是妈妈没有,她站在那里对我说:“自己站起来!”我继续哭,在地上耍赖,我说:“妈妈我腿疼。”我多么希望妈妈象以往以样抱我起来,揉一揉我的膝盖,但是这一次妈妈没有这样做,我哭着说“妈妈抱我。”妈妈又一次重复她的话,我还是哭,然后说:“你不抱我,我就趴在地上不起来。”

看所有的小孩子都是一样的,我也是一样的。

此时,已经不仅仅是腿疼了,而是心在疼,两样加在一起简直疼死我了,因为太疼了,所以三十多年以后仍旧历历在目,我还记得妈妈说:“你自己不起来那你就在地上趴着吧。看谁丢人!”那时我真的觉得她太狠了,心里非常愤怒,我怎么会有这样残忍的妈妈,于是我坚持了几秒钟,看她真的没有抱我起来的意思,只好乖乖地自己站起来,从此以后,不管摔得多痛,再也没有用人扶过,因为我知道,不会有人来扶我,而我自己可以站起来,就算是膝盖摔出血,也一样自己站起来,否则继续趴在地上哭是很丢人,很愚蠢的事情。

后来上小学,小孩子经常会跟人发生冲突,我跟妈妈讲,想让妈妈替我出头摆平这些讨厌的同学,妈妈说:“没人管你这些事。”我说:“那我找我大哥,让我大哥揍他们。”那个年代一个人如果有一个哥哥,那简直是一件无比值得炫耀的事情,我一生的梦想就是有一个能替我出头,抱打不平的哥哥,但很可惜,我是爸爸妈妈第一个孩子,而且当时是唯一跟妈妈生活在一起的孩子,于是妈妈说:“谁希罕管你这些破事!”妈妈说的是对的,因我口中的大哥不是我亲哥哥,从那时起,我羡慕有哥哥的女孩,羡慕得眼睛都冒蓝光。

但是,从此以后,我知道我的人生所有事情,必须由我自己作主,没有人能替我,我没有哥哥可以依靠,爸爸也不在身边,我必须自己想办法去解决问题,不管是凭一己之力,还是动用环境关系,我必须依靠我自己,而且因为太小就明白了这件事,自己的身质又差,又经常惹人不高兴,经常引发冲突,所以我学会了尽量不成为一个让人讨厌的人,也学会了不要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我会想尽办法利用可以利用的资源,审时度势调动可以调动的人,从而学会了协作,学会了感恩他人的付出,学会了正确地认识自己,学会了珍惜资源,在13岁时得到了一本《人性的弱点》从此爱不释手,在此之前我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从此以后我可以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时时训练自己按照科学的方式去生存,不断地修正自己,不再任由自己受到情绪的支配。

后来看到编辑部的故事,里面的主题句中有一句话: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整首歌我只记得这一句,整个电视剧我也只记得这一句,因为那就是我16岁时对人生的体验:生存不是我一个人能够独立完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支撑——我要活着,需要别人的支撑,同样,我也会给予别人无私的支撑,来而不往非礼也,因此我也更感恩别人的帮助,更宽容地面对别人的错误,因为我很清楚地知道,如果我不包容,那么这仅有的一点点助力也会消失。我活着,需要周围的支持。

但其实一直以来,我都没有觉得妈妈有多么正确,直到我自己有了孩子,直到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儿时父母的溺爱在成年后陷入生活的困厄,直到我看到我的独立以及渴望依赖的心在争斗,直到有人问我,为什么你可以过现在这样自在的生活时,我开始感恩我的妈妈,她是对的,虽然她的做法看上去很残忍,我以一个母亲的心来体会,我知道在我摔倒的那一刻,妈妈比我还疼,因为我看到我的女儿摔倒的时候,我比她还疼,尤其是对于我这种痛感极低的人来说,那更是揪心地疼。我知道她因为爱我,而让我学会自己站起来。

相对于母亲来讲,我还差着段数,我偶尔会忍不住抱起女儿,因为我的心太疼了,象被人在心上揪了一把地疼,象心掉到地上一样空虚无力,我还记得有一次,尚老师提醒我,不应当急于抱她,我觉得他有点残忍,心里不满,但也会为我的心软而羞愧,我对他说:“我是妈妈,偶尔这样一下是可以的。”但是,我心里很清楚,我在安抚我自己的疼痛,尤其是我的女儿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比没有抱她的时候哭得更厉害的时候,我知道我温暖的怀抱让她受到了更大的惊吓和伤害,我的行为并没有安抚她,仅仅是安抚了我自己。

现在,我想问,如果这两种方式都注定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那么是生存重要?还是你情绪的安抚重要?是妈妈的情绪重要?还是孩子的成长重要?

要知道雄鹰一定不是在妈妈的翅膀下训练出来的,狼也绝不是在母亲温暖的脖劲下温存地长大的。现在我无比感恩我的妈妈,她没有把我训练成她翅膀下的母鸡,虽然在很牛人或傲慢的人眼里,我也许还够不上成为雄鹰,没关系,我活着是为了成为鹰,而不是为了别人的赞许或认可。

有一个女人说,她的妈妈小的时候因为她哭,就把她放进摇篮里不抱,只在她笑的时候抱,所以养成习惯,她现在很爱笑,大家都很喜欢她,但是她却不会表达自己的感情,她觉得很残忍,然后这位专家回复她说:的确很残忍。

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犯了“两舌”,也就是说他不知道自己在挑拨离间。他甚至也没有意识到,如果用这样的方式来处理个案的问题,只会加重个案的人生悲剧。

在这一刻,他在伤害这个正在求助的女人,她作为一个因缘,引发了他对父母的怨气并发泄出来,而这个女人和她母亲之间的关系成为牺牲品。这对每一个读到他的文章的人都是一种无情的伤害。

这个个案需要学会的是表达自己,这跟她母亲把她放在摇篮里哭到什么程度并没有关系,任何人都要学会表达自己,就算是你的母亲把你抱起来,安抚你,你也要学会表达自己。

在中国,绝大多数的情况是母亲会抱起这个孩子,安抚她的情绪,不断地重复这样的场景,这样的处理方式后在这个孩子成年后,她会要求她生命中出现的其他人来替代她的母亲,把她抱起来给予她情绪的安抚。

这种人在生活中,承受这种要求最多的就是她的丈夫,她将认为她的丈夫有义务不断地抱起她,安抚她,这会使得她的丈夫不堪重负,当他不能满足她的时候,她会抱怨,会愤怒,会觉得他残忍,会攻击他,然后夫妻关系将会恶化,甚至会导致婚姻破裂。就象那个唯我独尊的个案一样,她的丈夫离婚后尽管生意失败都不愿意让她去帮他,尽管所有人都劝他,也劝她,让他们复合,让她可以帮助他挽回损失,他还是坚定的拒绝了,因为他知道自己受不了这个女人。

还有一个个案,曾经要求丈夫象她的妈妈一样而不能,开始我抱怨:“为什么他就不能了解我的需要,就算是我不说,他也应当知道啊,我小的时候我妈就总是能知道我需要什么,根本就不用我说,虽然现在我妈也做不到了”,是啊,她知道她要什么,但是却忽略了她已经长大了,她的欲望已经多到任何人都不可能随时准确地猜测到了,但是她还沉浸在儿时被无限地关注的时期,就这样的一个女人,被老公气愤得追打到汽车下面,被老公捆起来……

这就是母亲在孩子危难的时候冲出来给予温暖怀抱的结果,这其实就是溺爱,而溺爱并没有带来沟通的能力,沟通是必须要经过训练的,而这个训练不是母亲能够完成的,这是我们在进入社会第一步就开始学习的事情,也就是说这是我们进入小学的第一课,而我们绝大多数人没有机会去学习这一课,因为绝大多数的母亲没有给孩子陷入困境的机会,没有给孩子在困境中动脑子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机会,孩子只不过是提线木偶而已,最悲哀的是中国有多少孩子因为沟通不良,而陷入抑郁症的泥藻,甚至于自杀身亡?

特别说明一下,进入了小学,就是进入了社会,在小学阶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心理角逐跟社会没有什么区别,仅仅是筹码大小的差别而已,性质并没有任何不同。

还有这样的人在工作中,她将会要求自己的领导替代她的母亲,当她的领导拒绝的时候,她也会抱怨,而后工作关系会恶化,她莫名其妙地就发现无论怎么样,她的领导都不能喜欢她,她都无法得到升职的机会,一生怀才不遇。

也是我的个案,从大学毕业后,一直怀才不遇,最后导致了严重的疑病症,她不断地怀疑自己生病,不断地去看病,借以逃避进入社会后的挫败感,她不断地跟领导发生冲突,有一次她的同事很好奇地问她:“我怎么感觉你跟咱们领导说话,就象跟你爸说话一样。”因为那个领导是男性,如果是女性就象妈妈了。她在跟我交流的过程中暴怒,我看着她笑笑,她突然冷静下来说:“为什么我跟你说话,就象跟我妈说话一样?”

这样的人,你的人生还想要有成就吗?如果你把你的领导当成你妈,没有任何恭敬心的话……这样的人哪怕你有天大的才华,也注定耗尽一生,一事无成。这样的人懂得表达自己的需求吗?如果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需求,好象还不如不会表达吧?可悲的是已经是四十多岁的女人,仍然陷入这样的泥藻而不知自拔,怎么可能嫁得出去?嫁出去又怎么可能会幸福?

还有更严重的个案,她是外婆养大的,于是在她的外婆去世后,她把自己的女儿当成了外婆来依恋,依恋到她居然把给她老公带绿帽子这件事告诉了女儿,还颇有几分炫耀的意思,因为女儿没有如她的愿钓到金龟婿……一个女儿如何看待一个给父亲带绿帽子的母亲?甚至于她给情人买手机、买平板电脑都要让女儿用她微薄的薪水来支付……后来她的女儿不堪心理重负来见我,这是一个能说会道的母亲,但她不仅使自己的生活陷入了混乱,也在摧毁她的女儿生活。

一个人的幸福,一个人的成就,跟擅于表达自己的需求有关系吗?

在我们的观察中发现,遇事就哭泣请求帮助的孩子,其表达自己需求的能力远远不如笑着而独立的孩子。

所以那个抱怨母亲因为她哭泣而把她放在摇篮里的女人,需要的是感恩她的母亲,至少她的母亲没有让她成为一个,既让人讨厌,又不会表达自己需求的人,至少她的母亲把她训练成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人。虽然她可能真的不会表达自己的需求,那就慢慢去学习表达就好了,当你知道自己的弱点在哪里的时候,就是你可以动手弥补的时候,而不是抱怨的时候,抱怨弥补不了你的弱点,但是你可以通过修正自己来改变它。

当然她更需要感恩的是因为母亲的训练,可以让大家都喜欢她。但是她却没有能力看到这一点,当一个人生活在完美主义的抱怨当中,就得到了最大的恩宠,也一样会抱怨,其实她抱怨的是自己人生的不完美,抱怨的是自己的残缺,然而每一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我们要先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而后才会有修正的可能,我们要先认识到自己的残缺,才会珍惜他人的协助与付出,才会修复自己的残缺。抱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一味地抱怨父母没有以完美的方式来对待我们,这是不公平的,我们不是完美的人,父母也不是完美的人,人类活着,想要幸福就必须学会透过人生的境遇来学习和成长,吸收和利的,弥补不足的。

       最后说一句,不要相信所谓的专家,不要让专家的心灵伤口攻击了你,也不要轻易就相信我,看看你的生活,观察你的生活,体验你的生活,然后再决定你要相信什么,你要相信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