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关系与修行
(2014-09-29 14:54:40)虽然身为出家比丘、沙弥、比丘尼,住在寺里修行,如果仍有贪瞋痴,也会走向地狱;而在家居士在家里也能做真正的出家人,这才是通往真理、走向涅槃的道路。——隆波田
个案跟丈夫已经在寺院里住了一年,两个人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寺院,两个人都在犹豫,到底是回到世间继续生活,还是回到寺院,虽然是想再回寺院,但是却暂时没有出家的打算,总是期望着有一天,如果能够发大慈悲心,愿意为众生奉献一生,再出家修行……
之所以特别把隆波田的这段话放出来,其实就是因为两个都曾经学习过“动中禅”。
关于“动中禅”其实不用多谈,跟中国的禅宗几乎是一模一样,在六祖慧能也在《六祖坛经》中谈到这样的修行方式,只不过没有明确地盖上一个名称而已。
几乎所有的佛教修行人都有这样的迷惑,到底是出家还是在家,很多人甚至因为贪功德——出家人是有大功德的——而舍身出家。
佛家有一句话——“今生不了道,披毛带角还。”一笔带过,其实出家并没有什么大功德,《六祖坛经》也讲: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也就是说,没有念念无间,没有心行平直,没有自修性,没有自修身——不用谈功德了,那是胡闹,无论身在哪里,都是在因果中轮回而已。
而一个人如果做到了“念念无间、心行平直、自修性、自修身”就算是在家人,即便一分钱没有布施过,也一样积累了大功德,超越了出家与在家的相。
出家、在家,不过是身相而已,在相上执着是非常无智的。
于是我很明确地告诉她:“以你和你丈夫目前的心态,在寺院里住多少年,都没有用,成就不了。”
动中禅再怎样好,没有五戒十善的基础,没有感恩的心,没有圆满孝道——不用想成就,原因没有别的,心中积习太重,再好的修行法门,也切不断内心的妄想执着。然而大多数人只看到“动中禅”三个字就晕了,忘记了隆波田也好,隆波通也好都非常强调要持守五戒十善。
说到五戒十善,难免谈到关于“淫欲”的问题。个案犹豫了很久,终于问出了她想问的问题:“性生活”跟修行有关系吗?
我知道她已经问了无数人了,人们给她的答复几乎都是含混的,这个问题几乎是所有修行者都避讳的,似乎谈了“性”的问题,整个灵魂就肮脏得一踏糊涂。仅有几个明白的,又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如此扑天盖地的“戒淫”的宣传下,哪里敢说没关系呢?
就连创巴仁波切也没有公开而明确地谈论这个问题,我猜想可能是因为他自己的性生活非常混乱,所以即便他说没关系,别人也不会相信,反而谤法说他给自己的混乱的行为找籍口。创巴仁波切的一个弟子则非常聪明,有一天他带着同样的问题想要来请教创巴仁波切,敲开门,看到创巴仁波切正穿着睡衣,而他的妻子也穿着性感的睡衣,创巴仁波切似乎知道他的弟子为什么而来,在走出卧室的时候,对妻子说:“宝贝,等会我就来。”
然后,创巴仁波切的弟子说:“看到他,所以我知道我不需要再问这个问题了。”
人们其实经常只是听别人在说什么,而没有看到别人在做什么。夫子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大多数人却是“听其言而信其行”。
当然很多人都公然地反对创巴仁波切,认为他简直是佛教的叛徒,但是我得强调一遍,创巴仁波切是在还俗之后结婚的,而这件事也发生在还俗之后,如果你是僧人,你无从选择,必须要遵从释迦牟尼佛的戒律。其实在我看来创巴仁波切以他的身分,隐藏在僧团里是最安全的,可以说是一生无忧,名利双收,有僧团这个巨大的保护伞他完全可以不把自己的缺点暴露得如此彻底,完全有能力让所有人都觉得他是一个纯洁无暇的大成就者,假装不近女色,更何况他是有这样的经验的,在他没有还俗之前就已经生了儿子,现在这个儿子是他在美国的佛教体系中的继承者……但是让我赞叹的是他的勇敢,敢于如此赤裸地活着,真诚地对待每一个人。于是他主动要求还俗,离开僧团,离开他的保护伞,对于一个从小生活在僧团里的人来说,这样的勇气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刨除创巴仁波切,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人,非常适合谈这个问题——克里希那穆提。
克里希那穆提,(1895年-1986年),被公认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灵性导师。他一生走访全球70个以上的国家演讲,他的演讲被辑录成超过80本书,并被翻译成超过50个国家的语言,被印度及当代的佛家学者认为是现代龙树再来及当代的涅槃阿罗汉。
之所以说他适合谈这个问题,并不是因为他是公认的阿罗汉,最重要的是他童子身开始修行,一生未婚,也没有女朋友,绝满足人们对修行者的所有幻想——在两性关系方面,纯净到极至。
有人曾经问他:“我们知道性是生理和心理上不可缺少的一种需求,而它似乎是这个时代导致我们个人生活混乱的根源。年轻的女人成为男人欲望下的牺牲品是很可怕的。压抑和沉溺都是没有用的。我们要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克里希那穆提的回答:“你的心灵为什么充满了性?因为性是一种完全逃避自我的方法,因为它是全然忘我的。暂时的,最起码在那个时刻,你可以忘记“自我”——而你没有其他的方法可以忘记自己。”
“性行为对你不是问题,就像“吃”对你不是问题一样:但是,如果因为你没有别的事可想,整天考虑“吃”的话,它就是问题了。”
“性行为的本身不是问题,但是对性行为的想法产生了问题。”
“只要你是有野心的——政治上、宗教上或任何方面——只要你是强调自我、思想者、经验者,用野心来喂养它,不管是以你个人之名,或以国家之名,或以政党、宗教的信念为名,只要有任何自我膨胀的活动,你就会有性方面的问题。”
“你的生活是矛盾的:强调“我”,又要忘记“我”。性不是问题,问题在你生活里的这些矛盾,而这些矛盾不能借心灵来化解,因为心灵本身也是矛盾的。”
“这种行为不是问题,而是心灵有问题——心灵认为人必须纯洁。纯洁也不是属于心灵。心灵只会压抑自己的活动,而压抑并不是纯洁。纯洁也不是美德,纯洁是不能培养出来的。你不能“变得”纯洁。只有在爱的时候,你才会了解纯洁。而爱是不属心灵的,也不是心灵的产物。”
“心灵拒绝去爱,而没有爱就没有纯洁。就是因为没有了爱,你把性变成了问题。”
OK,其实他的意思就是一句话:因为你有想要得到别人认可的野心,当你无法通过取得社会地位而获得认可的时候,你就会寄希望于让自己更纯洁来获得认可,而“性”使你觉得自己不再纯洁,因为你小的时候没有“性”的困扰,到了青春期或遭遇过特殊的事件才会发现自己原来有“性”的问题。但实际上“性”只是行为,它既不纯洁,也并不不纯洁。
克里希那穆提讲了半天,其实就是夫子的一句话:“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意思就是说,两性关系和饮食一样,没有纯洁与否的问题,是人类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延续生命的基本行为。
但是,当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非常尊重的时候,就自然会对性行为非常慎重,对饮食也会非常慎重,夫子说“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都是说明对饮食的重视,这样的重视不是来源于感官享乐,而是来自于对生命的尊重。
人类的习惯是对于每天都做的事情容易放纵,“久而失敬”。而饮食,是延续生命的需要,是延续生命的重要手段,对饮食恭敬是对生命本身的恭敬,既不能贪,也不能抗拒,贪吃会导致一系列的健康问题,抗拒会导致营养不良,两者都会使生命受到威胁。性也是如此,既不能贪,也不能抗拒。
在南传上座部的省思词中讲:我如理省思,所受用的食物,不为嬉戏,不为骄慢,不为装饰,不为庄严,只为了此身住立存续,为了停止伤害,为了资助梵行,如此我将消除旧受,并使新受不生,我将维持生命,无过且安住。
饮食是为了维持生命,无过且安住地生活;“性”则是为了延续生命,将父母给我们的爱传递给下去,并且当一个人有了后代的时候,他才会有机会想到承担社会责任——为了给自己的孩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而愿意承担社会责任,所以中国古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其实就是要求我们的生命因为有后代而愿意承担社会责任,因此而更有意义,有重量,有价值,。
个案在我讲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突然问:“那为什么出家人不可以有性行为?既然跟修行没关系,那出家人也应该可以有性行为。”
这是一个很机敏的问题。
出家人与在家人不同,如果你选择了“出家”,那么你就必须遵守佛制,这是你自己的选择,一个要需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释迦牟尼佛之所以禁止僧团有性行为,并不是因为它会障碍修行,而是会造成整个僧团的混乱,孤男寡女生活在一起,如果没有这样的戒律,那不是要乱套了?
《史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正好可以说明此事:
中国西汉名将李广,有一天在两军对垒的时候,发现军心涣散,他就下令辙查,明确告知军队里藏有女人。后来果然发现军队中有女人混入,于是他下令把这几个女人杀了,结果再上战场,军心大振,团结一致。
为什么会这样?
这就是人类,当一个或几个女人来到军队里的时候,男人们彼此之间成了敌人,他们都想要独占这个女人,于是发生争斗,所以军心就涣散,但是当这几个女人被杀之后,男人不再彼此成为敌人,所以自然就众志诚成,同仇敌忾。
问题在于这几个女人,如果这几个女人跟所有男人都保持距离,对每一个人都一样,那么也不会出这样的问题,男人们还是会团结起来,保护这个女人。而女人的愚蠢来源于贪婪,当女人想要获得某一个或几个男人,想要独占时候,女人贪婪激发了男人的贪婪,于是悲剧就发生了,在战场上就成为致命伤。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女孩被四个女孩子群殴,怀疑是因为感情纠纷。看到这则新闻,我就在想,如果这个挨揍的女孩自己的行为非常检点,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应该不至于有这样的结果。
果然看到下面写着,这个女孩跟班级里的一个男生暧昧,把自己的QQ头像换成男生的照片,结果导致男生的前女友吃醋,于是纠集其他三个女生,在学校门口堵住这个女生,把她打得头破血流。
由此可见,无论是男性团队中混入女性,还是女性团队中混入男性,或者象现在的学校,男女混杂,没有关于“戒淫”这样的戒律,其结果必然导致混乱,释迦牟尼佛怎么会不了解这种情况呢?尤其在2500年前,人类社会普遍教育不足的情况下,男女混杂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作为一个伟大的觉者怎么会没有预见呢?
单一的性别,在团体中不容易引发混乱,混乱来自于两个不同的性别团体的自然的相互吸引,释迦牟尼佛当然非常了解人类的动物属性,他只是遵守了人类的动物属性,承认了人类的动物属性而已。我们之所以认为“性”有问题,是因为我们总是渴望自己没有动物属性,去掉动物属性,假装自己是非人……
中国佛教界有一个非常可笑的习惯,称女人出家人为“二僧”,其实称别人为“二僧”的人,才是真正的“二”僧,内心的执着与傲慢可见一斑,这样的执着与傲慢心离修行还远着呢,更谈不到“成就”二字,即便人活百年,仍旧尚未摸到门呢。
的确,在佛陀讲法初期,并未允许女众出家,但并不是因为释迦牟尼佛瞧不起女人,也并不是因为“性”对个人修行有障碍,只是为了僧团的安定,僧团安定团结,佛法才能得以继续传递,利益更多人。
泰国有一个禅师叫阿姜放,因为西方妇女得知比丘禁止碰触她们往往很生气,她们通常把这当成是佛教歧视妇女的迹象,而阿姜放解释说:“佛陀不让比丘碰触妇女的原因,不是妇女有什么错。而是因为比丘们有错:
看清楚了?“因为比丘们有错:
如果释迦牟尼佛的法只有出家人可以成就,那么他就不会是觉者,佛法是覆盖所有人的法,在家修行,与出家修行一样可以成就,女性与男性一样可以成就,有没有性行为都可以成就。
因此没有必要所有人全部出家,但是众生的习气就是这样,越是不让做的事情,越是执着到发疯,越是不让出家,越是觉得出家是无比高尚的事情,这是众生的习气,跟佛陀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佛陀最后被逼无奈,只好同意阿难尊者的建议,同意女性出家,但要求女众僧团与男众僧团必须相隔40里,又制定了一系列的戒律,都是为了保障僧团的安定团结,并且告诉他,因为他的建议,所以会导致佛法在印度早灭亡500年。
果然,释迦牟尼佛的法教,在佛陀去世五百年以后,从印度开始消退,500年后出现了大乘佛法,一千年以后出现了藏传佛法,而今天,印度没有佛法。
所以不要相信那些声称女性不能成就,女性是“二僧”的胡话,六祖见五祖时问:“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人虽有男女,佛性本无男女,女人与和尚身虽不同,佛性有何差别?再加一句,难道一个人有了性行为,他的佛性就消失了吗?佛性就有变化吗?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性行为跟吃饭一样,与修行无关,但贪吃与沉迷于性生活则不同,问题不在于“吃”和“性生活”,而在于“贪”和“沉迷”。
饮食应保持中道而行。“性”也应保持中道而行。如果对饮食是“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那么对性行为也应当如此尊重和严谨。
修行是要保持中道,既不控制,也不放纵;既不排斥,也不沉迷;就象克里希那穆提说的:“性行为对你不是问题,就像“吃”对你不是问题一样:但是,如果因为你没有别的事可想,整天考虑“吃”的话,它就是问题了。”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然要将父母给我们的爱向下传递,“性”只是人类延续生命的手段,如果你没有足够的心量,出家为利益众生而活,那么你就必然需要结婚生子,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付出,学会了爱,学会了承担责任,这是一个学习和成长的过程,也是寻找自己生命价值的过程——活着本身就是修行。
如果你选择了出家,就必须训练自己开拓心量,将天下众生纳入生命,为众生而活,为爱众生而活,否则“爱”的能量将累积在你的身体中,无法宣泄,这样的累积只会让你越来越疲惫,越来越纠结,直至死亡到来无法成就,甚至精神崩溃,自杀,恶事横事不断,苦不堪言。
释迦牟尼佛也因为知道这样的结果,因而要求出家人要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视一切众生为父母,为利益一切众生而活。
所以,如果你没有能力过这样的生活,发这样的大心,还是老老实实在家修行吧,没有能力爱一切众生,就先学会爱子女,爱父母,爱配偶……爱身边的人,感恩身边的人,由此开始,冰封的心,亦可逐渐开化。
学会爱并传递爱,是我们人生的重要使命,不管你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都是人类必然要做的事情,作为人,你已无路可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