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安安
安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623
  • 关注人气: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巧借东风,助力古诗词教学

(2022-07-14 09:47:25)

孔子曾告诫他儿子说:“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古诗词比烟雨朦胧中撑着油纸伞的江南女子还要优雅,是文学中的文学,将汉语汉字所蕴含的审美潜能充分发挥。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中,古诗词的地位无人能撼动。那么古诗词的教学现状就不容被粗略处理,要求提高教师对古诗词的重要性的认识,对教师教学艺术进一步进行考量。古诗词篇幅不长,但是并不“简单”。许多教师在选择公开课内容上,古诗词往往是被第一摒弃的对象,说明古诗词的教学对许多老师而言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可这样相对艰巨的任务,往往被教师在日常的课堂中简单化处理了,落到学生手上的任务只剩下背诵和抄写。小学古诗词教学的低效性亟待引起教师的重视。

一、 古诗词教学低效性的原因,

教学方法的“传统化”就是造成小学古诗词教学低效性的原因之一。这种“传统化”主要表现课堂教学形式的单一性。“问答法”成了师生对话,教材和学生对话的唯一方式。众所周知,问答法又称谈话法,这是一个传统且被运用度最高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问学生,并引导学生经过思考,对所提问题自己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所以在实际的古诗词教学课堂中往往是诵读的时间碎片化,而集中表现为以下形式:

问:“故人西辞啥地方?”

答:“故人西辞黄鹤楼。”

问:“烟花几月下扬州?”

答:“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样的传授形式严重破坏了诗词的艺术性,割裂了诗词的整体性,那又如何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诗词的美呢?

教材的不断推陈出新,古诗词的比重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因此古诗词也被更多的教师和家长所重视。在对古诗词的分析中,中小学传授则集中侧重在考点的传授和填鸭式”的背诵、默写,让学生对古诗词望而生畏。诵读法是古诗文教学最为重要的一种方法,因为古诗文大多具有一定的韵律,所以诵读也是最易切入的一种方法,但在实际的课堂当中教师忽视了读的设计,读的没有层次,而花费更多的精力传授诗词节奏划分的技巧,从而在完成一堂课之后,孩子课前的诵读和下课时毫无二致,往往乏善可陈。教学目的的功利性跃然于纸上,无形中变成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一步一步磨灭了其对古诗词探究的兴趣。古诗词与学生携手并进,而是拔刀相见的敌人。

   二、创设情景,营造诗意氛围

谢榛:“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特级教师张学青说“过度的剖析讲解,乃诗歌教学之大忌”,王崧舟先生更是旗帜鲜明地提出:“古诗教学以诗性为重,以意象为重,以共感为重。”诗词的精髓应该在“字里行间”之中,而不应仅停留在字面的含义。老师教学时可以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与其他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造一个相适应的情境,学完王维的《鸟鸣涧》,借助绘画,让学生切身感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意境。读完唐代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进行知识拓展,联系宋代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并适时借助多媒体工具,让学生在同一轮圆月,同一杯美酒中,穿越千年,感悟两位旷世奇才,一样的浪漫情怀,领略诗词的魅力。这样的内容展现在帮助学生领悟诗情时会收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巧设问题,激发求知欲

爱因斯坦说过,“有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避免过于频繁的字词疑虑的解惑,更当抓住重难点巧设问题,将学生引进古诗词的学习情景中。这样不但能让学生在阅读时更有针对性,增强他们的阅读兴趣,还能促进他们主动积极的思维习惯。例如在教学《静夜思》时,大部分的学生都这首诗的理解是比较到位的,那我们可以让学生联系实际,谈一谈自己想念亲人的时候,说说感受,拉近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对诗歌产生共鸣。教学《长相思》时,教师可以有意让学生思考“身在征途”和“心系故园”这两个层面的不同,联系所查找的资料谈谈自己的体会。问题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不但对之前的知识有所涉及,帮助学生把新旧知识建立起联系,更加符合认知规律,并能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对于新鲜事物的求知欲。

三、 善用音乐,培养学生的兴趣

中国风的音乐响彻华洲大地,并深深吸引着许多青少年,比如许嵩《千百度》中有歌词“可你从不在灯火阑珊处”。此词源自于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外,从幼儿时期就耳熟能响的诗词音乐,例如《春晓》《静夜思》等都经过不断的推敲琢磨,融合文人墨客的时代心声的乐曲也深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从孩子的兴趣点着手,教师可以在课堂当中导入,也可以在课后借助设备播放给孩子听,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音乐中,增强对古诗词的认同感,从而激起其对古诗词一探究竟的兴趣。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音乐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丰富学生诗词材料积累,提高学生诗词感悟能力,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董卿的主持词句句令人惊艳,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让人不得不再次对中国古诗词的美感到惊叹。中国古诗词从音韵、意境、形象将中国的山水都变成了“情语”。当我们登上山顶眺望蓬勃的日出景象,会禁不住脱口而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恐怕只有这样的诗句才能表达我们激动万分的心情;当我们登高远望长江,只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才能尽抒你我的心。这些凝练的诗句不正是我们中小学里反复吟诵的古诗词吗?可是反观我们的学生,大多能牢记网络用语,却无法用反复背诵的诗句表现美景,发出心中的感叹。

综上所言,小学古诗词的这颗璀璨的明珠,我们不能停留在观其外表的美,更应该深层次学习,内化为自身的素养,欣赏诗词中的画,感悟画里的深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