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谋篇布局目标,提高学生作文质量

学生作文常遇到的问题: 文字很美,遣词造句具体、生动、形象,但读来却不是滋味。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不强,上下文的联系毫无关系,交代的事情虎头蛇尾,文章主次不分,详略不得当。究其原因,是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有待加强。什么是谋篇布局?谋篇布局就是文章结构的安排,按一定的顺序使用材料。围绕着中心,从不同方面选择不同的材料。作文的谋篇布局是学生对文章整体框架建构,从整体布局的角度构思文章的内——使文章条理清晰。在此基础之上,学生才有可能写出生动有趣的篇章。
一、教材梳理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从五年级上册的习作开始重视“行文构思的训练,初步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我把小学高年段习作谋篇布局的训练要求进行梳理,要求如下:
小学高年级谋篇布局训练要求 |
||||
年级 |
单元 |
主题 |
习作内容 |
表达训练要素 |
五年级上册 |
第四单元 |
家国之殇 |
二十年后的家乡 |
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
第八单元 |
读书明智 |
推荐一本书 |
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
|
第五单元 |
习作单元 |
介绍一种事物 |
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 |
|
五年级下册 |
第一单元 |
童年往事 |
那一刻,我长大了 |
把一件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
第六单元 |
思维火花 |
神奇的探险之旅 |
根据情境编故事,注意情节的转折 |
|
六年级上册 |
第五单元 |
习作单元 |
围绕中心意思写 |
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
六年级下册 |
第一单元 |
民风民俗 |
家乡的民俗 |
写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
第三单元 |
习作单元 |
让真情自然流露 |
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统编教材五六年级在习作编排设计上,对文章的谋篇布局的要求有这几点:列提纲、分段、突出重点、注意情节的转节、选择合适的事例。
二、目标细化
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谋篇布局,写出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的文章。我们可以细化目标,培养学生习作“谋篇布局”的能力。
(一)列提纲,构建蓝图
“纲”在《说文解字》里这样写“
以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为例,说说编写作文提纲的五个顺序:
1.指导审题,明确要求。审清题目:二十年后的家乡
2.开拓思路,想象变化。确立中心:巨变
3.发散思维,指导选材。选择材料:环境
工作
生活
4.紧扣主题,安排顺序。
5.对照主题,修改提纲。
根据以上要求指导完成习作提纲。
题目:二十年后的家乡
开头:二十年后,我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中间:1.环境变化:村落、学校、基础设施、家里
2.工作变化:网络工作、环卫机器人扫地
3.生活变化:太空生活、家庭垃圾处理
结尾:表达我对二十年后生活的向往之情
列提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2.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材料,划分段落,形成比较完整的构思。
3.首尾呼应,让文章内容更紧密,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4.注意行文的起承转合,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衔接自然,前应照应,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
(二)选材料,详略得当
一篇好的习作,选择怎么样的材料决定着文章的质量。选材,就是学生习作时对材料的选择。学生在选择材料时常范这几种错误:
1.材料陈旧。写妈妈,一定是我生病了,妈妈没日没夜地照顾我;写同学,一定是乐于助人;写难忘的事,常是同学之间借东西……
2.材料失真。如种植物,今天种,过了几天,终于吃到了果子。
3.材料粗略。这个就是下面要谈的,材料的运用,要有详有略。
4.材料不周。如一文在手,什么话题都可以运用。
那么,要怎么选材才能符合习作的要求呢?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例谈一谈。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的表达训练要素是把一件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学生往往不明白什么是重点部分。那么哪些内容,或者说哪些选择的材料可以做为重点部分来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选材上来判断:
1.在挫折中成长的内容:一次难忘的教训、一次败北的痛苦,一次不被人理解的苦闷。
2.在反思中成长的内容:生活中的琐事、学习负担过重、家长和老师的不理解、与同学的磨察。
3.万物皆有灵的内容:一句话,也许就能茅塞顿开;一本书,也许就能指明成长的方向;一幅画,也许就是一个启示。
这些都是这一篇习作可以选择的材料。很显然,这篇文章要重点描述的是那一刻神情的变化、心理的变化、行为举止的变化。那么这一部分选材就要详写。有详写,就有略写,就像事物的两面有阳就阴。
详写,围绕文章中心,运用描写方法,把材料写得具体、形象。如场面描写,就把点面结合写到位;写人物形象,就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把人物写活……
略写,把一些过渡的句子写简略些,有的一句话带过即可。
详略得当,能突出重点,明确中心,结构紧凑。如果这个安排不当,次要的材料会形成喧宾夺主之势,文章就啰嗦、冗长,平均用力就使文章的中心淹没在没完没了的材料堆砌里。
(三)气贯通,首尾呼应
清代的方东树说过:“诗文以起为最难,好处全在此,精神全在此”文章开头至关重要,就如乐曲定调,开头的好坏对整篇习作的影响不言而喻。一篇文章的好开头能一下抓住读者的好奇心,引人入胜。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介绍一种事物”是说明性文章,开头要怎么抓住读者的眼睛,可以引用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等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一个孩子写的一篇说明文《安海土笋冻》,他引用了郑成功的故事:“郑成功攻打台湾的时候,饭不够吃。郑成功的手下,到海边挖了很多的“土笋”,煮成汤让郑成功充饥。郑成功为了早日收复台湾,经常忘记吃饭,这些军士常常要帮他热土笋汤。郑成功就想还是不要麻烦手下了,直接吃吧。没想到结成冻的土笋汤竟然很好吃,这种吃法就传播开了。郑成功就这样发明了安海土笋冻!”用了一个民间故事引出了说明对象安海土笋冻。这是运用了故事导入法,使干巴巴的说明文,更具有趣味性。
文章开头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运用故事导入法,还可以运用其他方法: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2.渲染气氛,展开故事。3.抒情议论,感染读者。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5.引用诗文,提高品味。6.起兴对比,突出主题。
不管怎样开头,只要能让自己的文字有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水到渠成的引出下文,都可算作“凤头”。
结尾同开头一样重要。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 [i] 。”
结尾要根据文章开头的思路,顺理成章,不要节处生枝,草草收场,要做到意尽而言止,言有尽而意无穷。成功的结尾 ,能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结尾的方式同样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照应开头,圆合结构;可以画龙点睛,突出中心;可以戛然而止,意境高远;可以言在意外,含而不露……
总之,文章首尾格调要一致,文脉要一气贯通。文章结构要紧密、严谨、自然明确、内容更加完整,最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行文中,前后照应
一篇好的文章各段落、各层次之间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否则会零乱不堪,不能称之为文。这样文章要处理好过渡与照应。
过渡就是各个段落之间的桥梁。前后两层意思相连的地方,要前后连接,读者的思路才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
前后呼应是指后面的内容对前面内容铺垫的响应。前面内容是后面内容的铺垫,是后面内容的提示,是后面内容的伏笔,这就是所谓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整篇习作要前后呼应,兼顾首尾,理清文章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中心突出。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神奇的探索之旅》的训练要素注意情节的转折,这个情节的转折就要注意文章的过渡与照应,讲究行文的条理,注意内容前后的连贯。有这样一篇习作《沙漠之旅》,小作者写了“我”和魏叔叔、表哥一起到沙漠探险,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一波三折。文章开头就交代了我们所面临的处境身边只剩一只骆驼、半壶水,为下文的故事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后面所遇到的困难:半壶水倒了,没有水喝了。要不要杀骆驼成了矛盾的焦点。例如,习作中有这样一句承上启下的话:“表哥和我的目光投向了魏叔叔,又投向了骆驼”上半句承接了没有水怎么办,下半句启示了下文要不要杀骆驼的矛盾,过渡自然,不生硬。最后遇到了马鹿,找了湖泊,自然结尾,故事完整。
总之 ,要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要在列提纲、选材料、分清层次、详写略写、首尾呼应、过渡与照应这些方面下功夫。这样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就能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习作的主旨更加鲜明,内容更加丰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习作水平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