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细化谋篇布局目标,提高学生作文质量

(2022-07-12 21:58:30)

学生作文常遇到的问题: 文字很美,遣词造句具体、生动、形象,但读来却不是滋味。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不强,上下文的联系毫无关系,交代的事情虎头蛇尾,文章主次不分,详略不得当。究其原因,是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有待加强。什么是谋篇布局?谋篇布局就是文章结构的安排,按一定的顺序使用材料。围绕着中心,从不同方面选择不同的材料。作文的谋篇布局是学生对文章整体框架建构,从整体布局的角度构思文章的内——使文章条理清晰。在此基础之上,学生才有可能写出生动有趣的篇章。

一、教材梳理

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从五年级上册的习作开始重视“行文构思的训练,初步培养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我把小学高年段习作谋篇布局的训练要求进行梳理,要求如下:

小学高年级谋篇布局训练要求

年级

单元

主题

习作内容

表达训练要素

五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家国之殇

二十年后的家乡

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

第八单元

读书明智

推荐一本书

根据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突出重点

第五单元

习作单元

介绍一种事物

可以分段介绍事物的不同方面

五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童年往事

那一刻,我长大了

把一件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第六单元

思维火花

神奇的探险之旅

根据情境编故事,注意情节的转折

六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习作单元

围绕中心意思写

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民风民俗

家乡的民俗

写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

第三单元

习作单元

让真情自然流露

选择合适的内容写出真情实感

从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统编教材五六年级在习作编排设计上,对文章的谋篇布局的要求有这几点:列提纲、分段、突出重点、注意情节的转节、选择合适的事例。

二、目标细化

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谋篇布局,写出构思巧妙,层次分明的文章。我们可以细化目标,培养学生习作“谋篇布局”的能力。

(一)列提纲,构建蓝图

细化谋篇布局目标,提高学生作文质量“纲”在《说文解字》里这样写“   ”,这个字很像绳子串网上。“纲”是指渔网上面的总绳子;“目”则是指渔网的网眼。“纲举目张”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将总绳子一甩 渔网的落入水中,网眼张开就可以捕鱼了。《书·盘庚》上有这样一句话:“若网在纲,有条不紊”。纲就是指事物的最关键、最根本、最主要的部分。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训练要素开始学写提纲:学习列提纲,分段叙述。老舍先生说:“有了提纲心里就有了底,写起来就顺理成章;先麻烦点,后来可省事。”写文章要抓住最重要的这一部分,先构建文章的“蓝图”,列出提纲,分出段落,完成习作也就事半功倍,这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以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习作《二十年后的家乡》为例,说说编写作文提纲的五个顺序:

1.指导审题,明确要求。审清题目:二十年后的家乡

2.开拓思路,想象变化。确立中心:巨变

3.发散思维,指导选材。选择材料:环境

工作                               

生活

4.紧扣主题,安排顺序。

5.对照主题,修改提纲。

根据以上要求指导完成习作提纲。

题目:二十年后的家乡

开头:二十年后,我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中间:1.环境变化:村落、学校、基础设施、家里

2.工作变化:网络工作、环卫机器人扫地

3.生活变化:太空生活、家庭垃圾处理

结尾:表达我对二十年后生活的向往之情

列提纲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习作提纲的组成部分:题目、开头、中间、结尾。中间部分详细写。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2.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材料,划分段落,形成比较完整的构思。

3.首尾呼应,让文章内容更紧密,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4.注意行文的起承转合,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衔接自然,前应照应,使内容完整,真实可信。

(二)选材料,详略得当

一篇好的习作,选择怎么样的材料决定着文章的质量。选材,就是学生习作时对材料的选择。学生在选择材料时常范这几种错误:

1.材料陈旧。写妈妈,一定是我生病了,妈妈没日没夜地照顾我;写同学,一定是乐于助人;写难忘的事,常是同学之间借东西……

2.材料失真。如种植物,今天种,过了几天,终于吃到了果子。

3.材料粗略。这个就是下面要谈的,材料的运用,要有详有略。

4.材料不周。如一文在手,什么话题都可以运用。

那么,要怎么选材才能符合习作的要求呢?以《那一刻,我长大了》为例谈一谈。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那一刻,我长大了》的表达训练要素是把一件事情的重点部分写具体。学生往往不明白什么是重点部分。那么哪些内容,或者说哪些选择的材料可以做为重点部分来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选材上来判断:

1.在挫折中成长的内容:一次难忘的教训、一次败北的痛苦,一次不被人理解的苦闷。

2.在反思中成长的内容:生活中的琐事、学习负担过重、家长和老师的不理解、与同学的磨察。

3.万物皆有灵的内容:一句话,也许就能茅塞顿开;一本书,也许就能指明成长的方向;一幅画,也许就是一个启示。

这些都是这一篇习作可以选择的材料。很显然,这篇文章要重点描述的是那一刻神情的变化、心理的变化、行为举止的变化。那么这一部分选材就要详写。有详写,就有略写,就像事物的两面有阳就阴。

详写,围绕文章中心,运用描写方法,把材料写得具体、形象。如场面描写,就把点面结合写到位;写人物形象,就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把人物写活……

略写,把一些过渡的句子写简略些,有的一句话带过即可。

详略得当,能突出重点,明确中心,结构紧凑。如果这个安排不当,次要的材料会形成喧宾夺主之势,文章就啰嗦、冗长,平均用力就使文章的中心淹没在没完没了的材料堆砌里。

(三)气贯通,首尾呼应

清代的方东树说过:“诗文以起为最难,好处全在此,精神全在此”文章开头至关重要,就如乐曲定调,开头的好坏对整篇习作的影响不言而喻。一篇文章的好开头能一下抓住读者的好奇心,引人入胜。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单元“介绍一种事物”是说明性文章,开头要怎么抓住读者的眼睛,可以引用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等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一个孩子写的一篇说明文《安海土笋冻》,他引用了郑成功的故事:“郑成功攻打台湾的时候,饭不够吃。郑成功的手下,到海边挖了很多的“土笋”,煮成汤让郑成功充饥。郑成功为了早日收复台湾,经常忘记吃饭,这些军士常常要帮他热土笋汤。郑成功就想还是不要麻烦手下了,直接吃吧。没想到结成冻的土笋汤竟然很好吃,这种吃法就传播开了。郑成功就这样发明了安海土笋冻!”用了一个民间故事引出了说明对象安海土笋冻。这是运用了故事导入法,使干巴巴的说明文,更具有趣味性。

文章开头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运用故事导入法,还可以运用其他方法:1.开门见山,直奔主题。2.渲染气氛,展开故事。3.抒情议论,感染读者。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5.引用诗文,提高品味。6.起兴对比,突出主题。

不管怎样开头,只要能让自己的文字有效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水到渠成的引出下文,都可算作“凤头”。

结尾同开头一样重要。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 [i] 。”

结尾要根据文章开头的思路,顺理成章,不要节处生枝,草草收场,要做到意尽而言止,言有尽而意无穷。成功的结尾 ,能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主旨,更透彻地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结尾的方式同样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照应开头,圆合结构;可以画龙点睛,突出中心;可以戛然而止,意境高远;可以言在意外,含而不露……

总之,文章首尾格调要一致,文脉要一气贯通。文章结构要紧密、严谨、自然明确、内容更加完整,最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行文中,前后照应

一篇好的文章各段落、各层次之间要彼此衔接,语气贯通,否则会零乱不堪,不能称之为文。这样文章要处理好过渡与照应。

过渡就是各个段落之间的桥梁。前后两层意思相连的地方,要前后连接,读者的思路才能够顺利地从前者过渡到后者。

前后呼应是指后面的内容对前面内容铺垫的响应。前面内容是后面内容的铺垫,是后面内容的提示,是后面内容的伏笔,这就是所谓的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整篇习作要前后呼应,兼顾首尾,理清文章线索,使文章结构严谨完整,中心突出。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神奇的探索之旅》的训练要素注意情节的转折,这个情节的转折就要注意文章的过渡与照应,讲究行文的条理,注意内容前后的连贯。有这样一篇习作《沙漠之旅》,小作者写了“我”和魏叔叔、表哥一起到沙漠探险,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一波三折。文章开头就交代了我们所面临的处境身边只剩一只骆驼、半壶水,为下文的故事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后面所遇到的困难:半壶水倒了,没有水喝了。要不要杀骆驼成了矛盾的焦点。例如,习作中有这样一句承上启下的话:“表哥和我的目光投向了魏叔叔,又投向了骆驼”上半句承接了没有水怎么办,下半句启示了下文要不要杀骆驼的矛盾,过渡自然,不生硬。最后遇到了马鹿,找了湖泊,自然结尾,故事完整。

总之 ,要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要在列提纲、选材料、分清层次、详写略写、首尾呼应、过渡与照应这些方面下功夫。这样持之以恒,养成习惯,就能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习作的主旨更加鲜明,内容更加丰富,达到提升学生语文习作水平的目标。



[i] 章节:《教学结课艺术的形式与方法》

书名:《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丛书课堂演示与教学结课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