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文坛(发表于《出版人》2014年第1期0
(2014-01-10 15:02:03)两个文坛
樊
新一届的作家富豪排行榜上,幻想小说作家江南名列榜首,居然力压诺贝尔奖得主莫言。这很有意思。记得2009年,在《长篇小说选刊》杂志社、中文在线主办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中,经过海选,评论家和网民共同推出了十佳优秀作品,江南纪念大学生活的《此间的少年》就榜上有名。而在去年公布的作家富豪排行榜上,江南富有想象力的《龙族》排名第五。如此看来,江南以及由他所代表的幻想文学正在迅速崛起,影响不可小看。
这些年来,幻想文学的热闹与文坛不景气的说法比翼齐飞。一方面,不少知名作家好像“江郎才尽”,即使写出的作品不乏评论家的炒作嚷嚷,可还是难免成为过眼云烟。另一方面,一拨拨名不见经传的“文坛外高手”接连登场“亮相”,以出手不凡的作品赢得了一阵阵喝彩声,其势头之迅猛,令评论界措手不及。
其实,一直就存在着两个文坛:一个是被官方或者评论界认可的文坛,另一个则是大众认可的文坛江湖。前面那个文坛常常体现了主流文学的价值观(应该说,所谓“主流文学”其实也是非常复杂的:有时,官方和评论界会共同赞赏一些优秀作品,如当年的《乔厂长上任记》、《高山下的花环》;有时,评论界推崇的作品会与官方意见不一致,例如围绕着《白鹿原》、《丰乳肥臀》产生的不同意见争论;而评论界内部对于“朦胧诗”、《废都》等许多文学现象的聚讼纷纭、莫衷一是,更表明“主流文学”这个概念是多么笼统。然而,大致说来,还是存在着一个以作家协会及其出版物为核心的主流文学体制的),而后面那个文坛则显得相当“另类”、“边缘”──有时,它以“手抄本”的形式流行(例如“文革”中的“地下文学”,还有前些年的“抽屉文学”);有时,它以“民刊”(例如《今天》、《他们》等同人自办刊物)的形式传播;而这些年,它更凭借无限的网络获得了空前规模的发展。这个文坛也充满了不同主张的碰撞、不同派别的竞争。然而,正是在这片文学的园地里,产生了比“体制内”作家阵容庞大得多的“写家”大军。他们在官方的“主旋律”和评论界的“命名”之外,兴风作浪,制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文学热点”(如“新武侠文学”、“玄幻文学”、“盗墓文学”、“职场文学”等等)。正是从他们中间,产生了“网络文学”的奇观,产生了一批“文坛外高手”。而且,其中不乏具有相当“轰动效应”的佳作。虽然国外早就有专家预言过“文艺的衰亡”(参见章国锋:《文艺的衰亡》,《世界文学》1994年第1期),可事实上,普通人对文学的需要(倾诉的需要、交流的需要和成名的需要)以及网络空间的无限开展,似乎在开辟着一个新的文学时代。
“网络文学”已经飞速驰过了十多个年头。评论界、网民也已经在清点“网络文学”的经典方面开始了合作。就在2009年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活动中,江南的《此间的少年》,慕容雪村的《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阿越的《新宋》,灰熊猫的《窃明》,晴川的《韦帅望的江湖》,烟雨江南的《尘缘》,酒徒的《家园》,老猪的魔幻传奇《紫川》,雪夜冰河的《无家》,还有叶听雨的《脸谱》,就在海量的作品中脱颖而出。这些作品是否能够代表“网络文学”的最高水平、能否经得起时光的考验,还需要看。在我看来,堪称经典的作品至少还应该有邢育森生动描写“网虫”生活的《活得像个人样》、宁财神“戏说”武侠的搞笑之作《武林外传》、还有安妮宝贝富有“小资情调”的言情小说《莲花》……它们都非常好看,影响也非同小可。它们的广为流行,折射出网民的欣赏趣味、文化心态,值得研究。未来的“当代文学史”上,应该有介绍这些作品的篇章。
看来,文学最活泼的生命力,还是在那些自发地热爱文学、喜欢写作的大众之中。如何从另一个文坛上发现“纯文学”、“主流文学”重新焕发旺盛生命力的奥秘,也许是当今文学界应该探讨的一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