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汉味电影”,研究“汉味电影”(将刊于《新文学视野》杂志)
(2013-10-16 15:18:39)关注“汉味电影”,研究“汉味电影”
樊
湖北已是当今的文化大省——因为这里自1978年以后,已经产生了一批在全国广有影响的作家、艺术家,还有以《今古传奇》、《知音》、《特别关注》为代表的、在全国广有影响的期刊方阵。加上这里还产生过多位闻名全国的道德模范(从1980年代“学习雷锋的光荣标兵”朱伯儒、1990年代“中国十大杰出民警”之一邓泽顺、全国学雷锋先进个人吴天祥,到近年来涌现的“信义兄弟”孙水林、孙东林、“暴走妈妈”陈玉蓉、“大别山师魂”汪金权、“全国道德模范”黄来女、荆州大学生见义勇为集体)……这一切,都汇成了相当可观的文化影响力。在中国文化复兴的大潮中,湖北当代文化亮点迭出,有目共睹。深入研究湖北文化影响力形成的文化背景与成功经验,对于进一步提升湖北人的文化自信心、进一步扩大湖北文化正能量的影响力,显然十分必要。
一切才刚刚开始。何谓“汉味电影”?是不是只要背景在武汉、或者故事发生在武汉的都可以算“汉味电影”?像《生活秀》那样背景被移到了重庆、因此而惹得武汉影迷愤愤不平的电影还能算“汉味电影”吗?……这些问题当然都可以讨论。我觉得,电影研究一如文学研究,宜宽不宜严。将定义限制得太严,常常可能遗漏了一些值得研究的现象。何况,“汉味”本身就是一个可以意会、难以界定的模糊词。如果这个说法可以成立,则我觉得只要是写武汉人故事的,都可以算。哪怕像《生活秀》那样背景被移到了重庆,但因为大家都知道故事本来写的是武汉的吉庆街,故事主人公的性格也是典型的武汉市民性格,风风火火,精明能干,泼辣幽默,还是可以归入“汉味电影” 的园地中吧!重要的是,“汉味电影”已经显示出不同于“京味电影”(如《骆驼祥子》、《城南旧事》、《阳光灿烂的日子》、《没事偷着乐》等等)和“海派电影”(如《不夜城》、《子夜》、《长恨歌》等等)的鲜明特色了。它不似“京味电影”那样重“京腔京韵”,也不像“海派电影”那样散发出“洋场气息”。“汉味”,是五味杂呈的市井烟火气,是武汉人感到格外亲切的本地感觉……“汉味电影”与“汉味小说”(如方方、池莉等人的小说)一起,为中国的城市文化增添了新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