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靖远诗歌讲座上的发言
今天,能够和大家坐在一起,交流探讨文学创作方面的一些看法和观点,感觉非常高兴。这里我着重谈谈诗歌创作方面的有关看法,兼顾小说和散文,因为文学是相通的,是关联的,有些经验可以互鉴。我的一些看法仅仅代表我个人观点,是我个人这么多年写作积累的一点体会,不一定正确,希望朋友们批评指正。我这里大概列举了十个方面的问题,是初学者经常面对的几个问题,也是我经常面对的,我这里交流给大家,与朋友们共享。我不想运用高深的理论阐述我的想法,因为高深的理论,对于我们初学者没有任何用处,我也没有阐述高深理论的能力,我想用最实惠的、最能够接受的办法来说明这些问题,可能对大家才最有用。
一是关于写作的瓶颈问题:
一个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地创作去克服和解决。一些朋友在写作过程中,一遇到困难,就退缩,就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是那块料,有这种想法的朋友是不对的。无论多么伟大的有成就的作家,他在写作过程中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何去克服,我想,他们绝不会因为写作遇到瓶颈,就怀疑自己,就自暴自弃,他们一定是停下笔来,认真思考,反复思考,查阅搜集资料寻找,通过沉淀,寻找写作的出路。我主要进行诗歌写作,在日常的写作过程中,同样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绝不去硬写,而是放下来,去读读别人的作品,或者干点其他的事情,或许能够收获的写作的灵感和欲望。我们一些初学者,往往会给自己定任务量,一天必须写多少首或者多少字,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有感觉了可以一天写好多,没有感觉的话,可以好几天不写,这都是正常的,不必要的强迫自己每天一定要写多少。没有感觉得时候,我们看看书,干点其他的事情,也是快乐的。再者,在写作遇到瓶颈的时候,有可能是你提高的时候,只要你突破了当时的写作瓶颈,那你的进步就是必然的。
二、关于灵感的问题
写作需要灵感,特别是诗歌写作,必须需要灵感。灵感是一个神秘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灵感存在在哪里,谁也说不清。我相信,凡是爱好写作的朋友,都会遇到过灵感,灵感来了,就会兴奋,就会有写作的冲动,就会洋洋洒洒,不打折地写下去,而且出手之快,让自己都感觉到惊讶。确实是这样的。我认为诗歌的写作,需要灵感。那么灵感来自于哪里?我认为一是来自于长期的思考。对我感受最深的是一次,一个单位约我写一篇舞台剧,当时接到任务后,一头雾水,无从下手,感觉自己没有能力去完成这个任务。当时压力很大,可以说吃饭、睡觉都想这个问题,以至于好几个晚上都没有休息好,一直在思考这个剧本如何去写。突然一天早上刷牙的过程灵感来了,上班后,一个早上就一气呵成,一万多字的剧本,几乎没有打任何折扣,交稿后,他们一次性通过验收,仅仅改了几个字。那么这个剧本的灵感就是来自于长时间的思考,如果没有思考,我想我不会完成这个任务的;二是阅读。阅读别人的作品往往会给自己带来灵感。宁夏著名诗人杨森君老师,曾经给我说过一句话,他说他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只要读读娜夜的诗,马上就有灵感了。这是一个成熟作家的经验之谈。我也有这个感觉,我在阅读别人作品的时候往往可以获得灵感,所以我的好多诗歌是在读别人的作品的时候写下来的。
三、关于模仿的问题
文学创作,对于初学者来说,我认为模仿是必须经过的一个环节。就像练习书法,起步之初,都是需要临帖,通过临别人的帖,掌握书法写作的基本要领。那么文学创作,也是这么一个过程,初学者,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一位老师的作品,通过大量的阅读他的作品,模仿他的写法,慢慢地,你掌握了基本要领后,就可以脱离模仿,开始真正属于自己的创作。我在写作之初,就模仿过山丹的梁吉林老师和宁夏的杨森君老师。其实好多名家都反对模仿,因为模仿的时候往往伴随着有抄袭的嫌疑,但不要紧,只有你在模仿的过程中走出自己,有了自己的风格之后,你就可以沿着自己的风格进行写作。这需要过程,谁都不是一提笔就会写出好作品。一位内蒙的比较有名的小说家赵卡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对我感触很深。他说,看托尔斯泰的作品,看完就完了,没有任何收获;看屠格涅夫的作品,一学一个准,大意是这样的。从他的话里,我可以感知到他就是有模仿的成分在里面,当然人家的模仿是高级的,主要是模仿人家的写作的风格和底蕴。中国小说家,写模仿过魔幻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等,这些西方的产物,洋为中用,为中国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模仿对象的问题,作为初学者,首先要选择自己喜欢的作者,通过大量地阅读他的作品,然后进行模仿,不是所有名家都是你模仿的对象。但还要说明一点,从模仿中要善于走出去,如果一个书法家,一辈子形不成自己的风格,总模仿着柳体、颜体等等,那你就不能算是书法家,你也就把自己模仿废了,对于文学也是一样的。
四、写作者需具备的素养
我听过林染老师的讲座,他说,要成为一个好诗人,必须具备“才气、坚持、阅读、”,我加一点,就是游走。说到这四点,有些朋友会怀疑,因为几年前我在某一个群里讲过,作为一个作家,必须要有才气,好多朋友给我指出,说有才气的人比较少,难道就不能爱好文学,就不能坚持写作吗?我当时一笑而过,今天,我要说明一点,爱好就是一种才气,你如果没有这个才气,你就不会爱好文学的。今天在座的各位,无论初学者或者小有成就者,无论是写小说、散文、现代诗或者古体诗,但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爱好文学,所以我说我们都是有才气的人。当然才气有大有小,所以后天取得的成果就有区别。所以,大家不要怀疑自己的才气,要有自信,相信自己的才华,这样才有信心写下去。第二点就是坚持,坚持很重要,一些朋友写了几年你,觉得自己写不出成果,就放弃了,这是可怕的,也许你坚持了四五年,没有成果就放弃了,如果再坚持一下,或许你就会一发不可收拾,只要你坚持了,文学就不会亏待你的。还有一些朋友,坚持了几年,取得了一点成绩,后来因为各种原因,中途放弃了一段时间,再拾起来的时候,就困难多了。因为文学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你指尖间隔了这么多年,你重新拾起,要跟上步伐,就相当吃力,所以告诉在座的各位,既然喜欢了,我们就好好坚持,不一定要求自己每天都写,但要时常去写。这个练笔很重要,所以有时候大家看见我的博客好长时间没有更新,虽然没有去写,但我没有放弃阅读,阅读时为了更好地去写。这里就谈到了阅读。没有哪一位成名的作家不阅读的,阅读对写作的帮助很大,通过阅读,你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可以学到别人的好多技巧,譬如语言,譬如技巧。当然阅读要广、要杂,不能写诗的就不读小说,写小说的不读诗歌,这都是狭隘的。上至天文地理,下至三教九流,都要去阅读,阅读的越杂,你获取的营养也就越多。诗刊原常务副主编、著名诗人商震曾经说过,他的床头始终放着一本《本草纲目》,每每在阅读中,他就可以获得写作的灵感。这个故事大家觉得好笑,《本草纲目》是医学书籍,与诗歌风牛马不相及,但灵感就是这么古怪,所以因人而异,不同的人获取灵感的方式不同,所以你要善于找到自己灵感的出处。甘肃著名诗人人邻,他诗歌写得很好,他的小随笔也不赖,他的好的随笔都来自于他阅读书画作品,可见阅读的杂而广非常重要。一个作家的阅读,不能和普通读者的阅读一样,我们在阅读的时候,不能走马观花,不能只关注故事的好看不好看,应当关注作者的写作技巧、语言的描写,故事情节的设置等对写作有用的东西,这样会对我们的写作有帮助。
至于“游走”,我想大家都很明白,“诗与远方”,诗和远方联系在一起,不无道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平川2017年有个陶瓷峰会,举办了关于陶瓷的征文,主办方要求我写几首,当时住院,身体不太好,所以一推再推,没有动笔,最后勉勉强强凑了几首,当时这几首,写得相当吃力。结果会议组织到磁窑遗址参观,我抱病去了一趟,收获很大,回来沉淀了几天,一发不可收拾,一两天内写了大约20多首有关陶瓷的诗作,已经发了好几首,后来陆陆续续地还写了几首,就是在最近,还写了有关陶瓷的几首,所以从这个亲身体验,使我感觉“诗与远方”这句话极端重要性。现在回想当时的情景,时不时就有写作的冲动,所以希望大家多走走,多看看,很有帮助的。
五、关于细节和观察
一位外国作家说了这么一句话:“我偏爱细节”。细节是强大的,无论对于诗歌、散文、小说,都可以这么说。关注细节,注重细节、抓住细节,是一个作家必须具备的本领。著名作家池莉关于细节,说过这么一句话:
可见细节多么重要。在细节方面,我非常推崇今年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宁夏女作家马金莲,她描写细节的能力让人赞叹不已。她获奖的小说《1985年的浆水和酸菜》,里面的细节描写引人入胜,把制作浆水的过程描写的那么细致,那么到位,不仅让我耐读,而且让人佩服她的细致的观察能力。她还有一篇小说,大家可以到她的博客里看看,就是写一个新婚不久的媳妇,丈夫把她送到集市上,因为家里突然有事,不能送媳妇到娘家,就把媳妇托付给街上摆小摊的媳妇村里的一个男人,因为街道距离娘家很远,而且全是山路,这篇小说的重点就是围绕小摊贩和媳妇回娘家路上的情节,马金莲把女人的心理,通过大量的、不厌其烦地细节描写,使人看后,久久不能忘怀,一万字左右的小说,细节描写占去了三分之二的内容,可见细节对于写作多么重要。当然细节主要来源于观察。今年夏天,我和平川的作家们去种田乡采风,参加了一次朗诵会,朗诵会的舞台搭在一个草地上,草地周围有很多树,当时大家都在看朗诵,而我独独注意到了场地中间,有一棵枯树,上半身造就截掉了,剩下了一截树桩,树桩中间有一个洞,从这头可以看到那头,就这么一个树桩,给我了创作素材,我回去就写了一首,这一首诗我自己是满意的,它已被一家大刊留用。现在我把这首诗贴出来,大家可以看看。
站在一起
在众多的树中,你是一棵枯树
在众多的声音里
你是沉默寡言的人
朗诵持续进行
他们站在临时搭建在草地的台子上
用自己好听的声音,朗诵着别人
写下的快乐与痛苦
一棵枯树
一棵不在适应四季的树木
身体上,裂开了许多小洞
顺着看进去,似乎可以看到不够规范的年轮
现在,它们是黑色的
那么多的人,为精彩的生活鼓掌
唯你,倾情于一棵枯树
因为你与它,似乎有更多相同的命运
和一棵枯树站在一起
就和一天中最大的孤独
站在了一起
当时回来后,好多人写了那么多诗歌,都是写的大场景,当然有很多比较成熟的,但很少有人去抓住某些细节。还有,今年“双龙笔会”,白银地区参加的人很多,大家都谢了很多比较好的作品,但我也写了一些,其中一首写到这么一个场景,当时有人在山坡上抓到一只蜥蜴,那只蜥蜴在一位作家的手上接受拍照,我看到蜥蜴圆圆的眼睛,对我触动很大,回去就写了这个场景,我看了一下,只有我一个人写到这个场景,这么好的素材,大家都没有抓住,尽写了一些空泛的、大而化之的作品。当然我没有否定他们的作品质量,我只是提醒大家,一定要注意细节,注意观察。这样的例子很多。例如杨森君写平川的一首,发在去年的《人民文学》上,这首诗的精彩之处就是结尾描写蚂蚁的那几句,现贴出来大家细细玩味。当然,细节是为你的作品服务的,如果脱离了作品本身,你毫无目的地进行细节描写,那是不可以的。
当然这样的细节描写太多了,譬如迟子建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有按钮》,有一段叔叔给妈妈做的羽毛裙子的描写,那个细节让人难忘;譬如何来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尘埃落定》中关于蘑菇的描写,都让人叹服,所以希望大家以后一定要注意细节描写。
六,关于搜集资料
搜集资料对一个作家非常重要。我记得不太清楚,大概是贾平凹在写长篇小说《浮躁》时,搜集了资料的字数比小说的字数还要多,可见搜集资料多么重要,一个作家,他在写作过程中,他的前期搜集资料会占用他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时间。特别是小说作家,这是相当最关键的。一个小说家,他讲故事的能力特别强,这与他搜集资料有很大的关系,他可能何人聊天的时候,别人不经意的一句笑话,或者讲得一个故事,你只要有心,记录下来,以后一定会用在你的作品里。一些作家,总喜欢接触那些下层人物,比如街头那些农民工,他们在一起侃大山、丢笑话,这些都是很好的素材。我非常注重这一点,在平时阅读中,一个动人的小故事,一个笑话,我都会搜集下来,在以后写作中就会用到。我有几个笔记本,专门用于搜集别人的或者自己的东西,例如我在阅读别人的诗歌的时候,我会把别人出彩的句子记录下来,以供学习,有时候在阅读时,自己脑海里突然冒出一个精彩的句子,我也会记录下来,在以后写作中把它用进去。这是很重要的。好多诗歌,并不是先有诗歌后有出彩的句子,往往是先有出彩的句子,然后才有一首诗。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经验,好多著名诗人也是这样的。比如今年获得鲁奖、《扬子江诗刊》主编胡弦老师,他在敦煌就说个这个经验,他说为了一个好句子而写一首诗是常有的。宁夏诗人杨森君曾经对我说,有了好句子,先留下来,以后为这个好句子去准备一首诗。我相信有这样写作经验的不仅仅是这几位老师,一定有相当一部分诗人是这样的。所以希望朋友们也准备几个笔记本,在阅读的过程中,把别人好的东西记录下来,也可以把自己突然脑海里闪现出的精彩的句子记录下来,以作后用。
七、关于想象力
想象力对一个作家非常重要,一个写作者,如果没有想象力,那你就不要去写作了,一些场景不一定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它需要作者的想象力。当然想象力需要一定的天赋,但关键需要作者的后天培养,这样的培养就是要通过大量的阅读,通过长期的坚持写作来完成。想象力是作者的基本功,这对诗人非常关键,这就是平时
所说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个一个诗人遇到一个场景,看到的和常人一样,那你就不是个好诗人,你就不会写出好作品,到春天,常人看到的或者感受到的,就是树绿了,花开了,天气暖和了,那你写出来的肯定是孩子们写的作文。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就是靠想象力写成的。李白可能就没有去过天姥山,也可能本身就不存在天姥山的这样一座山,但李白靠他丰富的想象力,写出来这样千古流传的名篇。在这里举一个例子,有一年,我们到庄浪云崖寺去采风,在一条逼仄的山间小路上,遇到了一棵到在路上的枯树,挡住了我们的路,好多人当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但对我的触动很大,我马上想到一棵树死了,那么树上的鸟鸣死了,树上的风死了,树上的一轮圆月也死了,好看的年轮也死了......,这就是想象力,如果你和平常人一样,仅仅看到的是一棵树死了,那有什么可以写的呢?林染老师有一句诗,很能说明想象力的魅力。诗句是这样的“江水在乌云里找到它的鬃毛,蹄点在我们的睡眠深处”,江水怎么会在乌云里找到鬃毛的,但你稍微等等脑子,就会想到,天上的乌云像一匹马,倒影在江水里,自然会想到马的鬃毛,自然会想到蹄点。你看想象力多么强大。所以我们初学者,要善于培养自己的想象力,要多训练,多留意,比如你看到黄河,你不仅仅看到的是汹涌的河水,河面上的采砂船,你要靠自己的想象力,想象河底里是不是有先人留下的宝藏,想象河水里是不是有一块石头,上面是不是留有某美女写给你的情话.....诗歌写作就是要这样去想象,如果诗人没有丰富的想象力,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那是多么地可怕。
八、关于词语的应用问题
越是有名的作家,越喜欢用普通的词语。大家读贾平凹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秦腔》,这篇小说可以说婆婆妈妈地叙说了一些普通任务的平常事件,全篇用的词语都是最常见的词语,但读起来感觉到特别的美,特别的舒服,让人惊奇。在诗歌写作中,这一点也很重要,把一个极其普通的词语应用的最恰当的地方,让它出彩,这才是高手,我们初学者,喜欢用生僻的字,喜欢用大词,这是极其忌讳的,尽量要避免“辉煌”、“灿烂”、“伟大”这样的形容词。我写过这样一句诗“我走过的路上,白霜哗啦啦地白着”,“哗啦啦”这个词多么普通,多么平常,但被我用到这里,我个人觉得非常出彩,“哗哗哗”通常是用来说水的,或者雨的,很少用来形容“霜”的,而且这个词多用于声音,被我用来描写颜色的,从这一个简单的词语,侧面说明了霜的大,多么形象生动。这样的例子很多。我在举几个例子。如获得鲁奖的云南著名诗人雷平阳的诗句“干涸的溪水举起一条条大江”里的“举起”;“眼眶里堆满一生也用不完的惊恐”里的“堆满”、“用不完”;“时间的枯骨上,又唱出了新肉”里的“枯骨”、“新肉”;“大地沉沉,月光跪下”。比如诗人尤克利的诗句“池塘里面,薄薄的冰用最公道的方式将一碗水端平”里的“公道”。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作为一个诗人,应当有这样的能力,就是当一个词语用到一个句子里,再也找不到第二个词语能够代替它,这就说明这个词语你用到位了。这不是诗人刻意为之,而是诗人信手拈来的,是诗人不经意就应用到的,作为我们初学者,不可能有这样的功底,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锻炼和培养。
九、关于留白的问题
留白的另一个说法,我认为就是“跳跃”。留白或者跳跃,是文学创作中最基本的一个手法。我们初学者,不善于或者不会使用留白,在写作过程中,总害怕别人读不懂,总害怕把什么没有交代完,不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这样一首诗像白开水,喝完就喝完了,有什么意思?诗歌的上一节与下一节之间必须留有足够的空间,也就是要有跳跃性。我拿我的一首诗做个例子:
对弈
雨水洗净了一树的枇杷
接着洗净了一个人的影子
所谓时光,此刻就是
从枇杷树下走过的
一个个着长袍的古人
他们面目高冷
像还没有熟透的枇杷
像内心干净的风
拂过树叶,拂过记忆里的苍苔
唯有鸟儿,可以自由的
上下翻飞
它们是使者?
是告密者?
是穿越两个人内心的一道道时间之光?
在枇杷树下
你可以安心地和古人握手,吃茶,对弈
时光就会慢慢地
抵达你们的内心
与你们握手言和
诗歌的第一节写雨水,第二节就跳跃到写时光,这两个风牛马不相及的东西扯到了一起,很有穿透力。但跳跃必须有一个隐隐的“扣子”,把它们扣在一起,如果没有这个隐隐的“扣子”作相连,那你的跳跃或者留白就是失败的。就这首诗而言,这个“扣子”就是“枇杷树”。诗人在写作的过程中,要善于从面前的一个场景跳跃到脑海里的另一个场景中区,如果你就面前的这个场景一直写下去,你的这首诗肯定不会太好。在这方面,我认为应用的最好的是著名女诗人,鲁奖获得者娜夜做的最好,大家可以通过读她的诗歌,学习人家的跳跃的应用。当然小说也应该使用留白或者跳跃。一个故事情节一下子从头讲到尾,再接着讲下一个故事,这样对读者没有吸引力。高明的作家,在一个故事讲到最精彩处突然笔锋一转,讲下一个故事,这样一个故事与另一个故事相互交叉,相互勾连,让读者欲罢不能,这就是跳跃的魅力所在。这方面大家可以阅读以下毕飞宇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推拿》,这篇小说,毕飞宇把跳跃应用的可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当然我们初学者不会有这方面的功力,我们不要着急,在日常写作过程和中,加以注意,久而久之,我们也会驾轻就熟。
十、关于诗歌读不懂的问题
一首诗的写作,是诗人写作当时内心世界的表达和情感的流露。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往往是复杂的,不易破解的,所以一首诗写成后,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总会有不同的感受,即便是同一个人,在阅读时,前一遍和后一篇,获取的感受也是不同的,这就是诗歌的魅力所在。如果一首诗,像白开水一样,喝了就喝了,哪有什么意思。比如一杯水,一眼就能看到底,这是无法引起人的探知欲望的,而一座大海,谁也无法看到海底,就因为这样,才能引起人们不断的探知的欲望。诗应该是这样。我举一个例子,一位观众问毕加索,你画的是什么,我怎么看不懂,毕加索当时是这么回答的:他问观众:鸟叫好听不好听?这位观众回答:好听。毕加索反问:你听得懂吗?观众回答:听不懂。毕加索回答:这不就对了。毕加索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举了这么个问题,很有说服力。读一首诗的关键,不在于你读懂读不懂,而在于你读出它的美就对了。李商隐的《锦瑟》,后人给出了不同的解读方式,据说至今还没有人彻底解读清楚,但我们都觉得这首诗很美,这就达到了效果。当然一首诗读不懂,也有读者自身的原因,我想,一则是你经常不读书诗,突然拿到一首诗,当然你是读不懂的;一则是你读的遍数太少,你一遍读不懂,可以再读几遍,这样,你就会读个差不多。再举个例子,据说埃及的金字塔,里面的结构,一处到另一处的距离,恰好暗合着星宿之间的距离,这我们一般人肯定是不懂得,我们不懂,但我们决不能否认金字塔的美。诗歌也是一样的。好多人,包括我们写诗的一部分人,总认为别人在胡言乱语,写得不知道是什么,冒然去批评别人,这是不对的,你的读不懂并不能说明别人读不懂,你的读不懂,不能说明别人写得差。
当然,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不仅仅会遇到这十个问题,还有很多,譬如在写作过程中如何构思的问题、如何表达情感的问题、口语诗的问题,等等,由于时间关系,我在这里不在赘述。以上的问题,我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和大家进行了交流,肯定有些观点大家不一定接受,但希望大家多多批评,因为我也是一位初学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