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惠永臣品读何军雄、郝玉梅诗作

(2015-11-19 15:05:37)
分类: 惠永臣品诗

惠永臣品读何军雄、郝玉梅诗作

 

黄昏(外一首)

文/何军雄

心灵响彻的午后
一些爱在黄昏中熟睡
这里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黑洞
在等待一份昔日的余晖

还有谁会在这个时候沉静
比黄昏中的残阳还沉默
一些蚂蚁一字排开
携一块骨头在我面前消失

都是些琐碎的往事
在寂寥的时候拿出来暴晒
阳光的毒辣手段
在这里全然失去了效应

失去了理智的妩媚
和着夕阳渐渐沉落
仅剩的
是黄昏中那一缕如血的残阳


乡下的孩子

乡下的孩子
与站在风中的庄稼
一起长大

脏兮兮的双手
握着一块干馍馍
在太阳下暴晒

在乡村的田野里奔跑
像风一样自由

席地而睡
盖着黑夜
枕着月光入眠

乡下的孩子
肩上的挎包
和学习一样沉重

惠永臣品读。

何军雄是近年来白银诗坛创作最旺盛的诗人之一,他思路敏捷,情感丰富,诗作具有一种凌空的美感与沉淀的情愫。因为我经常光顾他的博客,发现他几乎每天都在不停地写,也发了不少,国内的、国外的,频见于报端。势头迅猛,是很有潜力的青年诗人。

就第一首而言,写的是黄昏。写黄昏的诗作确实不少,大都脱离不了情感的空茫与时间的流逝的伤怀的巢窠。当然何军雄这首也是拘囿于这样的表现手法。虽新意没有突破,但这首诗有它鲜明的特色。我认为新颖的意象择取和灵动的语言的使用。

“心灵响彻的午后/一些爱在黄昏中熟睡”,心灵响彻多么生动,午后与黄昏时间的跨度,粘合于熟睡,看似矛盾,实为诗人意念的流动。接着,诗人再拓开一笔,巨大的黑洞,等待昔日的余晖,与前两行似连非连,在有关与无关之间,架起了思考的桥梁。此刻,诗中的 “人物”出现,他沉默,他为什么沉默,他在沉默中思考什么,诗人未言,这就给读者留下了空阔的想象空间。“人物“未写尽,诗人又引出另外一个意象 “蚂蚁”,携着一块骨头,这块“骨头”的意象尤为明显,但它被蚂蚁携着消失了,诗人看到这个“骨头”是一种怎样的情绪?一种沉淀与于内心世界的思绪在开合。第三节,仿佛才能看出一些名堂,这是往事的一种回忆还是当下的再现,都值得思索。

诗人写诗的过程就是他情感流动的过程。这种流动或许简单,或许复杂,尽管外人看起来可能不合情理,但它就是诗人情感的流露,所以无合理与不合理之说,看似矛盾而又顺理成章。所以,我说,此刻诗人的情感是复杂的,纠结的,不可明示的。

最后一节,诗人复杂的情感得到一统。这首诗歌总体非常不错,意象复杂叠合,情感复杂交织,最后虽然有些过分低落,但全诗总体给人一种朦胧的,似透非透的感觉,留白处理的也很好,富有节奏感。很不错的一首。

第二首的写法与第一首截然不同,全诗意象很简单,也没有过多的留白,诗意明朗,也就不需要深深去挖掘,但这首诗的语言还是很不错的。我一直再说诗歌的语言。语言对于诗歌着实重要,如果一首诗,没有抓人的语言,这首诗就很难说成功。                  

“盖着黑夜/枕着月光入眠”、 “肩上的挎包/和学习一样沉重”,这样的语言,清新自然,富有弹性,感觉很有感觉。

我总觉得何军雄的诗歌大多数的写法同于第二首诗,读起来轻松,不需要过多的思索和挖掘。追求诗歌的复杂,不是故弄玄虚;追求诗歌的简单,不是淡如白开水。复杂要有挖掘的意境,简单要有思索的内涵。所以我多次所说的简单,大都体现在内容和形式一概的清淡如水。但好多简单的诗,看似内容简单,但其内涵并不简单,这样的“简单”值得称颂,例如李白的“床头明月光”那首、臧克家《有的人》那首,它看似简单实而不简单。何军雄的这首其实并不是为简单而简单的诗歌。

但我更喜欢第一首。不过这种写法何军雄可以多探索一下。



梦醒时分
    

郝玉梅

                   
昨夜的梦境还未隐退
来值班的清晨               
像一个看尽人间尘埃的长者
长髯一甩黑暗尽褪

欲雨的天空有些沉闷
黑色的燕子在眼前急速飞行
立在高层建筑的玻璃前
看各色的车爬虫一样前行
纸屑和塑料袋踩着华尔兹的舞步
在楼群间快意的旋转
有的干脆在高树枝上招摇

一场雨终究是要来的
轻纱怎耐 这狂风裹着沙土的人情
日子怎样 才能不怕雨水的浸泡

只有那棵树
曾聆听我们长谈的那棵树
依然站在那里
不言不语
被雨水洗过的叶子
绿得更加清新   

 

诗人的这首诗,诗意很简单,大致是诗人从沉睡中醒过来,去上班,天空是阴沉的,燕子是低飞的,车辆是前行的,垃圾是飞旋的…….这些都是诗人对所见而书,但这并不是简单地描述她的视觉再现,而是隐含这一种情绪,是一种低沉、无奈,也是一种无聊、空落的体现。梦醒了,现实摆在眼前,这现实或许比梦要糟糕的多,无趣的多,但必须面对这样的所见到的境况,人生无趣,但必须面对。第三节,诗人直抒胸臆,语言虽有些干枯,但诗人要表达的情感跃然纸上,人情依然重要,依然必须面对。这首诗前半部分看似非常低沉,但结尾却豁然开朗。“只有那棵树/曾聆听我们长谈的那棵树”。诗人突然引出一棵树的意象,这棵树聆听过我们的长谈。到这里,我思索了,诗人和谁在这棵树下长谈?都谈了什么?诗人没有告诉,但需要我们去玩味。”被雨水洗过的叶子/绿得更加清新.”诗人借这棵树明示了自己的情感归宿。我想,诗人和那个人谈的很好,很轻松,很快乐。要不绿叶怎么能在诗人的笔下是清新的呢?

所以,我还可以联想到,诗人的梦也许和这次长谈有关,管诗人同意不同意我的看法,但诗中是这样体现的。

诗人的诗作我从没读过,这诗是第一次读到,所以从这首诗中难以看出诗人的写作风格和特色,但就这首诗而言,语言是干净的,思想也是纯洁的,但读后总感觉不过瘾,我想可能是诗人在诗意的挖掘上还不够成熟和深入的原因,但作为一个初学者,能写出这样的水平也难能可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