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永臣品读吕锦涛和张斌诗歌
(2015-11-06 21:16:08)
标签:
情感 |
分类: 惠永臣品诗 |
秋分(外一首)
吕锦涛
清晨,阳光极其散漫
爬在衣领上像只慵懒的虫
树叶安静,霜粒饱含欣喜
大片的云朵,纷纷掉进露珠里
让天空变得如此空荡
秋天正在向我靠近
丰硕的美在变幻,也在消失
大地上的谷物、鸟群和新生的苔类
以及逐渐降低变冷的河流
陈年的麦垛后面,叹气的母亲
以及一些发霉的时光
一切都在呈现,又孤绝地离去
戈壁上,荒草频繁举起金黄的尸体
似乎有什么正在碾压过来
执意要将这一切推向深渊
细小缓慢的占有,和急剧庞大的抽离
同样惊心动魄。握在手中的每一刻
都比上一刻饱满,让爱有了铁石心肠
我似乎在深深地迷恋着
它们带给我的的痛苦和颤栗
就像迷恋一朵花,从不担忧
在暗夜里打开自己
风吹过来,树叶有了向下的姿势
秋分时节,我体内的繁茂和大地一样多
但终归还是有些遗憾,总觉我对你的爱
缺了一点点。只有余生那么长
这一小段时光
内心苍凉的人,连骨头都是冷的
“偌大的世界,没有一个人可以抱着哭泣”
今夜的月光,如此皎洁,长久地抚摸着草叶
佛手花开了十次,散发着善意而迷人的气息
黑暗纷纷藏匿。多么静谧——这一小段时光!
仿佛有人悄悄地贴过来,仿佛人世间的爱
除了这一小部分,还有更多……
惠永臣品读
吕锦涛是白银诗坛较有影响的诗人,他写得很少,但每一首都写得那么认真、扎实。他前期的诗歌我虽然读了几首,感觉他的诗歌有一种“真”。是写法真,情感真,表达真。但读后总感觉有一种力道不够的味道。近期,他的诗歌处于转变过程中,而且可以说转变的很成功。无论从诗歌的意境、语言,或是文本等方面都有新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突破。
第一首的第一节,连续选取了几个意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把秋天的景象高度凝练概括,富有诗意。如果说第一节还呈现在简单的描写状态的话,第二节突然拔高,一连串的意象铺叠而来,让人有点喘不过气来,特别是“戈壁上,荒草频繁举起金黄的尸体”这一句,可以说是我看到写秋天万物枯萎的最生动的一句之一,形象生动,富有穿透力。
如果说第一、第二节还停留在境况的描写上的话,那么第三节就将自己的思想、情绪、感触融入了诗歌,步步为营,一节比一节有高度和深度。像“细小缓慢的占有/和急剧庞大的抽离/同样惊心动魄/握在手中的每一刻/都比上一刻饱满/让爱有了铁石心肠”这样的诗句,读起来感觉有一种强烈的冲击力,有震撼心灵的爆发力,语言有冲击力,意象有冲击力。最后一节,诗人彻底抛开眼前的自然世界的书写,直接切入诗人的情感世界。只有余生那么长,这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但可否另作一行,值得商榷。但总体来说,这首诗的精华在第三节,第四节开头有点软化,但不影响全诗的质量。我认为这是吕锦涛最好的一首诗,可以和白银任何一位诗人的诗作媲美。
第二首诗也是很不错的一首。一提笔,诗人就直抒胸臆,直达思想的谷底。“内心苍凉的人/连骨头都是冷的/偌大的世界,没有一个人可以抱着哭泣”,值得玩味,把诗人内心世界的苍凉推到一个境地。第三、第四行回归现场的书写,这种有放有收、收放自如的写法在短短的四句诗里,体现的非常娴熟。“仿佛有人悄悄地贴过来/仿佛人世间的爱/除了这一小部分/还有更多……把诗人的内心世界通过不明朗的诗句表达出来,让人遐想:诗人到底要表达怎样的苍凉的心情?因什么而苍凉的心情?这种苍凉的心情来源于何处,终归于何处?留下来无限的想象空间,由不得人回头再读一遍。
总之,吕锦涛这两首诗是相当不错的两首,是非常成功的两首。但我要说的是,诗人这样的诗太少了,他的大多数的诗歌还没有脱离平铺直叙,文本清淡,寓意浅薄的写法,希望他的这次转型能够成功。
太阳 父亲 我(外一首)
张斌
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
父亲面向它
站在这片重新布置的林地里刷牙
我在父亲的身后
他的背影里
看着林梢上金色的晕漫漫扩散
一不小心
我不见了太阳
眼里只有父亲宽厚但有些佝偻的肩膀
太阳 父亲 我
在一条线上
重复每一个同样的清晨
念
村庄在寂寞的清晨
村庄在寂寞的傍晚
我内心装着寂寞
我内心装着村庄
村庄山后的土里
是母亲的村庄
张斌是白银诗坛崛起的新秀,诗歌中有一种粗犷中的细腻之感。一位著名诗人曾经说过:诗歌的语言永远是现代诗中最核心的部分,当然这只是个见,但细细想,确实有一定的道理,现代诗歌如果脱离了语言美这一关键,诗歌的存在价值就会大大缩减。张斌的一些诗歌的语言很有他自己的特色,值得肯定。但就这两首诗而言,他的语言特色稍有显露,但不具亮色。
第一首诗,诗人是写父亲的。这样的诗优秀的很多,但绝大多数都落入俗套。或者情感有余,深度不足;或者无病呻吟,熟悉面孔。看起来所有的父亲都是一个模样,一个性格,没有写出自己父亲独特的部分,没有写出自己与父亲之间抓人眼球的情感表述,所以,这样的诗歌我一般不爱读。张斌的这首,优点我认为在于他别致的语言。第一节,重新布置的林地里刷牙,为什么重新布置?为什么站在林地里刷牙?……一系列问题引我读下去,第二节引出“我”, “他的背影里/看着林梢上金色的晕漫漫扩散”,我站在父亲的背影里,我没看父亲,而是看到林稍上的光晕,这是视角的转移?还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移化?诗人为什么不看父亲而看太阳?接着第三节,诗人给予我们答案。“一不小心”,这个平平常常的词语,突然出现在这里,显示出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原来看到的林稍上的太阳突然不见了,看到的是父亲的肩膀,把太阳雨父亲两个意象相互交织,利用“移景”的手法,使空间与人物来回错动,极具张力。这就是的语言的魅力,特别是“一不小心”既感意外,又觉顺理成章。诗歌的语言不在于要多新奇,要多豪华,往往极为简单的语言会去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一不小心”就达到了这种效果。最后一句,也有这样的效果,余味无穷。
第二首,是写母亲的。诗人只抓住了一个平常的一天,通过时空变换,写出来诗人因为母亲的离世而内心的寂寞。诗人一开始就用了重复的句式,把村庄的寂寞,我的寂寞互相交织、糅合、重置,显示出诗人内心的那种寂寞、无奈的心情,最后两句,起到了解释的作用,为什么寂寞,原因在这里。这首诗的优点就是诗人这种交织“置景”能力得到充分的显示,使简单的诗歌不再简单,简单的内容不再简单。
综括起来,张斌这两首诗不是他最好的诗歌,但这两首诗的优点很突出,缺点当然也存在,就是诗意不够丰沛,尽管在写法上采取里技术处理,感觉新颖,但整体诗歌感觉还有些单薄,不及他的有些诗歌。我读到过张斌的一些稍长一点的诗歌,无论从布局、语言、意象等方面看,相当不错,但这两首短诗,由于短而显得有点力道不足、容量不足。短诗难写,就体现在这里,我们这些初学者,由于对诗歌的把控能力欠缺,往往是诗句短了,容量也就短了。
但张斌我认为是一个前途无量的诗人,毕竟他还年轻,起点不低,假以时日,他一定是白银诗坛上的佼佼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