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叶琛
(2015-09-09 20:06:48)
标签:
情感 |
分类: 惠永臣品诗 |
我读叶琛
惠永臣
我不认识叶琛,但我认识他的诗。
只是知道他在一家医院工作,很年轻。我起初关注他的诗歌,是缘于他的名字里有一个字和我原名相同。当然,这不是唯一诱因,更重要的是他对诗歌文本书写的熟练驾驭,对情感表达的到位,以及对意象布设流畅自然,方才引起了我对他和他诗歌的关注。
我一直想对他的诗歌说点什么,但由于工作繁忙,又自知才疏学浅,又担心写不到位的忧虑,迟迟没有动笔。恰好有迎来几天小假,于是把静下心来,将他的新近作品重新读了一遍,脑海里也就有了一些简单的想法,现在写出来,算是对自己长时间关注和喜欢的一个交代。尽管说的不到位,甚至可能还会与作者的文本真意相悖。但我想,当一首诗歌存在在那里时,读的人因为种种原因,读出的味道和含义不尽相同,这也无可厚非。权当是个人理解了。
细读叶琛的诗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诗意的新鲜和灵动。诗歌往往是用最少的文字表达诗人最复杂的情感,所以一首诗,要打动人,必须要新鲜,要抓人眼球。如果用老套的、干涩的、没有韵味和灵性的语言和意境写出来的诗,我想大多数人是不会喜欢的。我认为诗歌的灵性是检阅一个诗人有没有诗歌写作前景的关键标尺之一。叶琛虽然年轻,诗名却很响,我想他诗歌里所透出的新鲜和灵动感是为他赢得赞誉的重要原因之一。叶琛已具备一个成熟诗人的条件了。
低湿的小河边
黄昏臣服
野鹭泛水起飞,摆动的翅膀与风交会
据拥这片山水之时
暮色已经开始拘捕现有的光线
而我冒失的访问
心无旁骛独处于欢爱的漩涡中
《在河边》这首诗就很能说明叶琛诗歌的这一特点。诗一开头,就用“黄昏臣服”这样鲜活生动的短句,勾起了读者读下去的欲望,给予读者阅读的期待,与下面的“暮色已经开始拘捕现有的光线”相为互动,读起来使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好奇感觉。“而我冒失的访问/心无旁骛独处于欢爱的漩涡中”,这样的诗句出现在一个年轻诗人的笔下,无不令人让人叹服。诗人如果没有细心的观察和深沉的思考,断写不出这样的诗句。
我就这样一直静静地远看,像是在看
时间消瘦的仪容
……
我不止一次
听到这片暗光遮蔽的缄默一滴一滴渗进
草木的细语
同一首诗里,连续出现这样新颖的,美妙的意象,不得不为叶琛语言的天赋折服。“时间消瘦的面容”、“暗光遮蔽的缄默”,耐读,更让人回味。暗光遮蔽怎样会一滴一滴地渗进草木的细语?诗人所能营造出如此美妙的画面和意境,非一日之功。像这样富有新鲜和灵动的诗句在叶琛的诗中屡见不鲜。例如:
扫门前石板蒙尘/向江中游鱼敬献我的鲜为人知的恭敬《梦的境地》;雨下过后/从自己体内取出一个春天应该是容易的《下雨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荒村野林间/我微弱的热爱被浮光剃空的树叶所辨识《这样的时刻》;我总是喜欢这样/用流水解释远方/河草尖清霜薄上/亲爱的/远方多么轻快/多么的冷《我用流水解释远方》……叶琛的这些美妙的、韵味十足的诗句充盈在他的好多诗中,读起来让人有温暖、清爽、干净的感觉。
说到底,这一特点就集中反映在叶琛的诗歌语言上,他语言的美让人不禁欣慰。特别一些细节的精雕细琢,让人眼前一亮,大出意料。
暮色渐生之时山山皆是雪
世事败于眷恋
一次枯萎,缓慢地张开又闭合
雪不过道出事实,那转瞬即逝的
并非生恨之物
白,已结成果实
大雪所及之处
我用喜欢的生活拱卫。心地朴素
并在忍耐中积累
雪落下来。一个人
讳莫如深的幽暗,纷纷扬扬
这首《一场雪的怀念》的语言就很能说明问题。一提笔就不落俗套,暮色渐生时,山山都是雪,这远比“傍晚,漫天大雪,覆盖了广袤的原野”这样的写法鲜活多了,虽然都表达同一个意思,但是远没有叶琛写得那样精炼,那样有韵味。特别是第二节,通过灵动的语言,一下子拓展了诗的境界,“世事败于眷恋”多么富有创意性、创造性的句子。“一次枯萎,缓慢地张开又闭合”,这样的诗句,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和精妙的深思,绝不会写出这样的诗句来。最后一节,全诗升华到另一高度,之所以这首诗能够达到这么好的效果,离不开诗人的语言。这是他对文字的一种灵活把控和激情地调度,所以语言之于叶琛是有福的,叶琛之于语言是有灵的。
叶琛的诗,我认为还有一种强烈的画面感和视觉冲击。古人曾讲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的诗之所以能深受后人的青睐,这是主要原因之一。叶琛的诗,我感觉也有这样的境况。
短篙撑开小船
江上积水瞬间摊得很宽。荒城颓壁之郊
两岸便是幔帷
在这里,你曾爱过的,流水般向你归依
纵使没有雨
草木从容深蕴其中
潮湿,一如我向往的初始命意——
木屋石灶,灶上烧清水
每日擦洗祭器
扫门前石板蒙尘,向江中游鱼敬献我的
鲜为人知的恭敬
江岸晚至。我从轻浅的睡梦里退了出来
我知道那些事与愿违的
都将另有安排
这首《梦的净地》就有一种清晰强烈的画面感。宽阔的江面上,短篙撑船,游荡于水上,岸上的荒城,草木从容,呈现出一种孤寂的荒败,木屋石灶,祭器洁净,一幅悠闲淡远而又荒疏的画面感呈现在读者面前,诗中虽然没有出现人物,但人物无处不在,这首诗虽是梦中的净地,也何尝不是诗人渴望的现实生活。我相信,我如果是一位画家,一定会根据诗中设置的场景,画出一幅幽静闲适的山水画。这样的诗在叶琛的诗作中并不鲜见,诸如《在河边》、《溪亭日暮》等等诗中都有呈现。
叶琛的诗歌在关照自然的状态下有一种情感真挚的流淌。《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其生命力,诗人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把自己置身于其中,“就能够把一件微不足道的物品,一个不经意间的细节,结合个人的经验体验,并服从于自己内心的召唤,在通过诗人的胸襟、眼光、修为、语言个性的综合合力影响下,焕发出远比纯私人化丰富得多的光彩。”叶琛诗歌的这种活跃的富有生命力的抒情,就是通过诗人的游历,以关照自然的形态平静地抒发,使他的诗歌有了让读者爱读的活性因子。人是自然的一分子,人的所有活动离不开自然,所以诗歌如果能够融合于自然,关照于自然,那就是一种真性情的表达。试想,如果一首诗离开了个人的情感,离开了自然,以说教的方式去书写,我想这样的诗,就会脱离大众,脱离读者。诗人在描写大自然的同时,也在诚挚地表达对大自然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多向度的,可以对物,也可以对人、甚至可以对虚无、对思想。“回归自然,在自然这一背景下对自我进行多次审视与重新定位,才能实现精神上的超越,获得生存的勇气”。人是有感情的动物,诗里应该有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如果能从情感的“小我”出发,最后达到“大我”的呈现,这样的诗应该是有生命力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我非常喜欢那些善于抒发情感的诗歌。叶琛的诗歌正是这样,往往能够通过细节的捕捉,流露出诗人丰沛的情感——爱也罢、恨也罢,总之,它有能勾起人思恋的东西。
田埂上豆荚熟了。在约定的时间里
你写来信件
你说柳树边的夕阳
真有同情心
你说,对最亲切的人要保持尊重和耐心
你说
干草垛在屋子不远处
被风吹乱了
借助于这张信纸
我想起了美好的无穷无尽。在这朴素里
我感到的幸福
就要流出来了。一种荒凉
被带到身边
这首《乡野来信》从豆荚延及到信件,从柳树边的夕阳延及到对亲切的人的尊敬和耐心;从干草垛延及到幸福……所有这一切,无不从自身所在的自然延展到自身情感的宣泄,生动而顺畅,毫无生硬和突兀之感,可见诗人驾驭题材的能力。这样的诗在叶琛的诗歌中占有很重的分量。例如《雨后》、《秋夜曲》等。
叶琛诗歌的优点还在于意象的生动。俄罗斯著名诗人曼德尔斯塔姆认为:“诗的空气就是意外”,这种“空气般的意外”离不开意象。诗歌的意象是提升诗歌的难度和深度的重要手段,意象是一种要求含蓄、立体表达,通过“间接的,替代的,转换的,多重的”语言、语境地设置,使诗歌能够产生意度的多样性,促使读者能够形成更为丰富的想象。诗要耐读,必须要注重意象的设置。一首诗,如果没有意象或者意象单一,读起来就感觉平淡如水。诗人没有简单地记录过程的责任,那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简单记录所见所闻的现场,不是诗。现在,口语诗在一些诗人那里风生水起,甚至一些诗人唯口语诗是瞻,这是不对的。我不是反对口语诗,有相当一部分口语诗还是写得很好的,也是能够通过意象的择取,是文本富有韵味,但好多口语诗只注重现场的直接描写和记录,不注重意象的设置,读起来总感觉寡淡无味。所以,我非常看重诗歌的意象。叶琛在这方面一直做得很不错。
《你是自己的枝枝蔓蔓》
在一个下午,与你谈论一口缺水的井
干燥得有些凄凉
这容易让人想到一个忍住悲伤的女人
雨后的空气将她的稀薄
一点一点撕开。原野潮湿
那些钻心的痛,枝蔓一样
一点一点,长出来,长出来
万物继续年轻生长。可是
没有人知道你有力的孤独将黄昏牵引
也没有人知道
你荒凉的决心
在这首诗里,诗人设置了很多合情合理的意象:缺水的井、悲伤的女人、潮湿的原野、黄昏……等等,这些意象的设置,让读者可以产生无尽的遐想,诗已完而韵味绵长,能引起读者广阔的思考和联想。试想,这首诗如果只简单地记录一下现场,我想这首诗读完也就读完了,决不会有什么欲罢不能的感觉。在《你的衰老开始有了着落》这首诗里,也显得比较突出。诗人通过细雨中的玉米丛、丘陵、老屋、伤口、微苦的光亮等等意象的引入,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爱以及母亲的衰老让诗人的无奈和伤感,与好多写母亲的诗截然不同,贴切而生动,自然而又灵动,耐人寻味。
总之,叶琛的诗是相当不错的。在当下,在诗歌圈不太怎么干净的情况下,一个无名诗人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靠过硬的文本。叶琛在坚持自己风格的前提下,不断创新,开拓视野,善于思考,注重挖掘自身的潜质,相信有一天,他的诗歌之路定会走的更远、更宽。当然叶琛的诗歌也有不足之处,诸如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而疏忽了“大众”意识;诸如有些诗过缺乏时代矛盾的关照,缺乏当下性与在场感,但这显然不能掩盖他诗性的才情,我想,只要诗人在生活中反复实践,坚持写下去,一定会写出更多更好的诗歌。
作者介绍:
惠永臣,男,1970年出生,甘肃作协会员。出版诗集《时光里的阴影》、先后有600多篇(首)诗歌散文作品发表于《诗刊》、《中国作家》、《青年作家》、《星星》、《岁月》、《黄河文学》《诗潮》、《诗选刊》、《都市》、《鹿鸣》、《延安文学》、《安徽文学》、《天津文学》、《西部》、《诗林》、《中国诗歌》、《青春》、《文学港》、《山东文学》、《西南军事文学》、《阳光》、《西北军事文学》、《青海湖》、《朔方》、《牡丹》、《椰城》、《湖南文学》、《骏马》、《佛山文艺》、《甘肃日报》等多家报刊杂志。曾获甘肃省第五届黄河文学奖、白银第一届凤凰文艺奖文学创作三等奖、先后有三次荣获《甘肃工人报》举办的全省职工诗词大赛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