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10期手记:我为什么喜欢“真诚”,兼谈孙灵芝

(2013-09-23 07:24:36)
标签:

转载

10期的诗歌栏目发了汤养宗的《鱼目混珠》、叶丽隽的《轻薄之晨》、陈人杰的《与西藏书》以及“新浪潮”栏目里孙灵芝的《蝴蝶令》。

 

这几年,能每年在《人民文学》发一组诗的诗人,并不多,汤养宗是其中之一。汤养宗是具有个人标签的诗人,不但语言有个性,就是说话做人,也别具一格。在一群闹哄哄的人群中,只要汤养宗一说话,你即使闭着眼睛,也立马就能辨别他的方位所在。同理,在一大摞稿子中,即使他的作品没有署名,我也能一眼就认出这几首诗,就是汤养宗写的。这几年,他好像从来没有把作品写差过,写坏过,他每一阶段的写作,都在水平线以上,几乎是为数不多的年年在进步的老诗人,我很佩服老汤。

 

上半年他把一大摞稿子给我,说让我挑。他每年都这样,把他认为最好的诗歌让我先挑,这份信任,是建立在诗人和编辑之间的长时间默契和相互欣赏的基础上的。我当然不客气,挑最好的,最有趣的,最具有汤氏风格的.在读他的诗歌的时候,我都能想象出老汤在写作时,那一口宁德普通话的口型,那些汉字在他那充满烟酒味的口腔里如何噼里啪啦往外蹦,不管愿意不愿意,老汤是它们的主人和主宰:

 

……汤显祖在这里做过县令

我的名字与他是一对对联:一个显,一个养

一个祖,一个宗,但有共同的一碗汤

在那个以他名字冠用的地方,进去就等于出来,出来

其实还在里头,谁又能肯定,插嘴

说我们的身体不是相互间经历过一场

神秘的交换

 

                    ——《丽水三日》

 

这是他去丽水参观时写的一首诗的最后几行,汤显祖曾在这里做过县令,管理过金矿,汤显祖和汤养宗,他能立马联系在一起,既机智,又入题,这就是诗人的想象力。

 

老汤的这组诗是最近几年里发的作品当中,我个人最满意的一组。每年都上一个台阶的老汤,让我们有理由期待明年、后年。

 

叶丽隽和陈人杰都是浙江诗人,风格迥异,这还不是男女之间的区别,因为陈人杰的这组作品,主要写的他在西藏挂职的见闻和感悟。陈人杰在西藏已经两年多了,他在西藏最艰苦的那曲地区挂职,当县委副书记,据他说,从拉萨开车去他们县里,要11个小时,出了那曲就全是土路,还要颠簸六七个小时。我知道西藏的苦和累:

 

千百次翘盼终于迎来了一次眩晕:

一匹马的江山,荒凉的巨石

无言的苍穹,我眼中的世界屋脊

多少人止步于此,而我刚刚开始

多少灵魂匍匐在他脚下

多少废墟在它心尖呼啸

我能用一支笔切开它的横断山脉吗

 

            ——《进藏》

 

做一名援藏干部,既辛苦,又自豪。陈人杰说,这一批援藏结束后,下一批他还想留下来,因为他已经深深地爱上了这块土地,和这里的藏族同胞。读他的这一组诗作,我的心隐隐地有着悸动,虽然编他这组稿子的时候,我还没见过他,但我读出了诗人的大爱,和大的胸怀。

 

最后想说说孙灵芝的这组《蝴蝶令》。

我编稿子有个习惯,当时看过的稿件,如果觉得可用,就会放在一边,多则一两个月,少则一两个礼拜,拿出来再看一遍,如果这一遍看过后还是觉得好,确实能发,就放在一个专门的文件夹里,等送审时再从头编校一遍,这相当于自己就过了三遍。收到孙灵芝的稿件应该在去年底或者今年初,当时看稿件时,第一遍过后觉得非常好,可以发,就放在一边了。过段时间想起来有这么一个稿子,想找来再看一遍时,就从此再也找不着了,我当时既忘了作者的名字,更不知道作者的地址和电话,心中一连懊恼了好长一段时间,中间还一度不死心,把桌子翻了两次底朝天。前个月有个出版社要出我的一本诗集,让我抓紧整理,我就忙里偷闲,把前些年的一些打印稿翻出来,从中间莫名其妙就掉出了孙灵芝的这组稿子,当时那种失而复得的心情,就像重新找回了自己的得意之作。生怕再失去她,马上给作者打电话,要电子稿。八月份找回的稿子,十期就发了,内心里,算是给作者的一个弥补,按理说,这组稿子应该在今年的4或者5期,就该发的。

作者今年还在学校读博士,这组诗打动我的,就是“真诚”两字。这组诗,不比这两年发的任何一组“新浪潮”里的作品差。《我一生写过两次诗》、《会唱歌的沙》、《疾病的隐喻》等读来都让人动容。主编施战军在稿签上写了两个字:真好。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