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到茅台镇,怎识酱香酒

(2023-08-17 09:39:54)
标签:

旅游

文化

美食

分类: 文化

2014年受酒企朋友邀请,去了茅台镇,了解了些酱酒酿造知识。这些年已不怎么饮酒的笔者,倒越来越把传统的酿酒工艺当作中国文化的一部分。白酒、黄酒、醋、酱油……传统工艺背后都蕴藏着国人千百年来的智慧……

朋友介绍的酱酒酿造工艺是传统工艺的简略版,其实他们也在应时而变,有工艺复古,也有简化,当然也有许多外人无法知道的操作细节。认识各行业的英才骨干总能让我汲取知识,有不少额外的收获。

酱门酒酿酒的第一步是制曲。每年端午后,仁怀酒师们就开始制造曲药。曲药以小麦为原料,先将小麦粉碎,加入水和母曲搅拌,放在木盒子里,工人站在盒子里用脚不停地踩。(据说传统踩曲一定要少女。在茅台股份笔者倒也看到了少女踩曲,不过表演成分居多。多数酒厂踩曲男女都有,男同胞可能更多些,目前在高温高湿、云雾蒸腾中酿酒是挺不容易的体力活,需要真汉子。)。制曲时间在夏天,制曲车间里的温度经常高达40摄氏度。高温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这些微生物混入曲块中分泌出大量的酶,可以加速淀粉、蛋白质等转化为糖分。每到夏天,制曲车间的门上爬满了一层名为曲蚊的小虫,人一张口甚至能吸进几只。制曲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微生物环境。
小麦经过踩曲做成曲块,用谷草包起来,进行装仓。大约10天后再进行翻仓,就是把曲块进行上下翻转,让每一面都能充分接触微生物。前后一般要进行两次翻仓。再过3040天,曲块就做好可以出仓了,但是要使用的话还需要存储40天以上。在使用之前,要将曲块切碎,越碎越好。经过这样一番工序,生产一块合格的酒曲至少要35个月。
制好酒曲,时间已从初夏转入仲秋重阳节,在此时开始第二个关键步骤—“重阳下沙的意思就是指红粱(即高粱)。因为本地产高粱细小而色红,所以称为下沙就是指投放制酒的主料高粱。在制酒中,因所下的完整程度不同,而产出不同品质的酒。投入的是完整的高粱,产的酒则为全籽酒,遵义当地发音叫"坤沙酒。而用磨碎的高粱产出的酒名为碎沙酒。用最后9次蒸煮后丢弃的酒糟再加入一些新高粱和新曲药后产出的酒为翻沙酒。就相当于泡完的茶渣,有人又拿去加了几片茶叶继续泡一样。这类酒比较差,有异味、苦、焦、臭味略重。还有就是窜砂酒,这个就是用酒精、水、香精调制辅以不要的酒糟煮点儿酱香味儿出来。

酱门酒一般要用本地产的高粱。这种高粱被称为糯高粱,粒小、皮薄、淀粉含量高,禁得起多次蒸煮。外地高粱一般取到第五次酒后就被榨干了,只有本地高粱能完成七次取酒。酱门酒的关键是选择比较完整的高粱,只有如此才经得起多次蒸煮。听朋友介绍,早期酿酒也需要一定的粉碎率,大约为20%30%,现在基本不超过10%。下沙的第一步是润沙,即用100摄氏度左右的开水清洗几遍,一方面可以洗去渣滓,另一方面可以让高粱吸水。然后,将高粱上甑蒸煮,大约两个小时。然后散在地上摊凉,由酒工用铲子不停地翻开,温度降至35摄氏度左右开始加曲。上满一甑需要高粱1500斤,第一次加入约220斤左右的酒曲。高粱与酒曲的总体比例为11,但是酒曲要分9次加入,每次加的数量都不一样,平均为高粱的10%上下。第一次加曲搅拌后要进行收堆发酵,即将酒糟堆成一个两米多高的圆锥。发酵时间需要酿酒师依据温度灵活掌握,堆子的内部先开始发热,然后传递到外面。这期间酒糟充分吸纳外围空气中的微生物。酱香型酒讲究高温发酵,一般外层温度达到五六十摄氏度才结束这一环节,酿酒师把手插进堆子,依据烫手的程度进行判断。第一次发酵完成后,把酒曲铲入窖坑进行封存进入窖期。窖坑有34米深,能装1520甑的酒糟。酱门酒的窖坑是用石块砌成墙壁而不是用泥土,否则酱味就不浓了。窖坑要用本地黄泥封住,不能透气,在窖期中要经常检查,时常撒点水,防止干裂进气。大概一个月后,窖坑打开,开始二次投料,即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的高粱,继续上甑蒸煮。摊凉后加入曲药,收堆发酵,然后重新下窖。前两次蒸煮原料都不取酒,只为增加发酵时间,裹挟更多微生物。再度过一个月左右的窖期,开始第三次蒸煮。

时间到了12月~1月,这才开始进行第一次取酒。之后再对酒糟进行摊凉、加曲、收堆、下窖等流程。如此周而复始,每月一次,直至第七次酒取完后,时间已经到了第二年的8月,酒厂才开始丢糟。第三至五次出的酒最好,称为大回酒,第六次得到的酒为小回酒,第七次的酒为追糟酒。其中三、四、五次出的酒最好喝,一、二次酸涩辛辣,最后一次发焦发苦。但是每一次的都有用处,出厂的就必须经过不同批次酒之间的勾兑。新酒产生后要装入陶土酒坛中封存,形成基酒。第一年进行盘勾,就是按照酱味、醇甜、窖底三种味道进行合并同类项,然后再存放3年。3年后,按照酒体要求进行勾兑,即用几种基酒甚至几十种基酒,按照不同的比例勾兑出一种酒,形成一定的口味、口感和香气效果。勾兑一直是酿酒过程中比较神秘的工序,勾酒师凭借自己的味觉进行搭配,如同五行相克一般,把不同轮次的酒调在一起,寻找味道之间的平衡与层次感。从原理上说,勾兑就是调节酒中的酸酯平衡,但是没有仪器可以代替人的舌头去寻找答案,最终的口感,全靠评审会的几张嘴。
勾兑完成后,最后一项工作是调味,调味的时候要加调味酒。调味酒的生产是酒厂用特殊工艺生产出来的,这是各家酒厂的核心机密。调味酒味道特殊,每次只添加少量。
勾兑、调味完成后,还要继续存放半年到一年,等待醇化和老熟后才进行灌装。

品牌背后是文化,大品牌往往更能讲好故事,但最终都会回到产品本质上来,食品行业更加如此。

九十年代上海高校国际金融专业,校报主编,复旦硕研,曾任世界500强农牧业外企内刊主编、企划法务总监、副总经理,港资食品企业总经理,上海投资控股集团总裁办主任、人力总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