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抱着敬畏之心的人们

标签:
远方的家唐天骄南通杂谈 |
分类: My_Journey |
跟戴老师拍摄的那天南通很冷,工地上大家人人都在感叹,这是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建筑行业的辛苦不用我过多叙述,我本以为我要采访的建筑专家一定是一副文面书生的样子,没想到眼前的戴老师一样是黝黑的皮肤,甚至还有常年风吹日晒,皮肤粗糙的痕迹。

戴老师最先带我看的是正在等待吊装的楼梯。看到这,有的朋友会问我了,什么叫等待吊装的楼梯?就是像大家在乐高积木里看到的一样,楼梯单体已经制作好了,整个像一块楼梯组件,躺在地上。经过铆钉拧紧,连接塔吊的挂钩,就可以把楼梯组件吊装到楼体的制定位置进行安装,这就是模块化建造大楼的方式。当我见证了整个过程,忽然觉得真正的高层建筑也像搭积木一样,看起来简单又有趣。我问戴老师,现代模块化建楼已经能够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戴老师告诉我说,“小唐,你看的墙面,里面都预制了水管、电路管、电盒等等,一面面的墙面全部是一体化安装再浇筑接缝。还有刚刚看到的楼梯,除了建筑结构中负责稳固的结构,比如承重墙等等,现在模块化搭建已经为我们省去了很多的成本,提高了不少效率。”
戴老师曾经也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地农民工。后来认真的工作让他有机会去日本学习,成为了公司的技术骨干。现在更是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专门为工地上因为各种原因所产生的难题想办法。无论是运用自己的经验,还是干脆就发明新的组件,总之工地上的难题粉碎家就是他了。戴老师参与完成多项省、部级课题,获2项发明专利、6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QC成果、4项省级工法。我问他为什么对难题总是这么有“灵感”?他说,没有你说的这么高级,就是遇到问题总要解决啊,一天想不出来办法,我就想两天。光是坐着想没用,我就画图、做实验,反正总要解决问题啊。也许工地上的工作是平凡的,但戴老师对于工作的认真钻研,还有破解难题的决心,真是非常可贵的。
再来说说盆景村陈老师一家人吧。陈老师和他的太太两人一生都与盆景为伴,温和的笑脸,徐徐道来的从容,从一开始就让我感受到培育盆景给他们带来的特殊的气质。与我曾经拍摄过的四川盆景不同,川人的火辣劲儿让他们的盆景也多了一份粗犷。丽江的盆景也美,更多的是一份对自然的追求,像极了丽江人与天地作伴,随性闲适的生活。如皋人的盆景更加讲究美感,这份美感甚至多多少少透着一份严谨,这种匠人精神也融汇在如皋盆景云头、雨脚、美人腰的美里了。陈老师和夫人都说,塑造一盆好的盆景需要十几年或者几十年。而在这个过程里,也教会了他们,要变得更好,就不要心急。
而李大姐一家秉持着一贯的认真劲儿,还多了一份热情和细心。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盆景生意并不好做。但是他们从传统的批发行业,在疫情期间也学着用短视频分享自己精心栽种的盆景,没想到电商还帮助他们度过了生意的低谷期。他们的儿子更是在自家盆景物流运输的过程中,摸索出了盆景包装的方法,开创了一项新的生意门路!这种能在熟悉的事物里再发现新商机新门路,一定是对这个行业真爱无疑了!
卖蟹黄包子的孟叔叔更不用说了,几十年来始终坚持自己亲自包包子,为的就是守住店门口祖宗留下的这块招牌。全中国只有如皋才有的发面蟹黄包,初见它也许大家都会嫌贵。另外看着厚厚的发面皮说不定还会内心嘀咕,从没见过这样的蟹黄包子,能好吃吗...可是当你咬下第一口的时候,一定就会默默点头。浓郁的蟹黄香气充盈口腔,孟叔叔描述的熔岩一般的蟹黄瞬间就包围了每一丝味蕾。这是一个手掌那么大,内含一只半螃蟹的,很有诚意的蟹黄包子!
美食给人带来的慰藉是无法替代的,尤其又是这样料足味美还身负百年历史的特色美食。这是孟叔叔的坚持。他说,包子不大,但是不能对不起祖宗的手艺。也不希望人们吃到包子的时候失望。要让本地人吃了就想家,外地人吃了就记住这个地方!
瞧瞧,做一件事不难,坚持做一件事很难,坚持做好一件事更难!但我们这次遇到的南通人都是秉持着敬畏之心,把一件事坚持做好的人。即使仅仅是包好一只包子,打包好一盆微小盆景,能够做到极致,也是对自己事业的尊敬!敬佩这样的南通人,也喜欢这样的南通精神!
前一篇:南通·江海之子,东方之洲
后一篇:潮州·山海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