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人生

标签:
北京大运河唐天骄远方的家南锣鼓巷 |
分类: My_Journey |
今天挺开心的,早上醒来,看着零星小雪变成片片雪花,北方姑娘也出去好好新鲜了一会,还偶遇了一群小伙子拿着冲锋枪咔咔的在院子里跑,让我感受到很多活力。一看到他们,我的记者天性上了身,如果不是抖音1分钟的时间不够我说预告了,我立刻借来打一打试试~~~
北京怎么能少了胡同,我们这次也去了胡同,去的还是我自认为非常熟悉的南锣鼓巷。还记得我刚来北京的时候特别喜欢去南锣鼓巷,那里简直就是我在北京的会友基地。不管是白天逛一逛,还是中午吃餐饭,或者下午喝点什么,都喜欢把地点定在南锣鼓巷。我很喜欢北京胡同的感觉,南锣鼓巷比起五道营消费要低一点,感觉比较适合那个时候自己的消费能力。当时一说要拍南锣鼓巷,我简直太开心了,心里想着拍空镜的时候我还能在去逛逛南锣鼓巷,吃点网红小食。结果真拍起来我倒是没少逛,却是完全没时间去闲逛,好好重新认识了一下这条我自以为很熟悉的胡同。
南锣鼓巷是元代时期留下来的胡同,很多人认为南锣鼓巷就是一条直直的长街,其实它是一个街区,由我们看到的主街连接着东西各8条胡同,构成了蝎子一样的形状。主街上大多已经成为了门面房,商业气氛很浓。但是东西两侧的16条胡同里大多还都是住户,居住条件很差。电视剧《贫嘴张大民》里,张大民自己盖的加盖房还要把院子里的大树包在屋里,对于胡同里的人来说,也许真的不夸张。
进入新中国时期,胡同人家迎来了改变的机会。吴良镛先生在1978年开始着手改造菊儿胡同,将四合院升级成了四合楼,用平房变楼房的方式,大大改善了胡同人家人均居住面积拥挤的状况。同时还保留了四合院的基本格局,让胡同的魅力继续传承。这一次我们也见证了雨儿胡同的改变,2015年开始,雨儿、帽儿、福祥和蓑衣胡同相继开始了腾退和改造。吴良镛先生的儿子吴晨先生担当总规划师,以申请式腾退的方式,让老街坊们自己选择是否留下,并且用一户一方案的方法,让住户和设计师直接沟通,共同打造自己的家。
改造后的雨儿胡同从街面上看更加整洁。没有了以前的破门烂瓦,也看不到门前的杂物堆放。院落里更是风格各异,让人耳目一新。有共生院的模式,有私家小院的格调,也有多户杂居互不干扰的模式。人们脸上的笑容多了,对于生活的态度变了,邻里之间的感情也更好了。呈现给游人们的胡同也更漂亮了。
改造是件困难的事情,搬迁、协商、设计方案,件件都需要耐心。蜕变的过程里有很多阵痛,有很多磨砺。经历改造过程的吴晨先生和承建方们却都微笑着说,能够见证首都核心区的变化和升级是他们最幸福的事情。古城保护和发展是全世界面临的难题,一代一代的人们勇敢的尝试,勇敢的做出努力,这是一份对家乡的爱,也是一份对历史文化的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