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海宁·不是终点的终点

(2015-06-15 07:30:53)
标签:

cctv-4

远方的家

江河万里行

唐天骄

旅游

分类: My_Journey

海宁·不是终点的终点

选择在这里结束《江河万里行》的全部拍摄真的是最绝妙的决定了。因此,这次的标题应该算是我思考时间最短的,至于为什么,让我们留到文章的最后去解答。

海宁,又是一个商业之都,海宁皮革城的名声在国内可以说是响当当。听说,只要是外地人去海宁,谁不去逛逛(这次我就没去...),谁又能在逛逛之余,抵挡的了要买一件的冲动。早在《沿海行》系列节目的时候,海宁地区就录制了多期节目,当时雪梅姐也在电视里带大家逛街了,这一次,没有回访,却带给了我对于海宁的全新认识。

海宁·不是终点的终点到达机场

海宁距离杭州机场并不遥远,也就是40分钟的车程就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古镇,我们的驻地就在这里,听名字也知道,这个小小的古镇与盐结缘,一条不长的古街上大都是明清时期建制的房子,在古时候本就是商铺,今天也依然没有改变。因为整个古镇距离钱塘江非常近,因此当年因盐运十分兴盛,而如今,这个便利条件却成为了它发展旅游最至关重要的价值点。每年,从全球各地涌来的游客都会相聚在这个小镇上,为的就是看一眼举世无双的钱塘江潮。我们到来的时节并不是看潮的最佳时节,没能感受摩肩接踵的热闹,倒是有了江南古镇的幽静。

​你印象里的海宁人是什么样的?拥有勤劳的手脚和灵光的商业头脑?眼珠子好像都该比我们一般人转的快~关于我眼中的海宁人,想给你讲三个故事。


追潮人

海宁·不是终点的终点老式长城相机里的杨老师

如果你在钱江便看到一个背着相机包爬来爬去的人,很可能正是杨老师。他瘦干干的,皮肤黝黑,灵活的步伐让你看不出他已是60几岁的人了。​从退伍转业那年开始,他几乎把所有的钱都买了相机,开始的缘由除了喜欢更多的是为了工作。杨老师从事的工作就是修复钱塘江上的堤坝,但因为潮水的威力太大,今天刚刚修好,一夜之间就毁于一旦,因此记录是最必要的工作,不然大家的辛劳都在潮汐之间化为泡沫。而就在为工作记录的过程里,天生就拥有一双摄影师眼睛的他发现了潮水汹猛背后的美丽,这项为了方便工作的“不得不”行为反而慢慢成为了他一生追求的爱好。

​他20几岁开始拍潮,身强力健的小伙子与潮水赛跑,跟潮水比高,在潮水面前这一秒还在镇定自若的按下快门,下一秒就虎口脱险般的逃命天涯,我这比喻一点都不过分,出生在大海边的我应该不算是没见过大风大浪。我们青岛的大海也有几十米巨浪拍案的时候,而在钱江潮涌来的瞬间,我便明白了,关于这世间奇景的独一无二还真是单单用几句话和几个镜头交代不清楚的。所以,在海宁有那么多人着了魔一样的喜欢拍潮,当然,这之中也有许多人因此而丢掉了性命,所以,敢拍潮水的都是胆子大的。看看杨老师这一桌子的相机,几乎全都是坏的,这几十年的拍摄过程里,多少心酸苦累全都在这了。

海宁·不是终点的终点填写图片摘要(选填)

​进杨老师的工作室,四周看看没什么装订精致的好照片,我提出疑问,他平和的答道,好照片是拍了不少,可是都自己收起来不敢挂出来。一是他这个人不喜欢显摆,大家自都知道盐官有个拍潮水的老师傅,更何况这间小小的工作室也并不是常年人来人往的参观。二是,好的照片摆了出来,有喜欢的人肯定要拿去,有人要送,有人要买,无论是哪一种,拼死拍下的惊险时刻总也舍不得,几十年的时间里,因为照片获得的荣誉和结交的朋友都不少,就是收入倒是没太大的增加,反而更多的是投入!


家乡历史的记录员

海宁·不是终点的终点方老师(图片来自他的博客)

一见面,方老师给我的印象就一定是个非常好相处的人。他不像很多的采访对象见面时非常拘谨,善谈、热情——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早年间方老师在邮局工作,常给大家送信件,因此也就对各家各户的情况慢慢熟悉了起来。这一熟悉,不仅仅是那些茶余饭后的家常琐事,更多聊出一段长长的历史!对方老师来说,历史这事一点都不无聊,类似我们从爷爷奶奶嘴里听到的老故事,可是他对这些老故事的处理方式跟我们不同,我们可能听听就算了,但是方老师却总在想办法去验证那些他听到过的故事。他有很多厚厚的文件夹,那里面收藏了许多老船票,老货票,老运单。那一张张泛着黄的旧纸片儿,在他眼里如宝贝一般,就像在采访里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百年无废纸!了解的越发多了,无形中一个喜欢和老人聊天的青年慢慢成为了一方历史的探索者,从此,记录和发现家乡的历史成了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儿。

听方老师讲历史一点也不枯燥,你会从他密集的言语里感受到他对于这些故事的热情,他的故乡长安古镇里即便有许多房子不再住人,却因为这些鲜活的故事而充满着热度。


古老手艺的守护者

海宁·不是终点的终点 80多岁的宋老师(图片来自网络)

灯彩,过年过节最重要的气氛营造物。不论在南方还是北方,逛灯会都是一件非常热闹的事。孩子们喜欢​千奇百怪的各式花灯,而大人们更在意张灯结彩的节日气氛。但每年灯会上用的各式各样的彩灯有没有想过是从哪里来的呢?是的,就是从这些可爱的老艺人手中一点一点扎出来的。这次的灯彩采访里结识的宋老师就是老师傅里最好的代表了,满头的白发,一进到他小小的工作间里,就看到安静坐着的两个孩子。一年前的一句玩笑话让两个小学生成为了宋老师的小徒弟,随后,一针,一刻都是老人家亲手教出来的。

灯彩虽然五光十色,造型各异,可是制作灯彩的过程却是枯燥乏味,让人爱不起来,而老师傅却用自己的执着感动着身边的青年人,甚至眼前这些可爱的孩子们,看着她们认真的拿着手里的刻刀,完成的时候脸上骄傲的表情,都让我觉得,老手艺传承的珍贵。

短短几段文字,三个海宁人的故事,似乎,比常人更多了一份执着,倒也不见得少一份朴实。​关于精明的浙江人的遐想,似乎在一次次走进这个地方的同时也在慢慢发生着改变,当然,海宁人的轮廓在脑海里也在慢慢清晰。

海宁·不是终点的终点《江河万里行》!再见!

最后一集节目,没有高潮迭起,倒是像往常一样的平实,亲近,亲近到,似乎就是我们身边的生活。钱塘江在海宁入海,去遇见更广阔的世界,而《江河万里行》结束,也预示着《远方的家》也会越走越精彩!

跟着《远方的家》走了三年了,我也在感受着自己的变化。2015年这么快就溜走了一半,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我们能够走过多少地方?对多少人微笑?记住多少故事​?留下多少属于自己的记忆?未来的不得而知使得在今天我们会更加努力的去奔跑,去看看自己到底还有多少能量可以释放,而明天的自己,是否如今天的自己所期待的一样?我想用这一连串的问号去向《江河万里行》告别,也向这三年来的自己告别,告别那些让人兴奋的选题,告别那些让人铭记的节目,告别那个有一点点小成绩的自己。感谢行走带给我的豁达,感谢现在正在读字的你们给予我的宽容和守护,感谢我的爸爸妈妈放我流浪天涯。新的系列已经到来,关于生之日记的笔触从不会停下,那些新的故事,我愿意写下来,你,还愿意继续看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