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塞外胡胡
塞外胡胡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473
  • 关注人气:7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姥姥门上的事(七)——家规

(2018-01-04 20:37:34)
标签:

懒惰

精神

拌嘴

是非

严厉

分类: 小说故事——东风

文/塞外胡胡

眼看着姨娘舅舅们长大了,姥姥姥爷时长要检验一下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情况。首先说男孩子,姥爷一贯认为,男孩子尤其不能懒惰,懒惰是过日子的最大敌人。姥姥虽然有点反对姥爷做事的方式,可是对于这条家规还是万分赞成。于是,从小开始,尤其两个舅舅(大舅不在家已经不用提了,这里指二舅和老舅)能拿的起笤帚就扫地,能夸得起粪筐就捡粪拾柴,能拿得起铁锹就挖土干活,一年四季总有做不完的事情。姥爷为了一心过上体面的日子,就加强舅舅们的切身管理,开春了,大地刚解冻,姥爷就让舅舅们去地里刨榨子,挖镐头地。翻出来的土还带着白白的冰茬子,一天下来虽然干不了多少,姥爷总是说:“过日子得有个方式。我们的方式就是早行动,不是为了一天能干多少,而是为了活泛身子,别呆懒了。那榨子当柴烧,也等于翻了一遍地。有块镐头地儿我早看好了,你不去早早占上,就让别人给挖了。别人动一下,你就不能去抢,如此一来,就是咱的了。”
别人早知道姥爷的心思,每到这时候就讥笑舅舅们:“你们这是一分精神一分财啊!可是年年这样精神怎么还不发财呢。”舅舅们听了总是低头不语。不是不敢言语,而是觉得这样做太小家子气,并且说不好听的有话传到家里还得惹姥爷骂一顿。
姥爷最大的毛病就是妒忌别人比自己强。人家的地里庄稼长得好,肥料足,地板壮,他也想。只是因为他的地这一块那一块,贪的太多,一来活干不完,季节就过了,二来肥料上不去,十亩打不了一亩地的粮食,人疲地乏,两不相应。舅舅们和他分辨,他就叫骂连天地说:“不种千顷地难打万担粮。地少,地少就闲了你们。你们一个个想挺起腰杆子活着,就不能不算计了。”
气得舅舅们闷着气干活,他越这样磨叽,就越不听他的,他话多活计少,一个家从早到晚,所多的就是持续不断的叫骂声。
不知道是别人故意找姥爷的麻烦,还是老爷做事总是贪便宜惹别人不高兴,假如姥爷牵着牲口从人家的地边走不小心牲口吃了人家的庄稼,回头人家放牛也不小心,得手就给他糟蹋一大片。
姥爷不服气,不知哪天一使劲就在人家的卧牛地上做了手脚,不是挖了菜地,就是调了水沟子。人家赶上前来一顿臭骂,姥爷感觉吃了亏,回头不知哪天,就赶着驴车从他的地理躺过去,再就是赶着牲口去青苗地里打个旋儿。
姥爷是一家人的顶门棍,动不动气得心口疼。姥姥经常悉心劝他:“当家的,可别气坏了,除了你,咱家还真的没有壮腰子的了。孩子个个都老实!”显得日子过得极为不容易。
姥爷做事处处想占先,又处处遭人欺负,舅舅姨娘知道是非大都是从姥爷这里开始的,出去见人就觉得非常尴尬,渐渐也就不太情愿顺从他了。他又说:“儿大不由爷,女大不由娘。”觉得有点拨拉不开的人气里里外外让他一筹莫展。
姥爷脾气发惯了,一教训人,眼睛就睁得和铜铃一般,咆哮如狮子老虎:“啊!我说什么就不是什么,你们还想造反。气死老子谁也没好日子过!”
有人想和他理论,姥姥就顺着说儿子不孝顺。姥姥一替他争理儿,他就捂着心口窝生病了。
姥爷一生病,就连骂人的力气也没有了,躺在炕上,可怜巴巴等着舅舅们给他赔礼道歉,说些感激认错的话,许下经常买酒喝的诺言。实在让人哭笑不得。
姥爷骂孩子向来一张口就是大河决堤,也不管该骂不该骂,一骂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半天一夜,骂得人叫天不应求地不灵;你敢回一句,他就抬手打你。如果有人中间劝说,他就说你中间两面派,孩子就是这样惯坏的。姥姥其实明辨是非,到时候也是束手无措。为了孩子不冤枉,姥姥就极力寻找孩子的错处,为了让姥爷息息怒,就得两边周旋,苦口婆心往自己身上揽不是。
姥爷说:“养儿不教塞似驴,养女不管塞似猪。我这都是为你们好。等老子哪天撒腿瞪眼了,你才知道老子的恩情!”
姥姥回头对舅舅们解释:“你们的爹为你们操碎了心啊!就是怕你们离了拐棍就倒,最终活不出好人儿来,还是落人耻笑。”
结果呢,他操心烦恼去世之后,舅舅们陆续都娶了媳妇盖了新房,人也悠闲了,日子一天比一天强了。
再说他对待姨娘们,他最关心的就是女孩子要雅致,不要乖张。要像大家闺秀一样,出门体面给他挣个面子。可实际上,姨娘们个个都穿补丁衣裳,干的都是庄家地粗活,脸皮是黑的,手心是老茧,手背是麻皴,一张口说话就是东家长西家短,庄稼地的那一套。姥爷大不满意,拿着别家的闺女比自己的女儿,说谁加谁家的闺女有出息,长到十七八岁就有人当媒人了,嫁个怎样有出息的女婿,父母日后占了多大的光。他成天笑话家戏班里的台柱子三姥爷跟前的王桂霞大姨,说人家会几出戏就不知道自己姓啥了,笑的和贱婆子似的,走道和跳兔,说话像乌鸦,一百个不要脸。
当时姥姥家家族大,还没“四清”之前,一直都是上百年的传统戏班子,班子里的人,大多是自己家人凑起来的,每逢年节就鼓乐喧天亮厢,年年冬夏两大季子农活闲下来就十里八乡,甚至走出多远演出。本族中有喜欢演戏的男孩女孩就跟着出去跑龙套混饭吃,几年下来也是个角儿。单说这热闹,舅舅姨娘们不喜欢吗?可是姥爷就管得孩子们边儿不敢刮。有时候看着别人打扮得花枝招展去看戏,姥爷都满嘴的骂,更不用说姨娘们去看戏就得偷着,不让姥爷看着,看着就派活,不是让你压碾子,就是让你捡柴禾挖猪圈割草,馋得心中直痒痒。
姥爷的家规大,男女有别,婚姻讲究三媒六证,就算是有看中姨娘们的小伙儿也不敢来勾引,就别想青春的浪漫了。
不过高兴的时候总是有,比方这一天姥姥宣布姥爷不在家,在外住下了。舅舅姨娘们何等高兴,唱歌的说笑的串门的,也把伙伴们招到家里来,一同玩乐;姥姥看着高兴,就做好吃的招待他们。
让姨娘们更开心的是在别人眼里,姑娘终于长大了,有人给做媒人,即将逃出这牢坑一样的家。
其实姥爷也想着这件事,但姥爷是何等精明,像他这样的爹,姑娘可不是白养的!

2017.1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