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塞外胡胡
塞外胡胡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473
  • 关注人气:76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与幼小的心灵相约

(2016-04-10 10:24:13)
标签:

杀伤

老鼠

老师

孩子

心灵

分类: 散文随笔——西风
文/塞外胡胡

上中学的时候,仍然有点不太明白悲悯人生的意义。有一次,老师就这个问题,举了一个例子。他说,“粮仓里,一只小老鼠被人打死了,但是即便是死了,还是有人用镰刀割断了他的脖子,显得很残忍。有人看见了,很难过,就责备打死老鼠的人:杀人不过头点地,罪大恶极,不过就是一个死,你为什么那么残忍呢!”
“听了这话,打死老鼠的人说:那不过是一只老鼠罢了,他糟蹋粮食,就罪不可恕!
“于是,两个人就此争吵起来,一个说另一个太狠毒,另一个说前一个是假慈悲。
“到底孰是孰非,在以后的日子里也无法分辨,打死老鼠的人,做事很彻底,虽心狠手辣,但也决不拖泥带水。而可叹老鼠的那个人,虽悲悯人生,但也只是处处显出无力的惋惜,多愁善感,又无济于事。
“这是两种人,一个具有大丈夫气魄,一人当官,万夫莫开;而另一个,显得文雅含蓄,弛张有度,从来不做过头的事情。“
听老师讲完这段话,悲悯人生,又引起一阵争论,有的说为了一只老鼠不值,有的说活该谁让他是老鼠,有的则说老鼠的天性就是糟蹋粮食,尊重动物也很重要。
这一番无休止的辩论,毫无结果。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在我的记忆里,那也是最后一次争论。再后来,每遇到相似的问题,我总扪心自问:这是自作多情吗?还是悲悯人生!即便 悲悯,到底有没有意义?
在我悬疑的心中,直到今天,都不敢确切承认,悲悯人生到底是不是人所该具备的人性准则。
但我承认,大多有点文化素养的人都有悲悯人生的慈悲情怀,小到一只老鼠,大到多少条人命,即便救不了什么,也不愿意袖手旁观。在他们的意愿里,惟愿人人宽厚慈悲,豁达海量。
悲悯,既不能阻拦什么,又不能对事情的后果做出什么。但是,他总在为自己的精神和言论付出代价。
于是,悲悯人生,往往就是个精神焦虑的头衔,既管不许多,也忍受不了孤陋寡闻。
前些日子,我一来京城的时候,感觉异地风情也差不过人性去,有些地区风俗,已不是专指哪一地方而言。
一个胖姥姥,堵在小区门旁的旮旯里,教训他的外孙女。大概她的外孙女是来小区看望奶奶和爷爷的吧,奶奶和爷爷给她留了好东西,孩子一边走着,一边兴奋的心里很感激。
她的姥姥就教训她:“你没心!你爹都不要你了,你还来见他的爹娘。以后再来,看我如何收拾你!”
那个小姑娘眼睛含着泪水,站在旮旯里一声不出,用乞求的目光看着姥姥。姥姥还是一步一步逼近。实实在在伤害了孩子一场。
我从身边走过,有点看不过了,就按着农村人的规矩,轻轻地拉了一下姥姥的衣襟,示意她,“孩子知道了,你就饶了她吧。接个人情,给个台阶下,孩子下次怕你不就成了。”希望那孩子也明白。
谁知这姥姥不但不听,反而更来劲儿了,伸出手去,就要打孩子。我急了,忙转回身,装作啥也没看见,扭头就进了大院。
以后发生的事情,就不知道了。
又过了两天,我从外面回来,迎面出来了那个小女孩,她行色匆匆,眼睛观察着周围动静。显然,又来了爷爷奶奶家,只怕的又被姥姥撞见了。
于是,我有意打量了这孩子几眼,这孩子也就睁着大眼睛回头看了我。瞬间,我觉得这是个很诡谲,行动很神秘的孩子;她心里很提防,也很害怕。但是即便这样,也没人能阻止得了她。她的胆子虽然越来越大,但只遇到相知,便显得脆弱而不堪一击。
那一刻,我开始悲悯人生,想起这无疑是一只可怜的小老鼠!类似于偷米偷面的举动。
因此,引出我说出有关于我家乡的一位姐们儿的话题。她是我们村的。
那年,她和她丈夫离婚了,孩子归了丈夫。我的这位姐们儿就把孩子后娘的生日爱好等等,都记下了,然后告诉孩子,“等你后娘有事的时候,你一定要行动在前,表示你很孝敬她。记住了,你千万不要和她作对,这样,她就会对你好了,只有她对你好,别人才真正的对你好。你才真正的不吃亏。”
孩子就照办了。
那姐们儿回到娘家后,父母就开始责备她,说她太傻了,难怪人家将你扫地出门。她应该借助孩子的力量,来报复他们,让他们知道,她也不是好惹的。
那姐们儿笑着说:“我为的是让我的孩子不吃亏,我要为孩子做得就只剩这些了。至于我傻不傻的,就随便别人怎样看了。”
后来她对姐们儿说了这件事,姐们儿都很赞叹她,说她这样做,不仅给大人留了多少做人的空间,同时也让孩子,更坦荡更正直、更大胆的为人。
这两点对照,做人就是两重境界。同样可以悲悯人生,一份出自怨恨,一份就来自感动。
说道底,悲悯人生,还是不是一句话就解释清楚的。
实际上,世上有许多隐含深意的话语,须得经历和磨难,才真正懂得他的含义。
我见过许多小孩子每当看见残忍的事情时,那种可惜无奈,从心里发出来的无助和请求,就不由得承认,那是唯独没有是非观念的悲悯,那种悲悯才是真正的人生。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对身边的人和事物,由衷地产生感知冷暖。
现在想起那位老师,心存感激,他为什么总是提出这个问题。
大概在他的心里,早就装着悲悯人生的许多的事情。他想借助孩子的判断力,预算自己的行为。
后来,我的那位老师退休回家务农,成了远近闻名且德高望重的闲事先生。在农村,闲事先生的地位高,权威大。主要原因,就是他有敏锐的观察力;他做的事情,要比公堂处世还有份量。但只是他一无所图,有时候还弄一身是非,就经常为自己开解:我是哄孩子出身,一辈子就是孩子一样的心灵。
说到这,我才似乎明白一点“小老鼠”的怨恨。有句话说得好: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间隐藏着多么深奥的道理。

2016,4,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