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母亲给我们开饭

(2015-05-09 15:47:11)
标签:

母亲

孩子

吃饭

姑姑叔叔

哥哥和我

分类: 散文随笔——西风

       文/塞外胡胡

母亲给我们开饭
       母亲是我家火头军,这在有我的时候,或者没我的时候,世界上的一部分人就已经开始享受母爱的伟大了。也就是祖宗相传的佳话:养儿骑马耕田,养女捻针做饭。天经地义,我奶奶把我母亲从我姥姥的手里接过来,就等于从另一位母亲的手里接过一只煮饭的锅子,而且这只煮饭的锅子像变魔术似的 ,生出许多围着锅子转的孩子,从此,一家大小张着嘴,围着锅子转。每天,只要勺子碰锅沿发出叮当作响的声音,人们的舌头底下就不由流出涎水,“有啥好吃的呢?”个个满脸笑容,惊喜的目光,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心中都在无限感激那位围着锅台转的火头军。
        我奶奶这个小老太太,个儿不大,但是能养,母亲说,她一进门子,第一眼看到的就堵在门口的孩子,有人 替他企图把孩子撵走,可是撵走了这个,那个即又出现了。后来,那人干脆不撵了,指着孩子对母亲说:”这个是你的小叔子,那个是你的小姑子。”大概三个小叔子,三个小姑子。不过,这也不能看完,因为奶奶的肚子又鼓起来。母亲说她都替奶奶有点不好意思,婆婆还没生完,媳妇就来接班,有朝儿媳妇和婆婆赶在一起坐月子,那多难为情。不过,奶奶总是肯于牺牲自己,就在一个秋天的早晨,神不知鬼不觉的,就把肚子里的孩子弄没了。等母亲出门看的时候,爷爷已经拎着粪筐子回到家中。母亲出去前后左右找了半天啥也没找到,只好回来给奶奶做饭吃。奶奶躺在被窝子里吃了一碗稀饭两只鸡蛋,出了满身的热汗。从此,再也没让母亲侍候过子。 

       母亲生哥哥的时候,奶奶把最小的叔叔支到一边,给母亲端上稀饭和鸡蛋。母亲偷偷的在碗里剩下一只鸡蛋,回头叫老叔:“你过来,你过来。”老叔怯懦的掀开门帘走进来,趴在炕沿上,睁大眼睛看着母亲,母亲摸着他的头,从背后端出碗来,让他把鸡蛋吃下去。几次这样,奶奶发现了不让,母亲说:“叔叔也是孩子,我来的时候他才三岁,把着门框迈门槛。我可从没把他当作小叔子。辈大不值钱,长大了认我是嫂子,小时候就是孩子。”我奶奶感激万分,后来每当一家子人吃饭的时候就退居二线。我母亲像个猪倌一样,一手拿着饭勺,一手拿着饭碗,周围一圈的孩子,第一圈的饭刚轮过来,第二圈就开始递过碗来,母亲就得赶紧放下手中的饭碗盛饭。最先一个吃饱的是三叔,最后一个放下饭碗是老叔。老叔不会使筷子,饭吃不到嘴里去,急了 就用手抓,爷爷总是抡起筷子打,老叔瘪着嘴不敢哭,母亲就赶紧拿起老叔的筷子和碗,一边喂饭,一边告诉他:“慢慢吃,不急,饭多着呢。”老叔吃饱了,母亲才拿起自己的碗筷吃饭。往往残羹剩饭,粥冷饭凉。
       除了母亲,谁还有耐性天天为一家大小搭对饭食,倘若这一天母亲有事不能做饭,一家大小肯定有哭哭叫叫的。即便是吃得饱饱的,也禁不住打打闹闹,叫骂连天。爷爷和奶奶是天生的白日反,好像就为了孩子多烦心事就多,针迷大的事情也得吵着架商量。 不管谁不顺心,都得拿孩子撒气。母亲知道了,总是说:“孩子有什么不是,孩子就知道吃,给他管饱了肚子,一边去玩了。”因此,哪个孩子都护着,叔叔姑姑们大多都喜欢听母亲的话,只要不饿,就都老老实实待着。
        母亲在父亲身边,最放心的就是天下无饥馑。这是哥哥小时候沾边的事情。
        我出生的时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赶上天下大旱,第一年的五月草刺不收,第二年的五月饥荒连年。全村人吃救济粮,我家吃的是高价买来的小米和救济的玉米面,我吃的是父亲在矿山 仅领的细粮。母亲对着叔叔姑姑们说:“孩子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无论如何得让吃饱了。”那年月,省吃俭用都不够,经常去庄稼地里挖野菜,到石头碾子上压豆面,菜多面少,煮小豆腐吃。小豆腐好吃,又香又甜,还吃不坏肠胃。母亲只是挖了太多的野菜给全家人充饥。
       总是隔着代的人吃香,我奶奶舍不得我们跟着大人一样吃苦,开饭的时候,叔叔姑姑们就比我们矮着一级。母亲看不过,就把给我们吃的东西,分给叔叔姑姑们吃。那年月开饭了,有时候并不针对我们,在我的印象里,是针对干活人做的,因为姑姑叔叔们吃完饭,总是有活计要干。
       母亲在忙忙碌碌中,走过多少春秋,都已经记不清了。只记得每天开饭的情景。如果说民以食为天,那么我家里一定是 民以天为食,那个天就是母亲。不管先前的大家大业,还是后来的分家独居,母亲都是天食的主宰者,那一身永不退身的半新不旧,永远散发着小米饭煎土豆丝的芳香。我是最喜欢这味道的,后来回味,其实那就是母亲的味道。
       农村改革以后,哥哥成了大庄头,种着上百亩地,每年当忙的时候都要雇好多打短的 ,拔苗、割地、砸葵花,忙几天活,人就在我家吃几天,住几天;少时十几个人,多的时候二三十人。这时大多嫂子和哥哥领着人去田里干活,母亲在家做饭。母亲已经是六七十岁的人了,可是做起饭来依旧干净利索。中午的饭最主要,炒菜、拌菜、煮米饭、蒸干粮,一忙到中午。人下山了,一进院子就喊:“大娘,大婶子,开饭不?”我母亲应声道:“开饭!”
       就这样,农家日子红红火火。村子里的人家有时候人多了,想请个能干火头军帮忙,母亲就愿意帮这忙。
       母亲到我这里来,吃我做的饭觉得新奇,小炒菜,小焖锅,说我这是小吹小打,耗子过的日子。我知道,她在家里轰轰烈烈惯了,就是没人吃饭的日子,鸡鸭猫狗,骡马牛羊,也够忙一阵子的。我说她:“你在我这里清闲几天,回去就觉得烦了。长了,也喜欢清闲。”母亲说:“这样的日子我过不来,我得养东西,喜欢看他们吃的样子。”
       是的,母亲善待那些张嘴的东西,就像是老天看着人一样。当初她走到哪里,饥饿的肚皮就一张张随在哪里。而今,如果多日不回家,忽然一进院子,那些张开大嘴嗷嗷大叫的家畜们,仿佛问:“开饭吧,开饭吧。”母亲必定要问:“都喂饱了吗?”哥哥总是说:“饱了饱了,怎么能不饱呢。”母亲不放心,挨门挨户的看视,如果发现有不符合实际的蛛丝马迹,哥哥毕竟遭受指责。她说:“这是对张嘴东西负责人。你啥都可以辜负,就是不能辜负那一张张饥饿的嘴巴。”

       我们平时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吃了吗?”岂不知,这简短的一句话,从母亲的嘴里说出来就有着与众不同的含义。母亲的话语里带着多少知心的冷暖!
      天下有多少母亲呢,母亲最平庸的地方就是天天给我们开饭。可谁能说这种平庸不是伟大! 

 

2015,5,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