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爆米花季节《乡土作家》

(2015-03-20 12:17:39)
标签:

墙角

女人孩子

老张头

柴火

春花

分类: 散文随笔——西风

文/塞外胡胡

 

在农村,爆米花季节在二月,也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

我们村里有个特殊的地方,也就是村子的中心,老辈子是陈家大院,现在是陈家老墙。

可见这老墙的结实,几辈子过来,如今重孙儿媳妇当家,还想就着老墙给儿子娶媳妇。人们就在这所大院的围墙根儿下安营扎寨,等待南房身的老张头挑着爆米花的锅灶,前来爆米花。

那是女人和小孩子的天下,叽叽嚓嚓,女人们也喜欢吃爆米花,只是怕人说嘴馋,就往孩子身上推。一边急匆匆赶过来,一边说:“这孩子一听爆米花的来了,就激了!棒子粒是现搓的,棒子瓤是现摸的,晚来一会就排不上了。”于是定眼一看“啊吆!”围满了!棒子粒儿棒子瓤一份份摆满了老张头的围前左右。老张头坐在墙根下,一手摇着风车,一手摇着米花锅,摇风车的手还得往炉里添棒子瓤,时不时拿起火钩子勾一下火;摇米花锅的手就像扣死在摇把子上似的,胳膊始终就那么摇着,一刻也不肯停下来。那米花锅横躺在火上,也就是个近似鸭蛋型的黑色焖斗子,棒子粒从一头装进去,焖斗子不停地在火上翻滚,刷拉拉刷拉拉,十五分钟一锅。

一见老张头从小凳子上跃然而起,人们就轰的一下紧贴在墙根上,捂起双耳。这时老张头搬起焖锅几步来在事先预备好的网袋前,网袋长有五六米,嘴上栓段胶筒子,用顺手拎的铁棍一撬,只听“嘭”的一声,米花唰的一下嘣出来。袋子一抽筋,马上膨胀起来;胶筒子一咧嘴,米花从口袋缝中飞出来,白花花铺天盖地,大人孩子抢着吃。边吃边喊:“爆得好,爆得脆,都开花了!”

要是爆得不好,个个低头耷脑,给都不吃。要说原因大概就是棒子粒不干。绝对不是老张头手艺不好。

老张头说过,不开花不要钱。有时拒绝新棒子。但有时候也犹豫,新棒子本身就有十八个水,要是新棒子爆出米花来,米花新鲜好吃,当然非常好。再不就看新棒子粒儿晒了几个干儿,要是一冬天都在跺上,就算是干的,也不出花。有些人装明白,把棒子粒儿往牙上一搁,一咬嘎嘎响,就拿来爆米花,结果难为老张头瞎忙活,弄得自己不开心,老张头也不高兴。

老张头说:“我挣钱耍的是手艺,你光给钱让我给你爆,我不见得愿意,原因是哑巴锅不好听!”

人们也知道哑巴锅不好听的道理,所以每一锅下来,都喜欢听那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

也不知道老张头干了多少年这活计,走了多少个村庄,薰黑了多少堵土墙,只见他耳朵早就聋了,脸手和脖子都是黑的,干瘦的眼窝里黑黑的眼睛闪着亮光。但是那娴熟的动作,越来越精炼,爆米花也越嘣越干脆。只要在墙根下撩摊子,不到夜晚不回家。

老张头名声大振,不是为了当官发财,也不是为了人才出众,而是因为爆米花。这份惊喜那是来自男人女人大人孩子从心里对米花的由衷宠爱。一去就是一代人长大了。若问起孩子们,童年的印象是啥,毫不犹豫,就是老张头的爆米花。

年轻人也深有印象,小伙子、小媳妇,大姑娘的脸上,曾经也开满爆米花。

一晃之间,也有二十多年过去了。

近几年,老张头老了,出不来了,听他们村里的人说,想吃就到他家里去爆,不要钱,也不用拿烧的,只拿干棒子粒就成。虽然他的动作有点迟缓,但是他儿子支持他,经常帮他搬锅子。当“嘭”的一声巨响传出来的时候,老人总是仰着笑脸,看米花白花花开在天上的情景。

老人喜欢这项手艺,他说每完成一锅爆米花,心里都在预测这锅米花盛开的情景,是含苞待放,还是朵朵绽开;花瓣脱落有多少,完好无缺有多少。要是朵朵盛开,而且又完好无损,想老张头有多高兴。他无论如何多看主人几眼,端详她的摸样,听她说话,看她走路;说她不是大福之人,也是才气满盈。也就撺掇人们去她家换棒子粒儿,哪怕以多换少也值。

否则,他也就不吱声了。

如今,没有老张头,也能吃上爆米花,但是这种爆米花是在高压锅上爆的,总不如焖锅里的好吃。所以,每当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就想起南房身老张头。他曾经战斗过的墙根还留着黑黑的足迹,仿佛爆米花的季节在那里等待着他,老人的笑容飞在天上,是朵朵盛开的春花!

 

2015,3,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