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根的大集——出行(二十九)
(2015-02-13 22:54:45)
标签:
年味大集新鲜旗袍记忆 |
文/塞外胡胡
到在年根,农村就是赶大集,即便那些最省吃剑用的人家,也得大方一回,大把大把花钱,大嘟噜小袋子的往回拎东西。
此时往回拎的东西可就多了,吃的穿的用的,不动一针一线,一刀一枪,都是成品。所以人们才说:“如今的年节不像年节了,花钱买的年节,就是不如亲手制作的好。”
过去过大年大多东西都是自己制作,比方穿的用的吃得,男人缕虚着把原材料采集回去,女人坐在炕上,转悠在锅台沿上,走在院里院外,白天忙黑夜忙,忙了一个腊月,到在年根,亮亮厢,吃的穿的用的都齐备了,闻闻年味,真是年味。
如今,
好在农村的年节,即便是拿钱往回买,也比城里有意思,就说这赶大集吧,进了腊月门就往回买,吃的穿的用的,有间屋子就塞得满满的,有用的没有用的都往回哗啦。特别是习惯和别人家比着赛往回买东西,你家有的,我家一定想有,比方今年春天来过一个卖大桌子的货车,有人买了,后来家里来了客人,一将桌子摆出来就有人看见,出来便说:“那大桌子就是显得阔气!咸菜碟子端上去都精神,中间一转悠,不用你往远处伸筷子,啥都吃得到。况且你不挨我不挨你,各自守着各自的家门,显得官样、雅稚。”听了这么一说,全村子兴起一波大桌子热,哪怕是家里只有一间小小的吃饭的屋子,也要挤挤巴巴按张大桌子,说如果你不买大桌子,人家到你家来,这饭就吃不实着。
年根了,大桌子依旧供不应求,今天那个买大桌的就在集市边上走了翘了,听说是让利十块钱,外加几件小物件,人们就抢疯似的围观。买的自己选,不买的帮助别人选;有人喜欢带花的桌面,有人偏说木纹的好。有人美中不足这边买了桌子,那边挑上几个椅子。有的说:“家里要是来个新姑爷啥的,桌子椅子盘子筷子碗碟都得换,这是啥年代呀!”
我喜欢看那花花绿绿的颜色,总是透着千百年来一脉相传的味道,年画呀,桃符呀,衣行花市,瓜子花生啥的,还有那些现卖现杀的屠宰场。再就是那些翘着脚手里拿着布兜兜的老太太和老爷子,他们虽然珍惜手中的那几个钱,到底有钱了,就全神贯注挑选自己喜欢的东西,秋衣秋裤,手套袜子;有的即便不会买这些东西,也要体验一下赶大集的热潮。如果遇上熟人,就会实话实说:女儿儿媳啥都买了,就是想出来逛逛。
以前的大年没有现在这么全科的果品和菜品,也就最近三二年吧,南方的土产运到北方,走向集市,什么芋头、折耳根、火焰果、雪莲果,更有叫不上名来的,人们也尝尝鲜,味道不是很好,营养也不是太多,但价钱很贵。主要是长长见识,远道而来的东西,就是稀奇珍贵!
我是个不好花钱的人,所以看得多,买的少。有人让我去做头发,一想经常不梳头发,做他干什么!过年的时候把头发盘起来,脸上擦点东西,抹抹口红就成了。好在女儿给我买了过年的旗袍,穿上让人看看,给长辈们拜个年,回娘家给老娘问好。还有什么?于是头发没做,却买了旺香婷的口红,一支四十块钱,打在嘴上很鲜艳。我觉得太新鲜了,不素洁,有人却说:“这才是你该用的,漂亮死了!就是打口红的时候一定不能出圈,出圈就把嘴巴弄走形了。”
将将着用吧,有颜色就好看。自然就是品味,太修饰了反而不好。
大集多时散的,我不知道。当他闹嚷嚷的留在我脑后的时候,前面就是大年了。一天一天的,过得那么快。试想,当诸多日子舒尔即逝的时候,大年也只有那个闹嚷嚷的场面留在记忆里,珍贵的大概不是什么年月的记载,而是那种感觉,还有大年的味道。
2015,2,13
2015,2,13
前一篇:跑山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