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岩:一件孔孚先生书法的释读
| 分类: 鉴赏偶得 |
陈岩:一件孔孚先生书法的释读
某日,友发来孔孚先生书法照片,求解文字。(图1)
初,余解读为“流水青山入六明”。
友后又发来识者解读文字,如下:
“孚师书赠王万森教授之“流水青山入空明”这件作品因为字形的不确定引发了种种猜测。是“六乃”还是“六朝”还是“六明”?是“空乃”还是“空明”还是“空朝”?引经据典众说纷纭,乍看之下字形像“六乃”,因孚师是特立独行的大诗人和书道高人,即使生僻不通也被解读为玄奥。所以纷纭并非空穴来风。但是书法不能靠推理,要以字形为据。书画篆刻家魏永年兄不愧是孚师得意门徒,法眼如炬,断为“溪水青山入空明”。他的解释是:“我见过孚师写“空”字。可放大看,不像“六”。我有一张孚师写的字,上面有“空”字就是如此,当时还想,这字容易误读。”断语如斯,豁然开朗。放大了作品仔细看,这个貌似“六”的点儿的上头有一隐约的横点,因这一隐约的点儿,便可以断定此字是草书的“空”字。这是孚师一贯的玄妙法,似非而是,似有若无,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道,“入空明”则入于“虚”,也是他的一贯的“抟虚”手笔。他写的“出入”这叫作品,也堪称神来之笔,就两个字,却反其道而书之。按照笔顺和常理,先入后出,一笔可成,“出”为起笔实墨,“入”为收笔虚墨。孚师却违反常规,“出”虚“入”实。何也?入是有,出是无,入是实,出是虚,貌似无心,实则有意,这个违背常规的写法实在是“反常合道”,合乎孚师的“抟虚”之道也”。
读后似信。
翌日,复辨读,字形仍存疑惑。
遂以排除法,逐字细究:
“流水青山入”五字,比较明确,争议在于“空明”还是“六朝”两字的释读。
一、“空”字草书写法多种(图2),对照分析可见,显然此字缺少笔划“构件”,不合草书规范;
二、“明”字左边“日”的写法与此有区别(图3)。草书“朝”字(图4)却是比较契合。
据上,重新解读为“流水青山入六朝。”句出处似源于清初诗人龚鼎孳的七绝《上巳将过金陵》“倚槛春愁玉树飘,空江铁锁野烟消。兴怀何限兰亭感,流水青山送六朝。”
不知当否,请识者探讨正谬。
陈 岩
2018.1
某日,友发来孔孚先生书法照片,求解文字。(图1)
初,余解读为“流水青山入六明”。
友后又发来识者解读文字,如下:
“孚师书赠王万森教授之“流水青山入空明”这件作品因为字形的不确定引发了种种猜测。是“六乃”还是“六朝”还是“六明”?是“空乃”还是“空明”还是“空朝”?引经据典众说纷纭,乍看之下字形像“六乃”,因孚师是特立独行的大诗人和书道高人,即使生僻不通也被解读为玄奥。所以纷纭并非空穴来风。但是书法不能靠推理,要以字形为据。书画篆刻家魏永年兄不愧是孚师得意门徒,法眼如炬,断为“溪水青山入空明”。他的解释是:“我见过孚师写“空”字。可放大看,不像“六”。我有一张孚师写的字,上面有“空”字就是如此,当时还想,这字容易误读。”断语如斯,豁然开朗。放大了作品仔细看,这个貌似“六”的点儿的上头有一隐约的横点,因这一隐约的点儿,便可以断定此字是草书的“空”字。这是孚师一贯的玄妙法,似非而是,似有若无,恍兮惚兮其中有象,惚兮恍兮,其中有道,“入空明”则入于“虚”,也是他的一贯的“抟虚”手笔。他写的“出入”这叫作品,也堪称神来之笔,就两个字,却反其道而书之。按照笔顺和常理,先入后出,一笔可成,“出”为起笔实墨,“入”为收笔虚墨。孚师却违反常规,“出”虚“入”实。何也?入是有,出是无,入是实,出是虚,貌似无心,实则有意,这个违背常规的写法实在是“反常合道”,合乎孚师的“抟虚”之道也”。
读后似信。
翌日,复辨读,字形仍存疑惑。
遂以排除法,逐字细究:
“流水青山入”五字,比较明确,争议在于“空明”还是“六朝”两字的释读。
一、“空”字草书写法多种(图2),对照分析可见,显然此字缺少笔划“构件”,不合草书规范;
二、“明”字左边“日”的写法与此有区别(图3)。草书“朝”字(图4)却是比较契合。
据上,重新解读为“流水青山入六朝。”句出处似源于清初诗人龚鼎孳的七绝《上巳将过金陵》“倚槛春愁玉树飘,空江铁锁野烟消。兴怀何限兰亭感,流水青山送六朝。”
不知当否,请识者探讨正谬。
陈 岩
2018.1





后一篇:2025年06月11日

加载中…